高考总复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编稿:杨红梅审稿:闫敏敏【考纲要求】1.掌握对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2.学会孟德尔遗传定律在育种及人类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考点梳理】【高清课堂:03-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要点一、分离定律的研究对象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分离定律的实质:03-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高清课堂:要点二、自由组合定律的研究对象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AaBb自交:9:3:3:1AaBb测交:1:1:1:1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要点三、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1.实验分析2.相关结论(1)F的配子共有16种组合,F共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21(2)F 中双显性性状的个体占9/16,单显性性状的个体(绿圆、黄皱)各占3/16,2双隐性性状的个体占1/16。
(3)F中纯合子占4/16(1/16YYRR+1/16YYrr+l/16yyRR+1/16yyrr),杂合子2占:1-4/16=12/16。
(4)F中亲本类型(Y_R_+ yyrr)占10/16,重组类型占6/16(3/16Y_rR+3/16yyR_)。
2要点四、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①黄色和绿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圆粒和皱粒是另一对相对性状,且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控制。
②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分别产生YR、yr的配子。
③F的基因型为YyRr,F表现型为黄色圆粒(杂合)。
11④F自交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每对等位基因(Y与y,R1与r)随着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开,即Y与y分离,R与r分离。
与此同时,非等位基因(Y与R,Y与r,y与R,y与r)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Y与R或r,y与R或r)。
控制不同性状的等位基因分离和组合彼此独立进行,互不干扰,所以,F产生的雌、雄1配子就各有四种:YR、Yr、yR、yr,且数目比接近1∶1∶1∶1。
⑤形成F 时配子有16种结合方式,F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如下表:229种基因型:YYRR YYrr yyRR yyrr (双纯,4种基因型,各为1/16)YYRr YyRR Yyrr yyRr (一纯一杂,4种基因型,各为2/16)YyRr (双杂,1种基因型,为4/16)4种表现型:Y R Y rr yyR yyrr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 ∶ 3 ∶ 3 ∶ 1亲本性状类型重组性状类型重组性状类型亲本性状类型要点五、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孟德尔为了验证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又设计了另一个实验-----测交实验。
测交就是让杂种子一代F(YyRr)与 yyrr杂交,用来测定F的基因型。
111.孟德尔提出的假设为:F(YyRr)能够产生4种的配子,即YR、Yr、yR、yr,且数目相等;1隐性纯合子(yyrr)只产生1种配子yr;根据假设,预期结果:.2.测交将产生4种类型的后代:黄色圆粒(YyRr)、黄色皱粒(Yyrr)、绿色圆粒(yyRr)、绿色皱粒(yyrr),且它们的数量比为1∶1∶1∶1。
3.进行实验:孟德尔用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纯合体相交,无论是以F作为母本还是作为父本,实验结1果显示:F产生四种表现型,且性状分离比接近1∶1∶1∶1,符合预期设想。
24.测交实验证实孟德尔的假说是正确的:F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1行了重新组合,并且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形成4种配子:YR、Yr、yR、yr。
【典型例题】类型一:分离定律的遗传分析与计算【例1】人的耳垢有油性和干性两种,是受单基因(A、a)控制的。
有人对某一社区的家庭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单位:个)(1)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
(2)一对油耳夫妇生了一个干耳儿子,推测母亲的基因型是________,这对夫妇生一个油耳女儿的概率是________。
(3)从组合一的数据看,子代性状没有呈典型的孟德尔分离比3:1,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若一对干耳夫妇生了一个左耳是干性的、右耳是油性的男孩,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表格中不难看出,不论是油耳还是干耳,男孩和女孩中比例都接近1:1,没有性别倾向,所以是常染色体遗传。
(2)从油耳夫妇的子女出现干耳可判断油耳为显性性状。
干耳的基因型为aa,该夫妇的基因型都是Aa,Aa×Aa→AA(1/4)、Aa(2/4)、aa(1/4),所以再生一个油耳女孩的概率为3/4×1/2=3/8。
(3)组合一中油耳个体的基因型可能为AA或Aa,所以父母基因型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AA×AA、AA×Aa、Aa×Aa,只有父母均为Aa且后代数量较大时,表现型的分离比才接近3:1。
(4)如果是生殖细胞突变,孩子要么是油耳,要么是干耳;只有体细胞突变,才可能出现一耳是干性的,一耳是油性的。
【答案】(1)常从表格数据可判断油耳为显性性状。
