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的今天,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并在实践中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
法律在我们身边的作用,法律对我们的帮助,因此,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以保护我们自身财产和人生安全。
人民群众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必须勇于拿起法律武器,冲破各种障碍和阻力,与一切违法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真正使法律成为人民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切实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法律作为人类社会的复杂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1999年,党中央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作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依法治国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也是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的、本质的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大计和战略方针,因此我们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我们学习了法律,就能明确自己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和应负的社会责任,以便能正确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现在社会上,监管者对如何与市场保持距离、如何与被监管者“打交道”,还没形成规矩。
因此,我们经常看到监管者与监管对象一起吃饭乃至娱乐。
我觉得,对监管者与监管对象如此密切的交往,首先要建立一道“防火墙”,然后才是规范官员的问题。
政府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可能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依法行政阶段。
与之相对应的是“人治”,某些有权力的人“说了算”;二是责任政府阶段,此时市场可能比较混乱,市场主体可和权力部门对抗;三是法治政府阶段。
这是理想的目标。
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第二阶段,正从权力的单一治理转到资本和权力共同治理。
这时,权力与资本各有优势。
由于党政部门的权力太大,而资本拥有者缺乏规范、正当的逐利出路,只好选择“公关”一些党政官员,权力与资本的结合就成为必然。
在我看来,要阻断权力与资本的结合,中国必须要推进依法行政,减少行政审批,实行核准制,并承担相应的道德风险和法律责任。
同时,要创造更多的投资平台,真正保护创业者的私有财产权和契约自由。
其中,政府决策过程和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是防范官商勾结的最佳“处方”。
我还认为,目前中国法律体系逐渐健全,但更艰巨的任务是切实推动法律的有效实施。
现在,很多立
法上受制于部门,但在执法、监管上却责任不明,“这是个大问题”。
那么,法律究竟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
在许多普通中国公民看来,法律是公家的事,是律师的事,并非他们自己能够关心的。
于是,在他们眼中,“忍耐”与“私了”往往是解决纷争的首选之路。
然而,法律的功能不仅仅在于调处纷争,其更大的作用恰恰在于防止纠纷的产生。
其实,法律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相反,法律源于公民生活的内在需要,是公民生活的基本范式,与每位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不应将法律高高挂在空中。
尊重法律,信赖法律,这是我们在生活中正确对待法律应有的态度。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应当学会如何运用法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切实体会法律给予的关怀与保护,使法治真正成为公民生活的一种现实需要。
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是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迫切需要,只有依法办事的公民才是合格的公民。
然而,有一些大学生公民意识淡薄,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不强,法律素质不高,甚至有违法现象发生。
由此可见,大学生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积极重要。
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是大学生完善自身,成为现代化建设专门人才的需要。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不懂法律,就不具备国家公务员的资格;不懂法律,就不能管理和监督国家和社会事务;。
青年一代,特别是大学生,通过学习法律基础知识还可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可以使自己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可以培养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以法律为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侵犯国家和公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的能力。
大总之,学习法律知识是学生增长才干,使个体能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素质是现代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素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健全,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大学生只有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了解法律制度,培养良好的法律素质,才能从容面对和正确处理法律问题,遵纪守法,充分运用合法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构建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