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中学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中学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根据《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的精神,结合我校高中课改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一)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方案》(2003年)中新设置的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与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并列被《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主要由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大板块构成,在高中三年,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修满15学分,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为期l周的社会实践,修满6学分。

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修满2学分(二)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合作与分享、尊重与欣赏,学会人际沟通,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形成具有关注人生、社会和未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大举措,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是新的教育教学观、课程价值观在课程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对于有效改善课程结构,丰富课程类型,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观、课程观的更新,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一)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指独立于学科的综合性课题研究,即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采用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考察报告等方式。

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与实施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

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在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领域方面的应用。

可研究的内容: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与开放利用、天文地理研究等方面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第二:人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涉及对社会发展、政治制度、思想道德观念、法律制度、人口科学、文化演变等问题的研究。

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社区管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第三: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实施以学生为核心,实现三种关系的整合,最终指向学生个性健全发展。

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音乐、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二)社区服务参加学校或家庭附近所在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其内容包括:为社区成员进行生活服务、家政服务;社区管理服务;社区劳动和各种义务活动等。

1.社区文化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科普活动、电脑培训、助学帮困、拥军拥属、文娱活动等。

2.社区环境建设:参加社区内力所能及的物质文明建设活动,如环保卫生、绿地领养、社区学校辅导、板报橱窗制作、交通秩序维护及其他志愿活动等。

3.见习社区干部活动:调查社区社情,参与社区规划,提出社区建设合理化建议,体验社区干部工作。

4.志愿者活动:在学校建设的志愿者基地,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活动。

(三)社会实践指广义的社会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1.军训: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2.校内自我服务性劳动:培养生活技能和主人翁意识,如日常劳动卫生工作、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和值周班制度;3.德育基地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建设法制教育基地、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科技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现代工业教育基地,定期组织观察、调研活动;4.学校传统活动:如艺术节、校运会、成人仪式等;5.社团活动:参加1—2个团委、学生会社团部登记的社团活动,或参加学校中学生团校、学习等。

三、课程管理(一)组织建设学校非常重视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工作,成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从整体上布置、协调、管理、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工作。

专设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工作。

1.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组长:成员:各年级各班班主任职责如下:(1)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时、师资配备和教学(或活动)场所。

(3)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指导。

(4)建立学生“综合活动实践课学习档案袋”。

(5)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进行评价、考核。

(6)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课题成果进行评价,并进行学分认定。

2.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工作小组成员:组长:组员:各年级主任、各班班主任、课题指导教师职责如下:(1)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日常管理,确保每位学生参与课程。

(2)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

(3)协助教务科建立“综合活动实践活动档案管理”。

(4)审定课题或活动计划。

(5)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6)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定。

(二)制度保障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工作,学校对已有的部分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如逐步将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业绩纳入年度考核和各级评比中,将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情况纳入学年先进评比和毕业考核中,实现以制度驱动课程实验,以制度保障课程顺利实施。

(三)资源保障从硬件设施上看,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运动场和校外基地、社区等,可以利用现有的校园网络进行交流工作。

从人力资源上看,学校拥有一大批各有所长、一专多能的骨干型教师,他们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富有改革创新精神,业务扎实过硬,而且具有前瞻开放的思维,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指导,提供了人力资源。

从科研资源上看,我校组织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成立研究性学习的专题指导小组,有计划按要求为学生开展讲座,为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展做好了一些前期准备。

四、课程实施(一)研究性学习1.课程的设置和学分认定:按照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的要求,研究性学习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高中三年内学生须完成2个课题的研究,其中高一完成1个课题;高二、高三完成1个课题。

每课题占5分,并记载入“学生学习报告单”。

研究性学习学分分为三部分:开题报告—20%学分;研究过程(阶段性成果)--40%学分;研究成果—40%学分;三年合计15学分。

指导教师根据研究性学习课时及其性质,由对其学习的成果: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等予以审核认定后,报学校审核批准交班主任汇总,由段统一汇总后交教务处登记、存档。

2.组织形式(1)研究性学习此课程安排小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课程的实施,在课程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每班组成5—6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

(2)根据实情小组确定课题,选择合适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

(3)每位指导老师一般指导2—3个研究性学习小组。

(4)小组推荐小组长一名,组长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安排具体分工,明确任务。

(二)社区服务1.课程安排社区服务学习活动分别安排在高一、高二两个学年取得,每个学年分别完成5个工作日活动时间,社区服务的形式与内容可以灵活多样,如校内外志愿者活动、社区活动、宣传教育、帮贫助困等。

2.组织形式(1)采取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结合的形式。

(2)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向班主任提交“社区服务活动设计方案”,经班主任审核后,上报德育处和教务处,批准后,在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服务活动。

(3)在学生进入社区服务之前,学校团委必须与学生参与服务的社区管理机构,通过不同方式取得联系,以便争取社区的支持。

为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

(4)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社区服务活动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加深体验与感受。

3.成果评定和学分认定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不少于10个工作日,可获2个学分,学校根据学生提交的有关参加社区服务的方案、活动记录、社区管理机构评价、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评价、小组成员或同学评价等材料,进行学分认定,教务处做好学分登记。

(三)社会实践1.课程安排社会实践的形式可多样化,学生三年中至少要有两周时间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军事训练、各种参观、考察、访谈与调研等),至少要有一周时间(合计)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校内传统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各类培训学习、中学生团校——文学社、动漫社、街舞社、摄影协会、书画社会实践活动课由学校政教科、保卫科、团委组织。

(1)活动前的相关培训与教育。

培训内容主要是社会实践课程的组织要求、学习要求、活动方案的设计、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的一般步骤等。

同时根据社会实践课的开放性特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礼仪教育。

(2)选择活动内容与制定活动计划。

除军训活动由学校统一安排外,其他活动都要由各社会实践小组根据本组共同意愿,先选择活动内容,并根据活动内容制定活动计划。

交班主任或指导教师审查后再进行实施。

(3)活动的实施。

各社会实践小组围绕选择的活动内容,按照活动计划认真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服从实践单位的管理和领导;二是服从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的管理和指导;三是小组内搞好协作;四是认真作好活动记录。

(4)参与交流。

当一项活动圆满结束后,各小组在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撰写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报告。

同时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提交一份活动小结或体会文章。

小组成果报告在班级或年级交流,个人的活动小结或体会文章在组内交流。

4.成果评定和学分认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平均每学年不少于一周(按5个工作日计算),可获6个学分,先由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根据小组成果报告和个人的活动小结,提出学分认定初步意见,然后由学校进行学分认定,教务处做好学分登记。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