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马工程《艺术学概论》_第三章ppt课件
马工程《艺术学概论》_第三章ppt课件
(一) 艺术创作
(二) 艺术制作
.
(一)艺术创作
1. 原创性 2. 基础性 3. 纯粹性
.
1. 原创性
所谓“原创”,指世间本 无这件精神产品,甚至连 这件艺术作品的构成要素 (如人物、形象、题旨、 故事等)也都是全新的。 一般说来,在综合性较强 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团队中, 编剧、作曲、设计的工作 更具原创性,因为他们从 事的工作,大多是无中生 有、从无到有的。
.
四、创作个性
(一)创作个性的形成 (二)创作个性与作品 (三)创作个性与社会责任
.
第二节 艺术创作方式的特点
艺术创作是个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程序复杂的创造 性工程。仅在创作方式的层面,就有艺术创作与艺术 制作、个体创作与集体创作、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之 别。 一、艺术创作与艺术制作 二、个体创作与集体创作 三、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
1.依附性
电影后期制作
.
2.工艺性
艺术制作,是艺术家施 展高超技艺的创作环节。 以电影制作为例,后期 的剪辑、配音、配乐、 光色的调整、动效的处 理、片头片尾及字幕的 制作等,都需要高科技 的支撑,都需要数字技 术的辅佐。因此,工艺 性是艺术制作的又一个 重要特点。
影视剧绿幕技术
.
3.衍生性
精湛的艺术制作,不仅 可以圆满实现原初的创 作意图,常常可以丰富 艺术作品的内涵,甚至 可以提升艺术作品的境 界。但艺术制作与艺术 创作的关系,依然是 “毛”与“皮”的关系。 艺术制作团队的创作活 动,无疑具有衍生性。
.
2. 基础性
相对于后期制作,前期的 艺术创作更具基础性。 有些艺术家爱用建房筑屋 来比喻艺术创作,如清代 剧作家、戏曲理论家李渔 就是这样来描述前期创作 的:“基址初平,间架未 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 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 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 挥斤运斧。倘造成一架而 后再筹一架,则便于前者, 不便于后,势必改而就之, 未成先毁,犹之筑舍道旁, 兼数宅之匠资,不足供一 厅一堂之用矣。”
.
话剧《雷雨》
2.才艺上的互补性
多元整合是组建创作团 队的又一条原则。创作 团队的成员,大多来自 不同的艺术岗位。如电 影创作的团队,就需要 聚集编剧、导演、演员、 摄影、录音、灯光、美 术、化妆、服装、道具、 焰火、剪辑、特技等十 多个类别的专家、艺术 家。因此,才艺上的互 补性,是集体创作的又 一个特点。
.
一、艺术创作与艺术制作
在传统的、经典的艺术创作论中,理论家只谈创作不讨论制作 问题。因为书法、绘画、诗词、歌赋等古老的艺术品种的创作, 一般都是艺术家独自构思、一气呵成完成的,通常不需要后期 制作。 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新的艺术门类出现了,如电影、电视剧、 多媒体艺术等,这些现代艺术门类的创作,需要众人参与,需 要多个部门合作,需要程序复杂的后期制作。于是,便有了艺 术创作与艺术制作的分工与区别。
性的创作, 主体性更强,自由度更 高,选择性更多,因此 也更具有艺术上的纯粹 性。 所谓“纯粹性”,指不 计时间成本、不图经济 回报、不考虑功利得失。
.
曹雪芹与《红楼梦》
(二)艺术制作
1. 依附性 2. 工艺性 3. 衍生性
.
艺术制作,如电影、电 视剧、多媒体艺术的后 期制作,虽然也具有创 造性,虽然也属于艺术 创作的一个重要流程, 但必须依据艺术家前期 创作的文本而展开,这 样的特性便是依附性。
.
2.更加风格化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 的创作个性、艺术特色、 审美理想等在艺术作品 中的总体表现。艺术家 与作品风格之间,存在 一种相对稳定的联系。 而在个体创作中,这种 联系显现得更加充分。
王羲之《兰亭集序》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
3.更具独创性
个体创作的方式,需要 面对的制约因素相对较 少。在更加自由的条件 下实施的个体创作,通 常更具独创性。 个体创作虽然拥有较高 的自由度,但每一个创 作个体在每一部作品上 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 及必须克服的困难也是 巨大的。
.
二、个体创作与集体创作
个体创作与集体创作,是艺术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两种不同的方式。 前一种创作方式,适合于传统的艺术门类以及中小型艺术作品的创 作;而后一种创作方式,则更适合于现代艺术门类以及大型、超大 型艺术作品的创作。这两种创作方式,各有利弊,均有自身的特点。
(一)个体创作 (二)集体创作
.
(一)个体创作
1. 更加个性化 2. 更加风格化 3. 更具独创性
.
1.更加个性化
所谓“个性化”,是指 艺术家的审美追求、艺 术观念、个人气质等在 个体创作中得到充分地 发挥与彰显。 艺术创作的个性化,首 先体现在“创作什么” 上。 艺术创作的个性化,还 体现在“如何创作”上。
朱自清和俞平伯分别创作了独具个性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耷与董其昌富有独创性的作品
.
(二)集体创作
1. 智力上的众筹性 2. 才艺上的互补性 3. 追求上的磨合性
.
1.智力上的众筹性
随着新的艺术门类或艺 术样式的陆续出现,随 着社会对于篇幅超长、 投入巨大、综合性显著 的艺术品的需求日益增 长,组建创作团队,实 施集体创作,已成为一 种司空见惯的创作方式。 强强联合是组建创作团 队的基本原则。这里所 说的强,特指创意、筹 划、思维、判断能力的 强健。因此,智力上的 众筹性,是集体创作的 第一个特点。
艺术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 版社
.
第三章 艺术创作
.
艺术创作
主体
特点
.
过程
第一节 艺术创作主体
一、社会角色 二、人文修养 三、心理机制 四、创作个性
艺术创作的主体,泛指艺术作品的创造者、生产者。从理论上说, 任何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只要他开展了艺术创作活动,他就是 艺术创作的主体。因此,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个极其庞杂的存在。
.
一、社会角色
(一)艺术家是优秀作品的创造者 (二)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三)艺术家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开创者
.
二、人文修养
(一)人文知识是人文修养的基础 (二)人文精神是人文修养的核心 (三)人文情怀是人文修养在创作中的具体显现
徐悲鸿《愚公移山图》
.
三、心理机制
(一)形象思维与艺术创作 (二)抽象思维与艺术创作 (三)灵感思维与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