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博览展示区:以焦炉、4号高炉、一烧结厂保留建筑为主体,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其原有
设施和空间特色,作为博物馆、主题雕塑、秀场、各种会场等特定活动空间。
整个区域将成为博览展示区,向公众开放。
让游人在工业遗存中体验和感受工业氛围。
2.公共休闲区:以石景山、秀池为背景,1,2,3号高炉为标志性建筑,打造成为北京的
大型实景演出、实景电影基地。
创造一套成熟的文化产业(“印象首钢”、“夜首钢”系列)。
成为北京具特色的旅游地点之一。
这一区域还将会以体育、娱乐、休闲活动为主,创造出工业遗产在现代化国际都市中的新的里程碑。
3.创意文化区:以保留的铁轨、料仓为主体景观。
由于保留的皮带廊等与东部设计之都连
接较为紧密,因此可以结合“设计之都”项目,利用原有料仓改造为设计研发机构的研究场所,成为富有工业特色的创意文化产业园区。
4.亲水游乐区:群明湖原功能为凉水池,现将群明湖水池分为生态种植池、喷泉池、水上
游乐园、人造沙滩等4个主题水面。
东北角的池子改造成为生态植物养殖池。
设南侧水面池壁进行改造,与制氧厂结合,设计成水上游乐园。
空分塔、氧气罐进行保留,成为游乐园的景观雕塑。
北侧湖岸架空的管廊可以改造为空中光管走廊,成为亲水游乐区的边界。
5.石景山古建筑群:保持石景山原有风貌,强调古建筑群的完整性,完善植被、生物体
系,规划登山游线。
在滨河区以种植景观为主,设置园路、广场,成为贯穿整个园区西侧的连接带。
6.滨河休闲区:永定河岸线的公共绿地,以植物种植景观为主,设置园路及广场,作为贯
穿整个园区西侧的连接带。
游乐用地、经营性办公用地明显减少,防护绿地和旅游休闲用地增加,将带动旅游业发现,带来经济效益。
同时将综合性商业服务业用地做了调整,不再集中,呈现带状,方便人们购物等活动。
首钢工业遗址强调保护优先对于特色最鲜明的高炉、焦炉、料仓、凉水池等区域进行完整保护。
突出工业风貌,挖掘工业建筑价值,进行合理高效再利用,根据各个建筑的特点植入新的功能,例如博览展示、文化艺术、创意空间等,形成公园主题。
规划道路系统设置东西向主干道一条,次干道两条,南北向次干道一条,并对支路进行加密处理,形成方便灵活的微循环。
同时,为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骨干作用,对原规划M11线线位进行调整并增设一处站点,使两处站点能够分别以700米左右的服务半径覆盖启动区绝大部分用地,以满足高强度建设的需求。
规划充分利用地面公交灵活方便的优势,形成快线、普线和穿梭公交三种类型相互补充、合理分工、良好衔接的高效系统。
结合调整后的M11号线站点,方案设置公交的首末站一处,利用周边用地地下空间设置公共停车场,和连拍社会停车、自行车停放及换成流线,实现不同交通方式的便捷换乘,规划依托绿化系统与景观廊道设置步行和自行车专用道路,结合建筑布局,保持其联系性、提高可达性,并且高标准配件并集中建筑地下停车场,实现资源共享、灵活调配。
在规划方案中,大量现状保留设施集中在规划区中部,形成一条清晰的带状区域,并将规划区分割形成片层式结构。
规划方案以此为契机,在大量保留设施的基础上,打造一条“工业遗产综合利用区”,该区以绿化为本底,原则上不在大规模增建新的设施,形成一条连贯的绿化通廊。
位于片区内的部分保留建构筑物,可以结合不同的使用要求,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从而注入新的使用功能。