似设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油耳父亲(XAY)的女儿(XAX-)不能表现为干耳性状,与第一、二组的调查结果不符,所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2)Aa 3/8 (3)只有Aa×Aa的后代才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而第一组中双亲的基因型可能均为AA或Aa (4)体细胞突变【总结升华】此类习题解题的关键是对表中数据的分析解读,可从以下两方面分析得出结论:①不分性别、分性状统计数据性状比一确定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常染色分性状统计数据一看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是否有关联→确定基因位置②分性别、体上/性染色体上)。
举一反三:【变式1】豌豆种子的颜色,是从种皮透出的子叶的颜色。
纯种黄色(YY)与纯种的绿色(yy)亲本杂交得F全为黄色,F自交得F,F中既有黄色的也有绿色的,其比例为3:1,则F22121的两种表现型出现的情况为()。
A.约3/4的F植株上结黄色种子,1/4的F1植株上结绿色种子1B.约3/4的F植株上结黄色种子,1/4的F2植株上结绿色种子2C.每株F上所结的种子,约3/4为黄色,1/4为绿色1D.每株F上所结的种子,约3/4为黄色,1/4为绿色、2【解析】黄色为显性。
【答案】C类型二:【例2】(2015 福建卷)鳟鱼的眼球颜色和体表颜色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
现以红眼黄体鳟鱼和黑眼黑体鳟鱼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正交和反交结果相同。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请回答:(1)在鳟鱼体表颜色性状中,显性性状是。
亲本中的红眼黄体鳟鱼的基因型是。
(2)已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自合定律,理论上F还应该出现性状的2个体,但实际并未出现,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的个体本应该表现出该性状,却表现出黑眼黑体的性状。
(3)为验证(2)中的推测,用亲本中的红眼黄体个体分别与F中黑眼黑体个体杂交,统2计每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性状及比例。
只要其中有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则该推测成立。
(4)三倍体黑眼黄体鳟鱼具有优良的品质。
科研人员以亲本中的黑眼黑体鳟鱼为父本,以亲本中的红眼黄体鳟鱼为母本,进行人工授精。
用热休克法抑制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排出极体,受精卵最终发育成三倍体黑眼黄体鳟鱼,其基因型是。
由于三倍体鳟鱼,导致其高度不育,因此每批次鱼苗均需重新育种。
【答案】(1)黄体(或黄色)aaBB (2)红颜黑体aabb (3)全部为红眼黄体(4)AaaBBb 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难以产生正常配子(或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联会紊乱,难以产生正常配子)【解析】(1)孟德尔把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所以在体表颜色性状中,黄体为显性性状。
亲本均为纯合子,颜色中黑眼位显性性状,所以亲本红眼黄体鳟鱼基因型为aaBB。
(2)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会出现性状重组,则还应该出现红眼黑体个体,但实际情况是这种双隐性aabb个体表现为黑眼黑体。
(3)亲本红眼黄体基因型为aaBB,黑眼黑体推测基因型为aabb或A-bb,若子代全部表现为红眼黄体即说明有aabb。
(4)父本为黑眼黑体鳟鱼,配子应为ab或Ab,母本为红眼黄体,热休克法法抑制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即配子为aaBB,形成黑眼黄体,两对均是显性性状,所以三倍体鱼的基因型为AaaBBb。
三倍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难以形成正常配子,所以高度不育。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遗传规律、染色体变异和多倍体育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计算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度适中。
举一反三:【变式1】(2014 北京朝阳一模)果蝇卷翅基因A是2染色体(常染色体)上的一个显性突变基因,其等位基因a控制野生型翅型。
(1)杂合卷翅果蝇的体细胞中2染色体上DNA碱基排列顺序________(相同/不相同),位于该对染色体上决定不同性状基因的传递________(遵循/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卷翅基因推测在随机交配的果蝇群体中,卷翅基因A纯合时致死,(2)。
的频率会逐代________________,从而得到“平衡致B2染色体上的另一纯合致死基因(3)研究者发现死系”果蝇,其基因与染色体关系如右图。
,其子代中杂合子的概率是该品系的雌雄果蝇互交(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不变)。
(上升/下降/________;子代与亲代相比,子代A基因的频率________染色体上是否出现决定新2“平衡致死系”果蝇来检测野生型果蝇的一条)(4欲利用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可做下列杂交实验(不考虑杂交过程中的交叉互换及新的:基因突变)染色体上没有,说明待检野生型果蝇的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若F________________2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
染色体上有决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说明待检野生型果蝇的F若2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
不遵循)不相同(【答案】1)下降2(.(3)100% 不变1 ∶3∶)卷翅∶野生(4=21 ∶8卷翅∶野生∶新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