“工业遗产综合利用带”集中体现了首钢工业区在不同发展时期走过的历史足迹,是展示工业景观的良好条件。
借助良好的绿化景观和完善的观光系统,
“工业遗产综合利用带”将会成为首钢工业区引人瞩目的“公共会客厅“和”户外画廊“。
对”工业遗产综合利用带“两侧的用地功能和开发速度进行适度调整,形成良好的城市公共界面。
首钢新天地承载了传统文化娱乐和现代潮流文娱活动、艺术创作产业、高新科技体验、时尚购物和工业文化相关主题功能。
打造成为北京具吸引力的文化活动聚集地,一个集餐饮、购物、娱乐等功能于一身的国际化休闲、文化、娱乐中心。
计划保留30项
•24项位于非建设区(开放空间)内
•3项位于开发建设区内
•1项位于规划路上
•2项位于规划范围外
•厂东门另计
只局部保留5项
•4项位于规划路上
•1项位于开发区内影响开发建设
预计改造以后的占地面积约5.4ha(不包含水池)
包含水池约为31.2ha建筑面积约24万㎡
•在规划路上且不能移动的只保留局部在规划路上但可以移动保留的予以移动保留
•在非建设区(开放空间)内的予以原址保留,同时进行改造再利用
•在开发建设区内,对开发建设造成较大影响的只保留局部
•在开发建设区内,对开发建设影响较小的予以保留并进行改造再利用
•在规划建设范围外,对道路或开发建设造成较大影响的可移动的建构筑物及设施设备移入首钢文化园内
四号高炉改造——首钢博物馆改造后的功能为首钢博物馆,展示首钢的发展沿革以及炼铁生产的基本流程。
在高炉前保留铁轨及鱼雷罐车,烘托出工业化生产的力量感与沧桑感。
高炉内部基本忠实于原有的空间结构,显露原有的钢构架和独特的圆台形高大空间。
位于中央的炉体本身将作为重要的展示内容,增设天桥引导游人进入炉内参观。
辅助以精心设计的灯光、声响和多媒体互动解说设计,使游人体验到昔日如火如荼的生产场景。
冷却塔改造——酒店综合体改造后的四座冷却塔形成一组整体化的建筑,功能定位为体验式
时尚酒店。
四座冷却塔的内部分别改造为酒店客房、餐饮洗浴、歌舞娱乐及体育健身四种功能空间。
用作酒店客房的冷却塔外立面以玻璃幕墙加以包裹。
其余三座冷却塔基本保持原有的混凝土外表面,延续工业化的历史痕迹,在塔身点不规则排列的圆窗组成星座图案,体现浪漫情怀。
在约40米的高空设置一道空中连廊,将四座冷却塔联系在一起。
可供酒店客人在高空饱览未来的首钢及永定河两岸的风光。
玻璃空中连廊通透飘逸,与冷却塔固定的钢拉索形成优雅的曲面律动。
料仓改造——设计学校保留的南北两排料仓将作为艺术家工作室或创意办公空间。
除必要的开窗之外,基本保留料仓的原有结构。
在两排料仓之间,设置高大通透的玻璃中庭。
中庭为两侧料仓内的工作人员提供浪漫而舒适的交流休息场所,同时充当艺术品展示空间。
波浪状起伏的中庭玻璃屋顶与料仓的体型韵律契合。
精巧的玻璃屋顶、高大雄劲的皮带廊和地面上的铁轨和生机盎然的室内绿化,共同刻画出新与旧结合、工业与艺术交融的深刻内涵,创造出时尚而又大气的丰富视觉效果。
一烧结改造——会议中心基本保留原烧结厂房的结构与内部空间格局,改造后的功能为综合性会议中心,包括千人大会堂、若干个不同规模的会议厅或多功能厅。
可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平日为园区内的办公企业提供宴会或会议空间。
外立面改造体现“复合型绿色建筑”的理念,建筑屋顶及南立面大量设置太阳能电池板。
各个立面均有植草挂板形成丰富的立体绿化。
以具有工业特征的锈蚀钢板穿插于立面中,共同形成“传统工业与高新科技相汇、自然与人工交融”的有机场景。
将部分料仓改成潜水体验馆,人可以通过现有的传送带到达仓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