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兵法智慧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孙子兵法》是竞争之道 《孙子兵法》是战略之道 《孙子兵法》是将帅之道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五 种 关 系
四 项 原 则
三 大 板 块
两 字 真 言
一 本 奇 书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中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部最系统
最完整的兵书。最早!
大 学 黄 朴 民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
为上,破军次之。 战争的指导法则是,使敌人的国家完整地 降服为上策,攻破敌人的国家而胜之则差 一个层次。使敌人的军队完整地降服为上 策,攻破敌人的军队而胜之则差一个层次。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 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中 国 所以百战百胜,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 人 需交战就能使敌人屈服,才是高明中最高 民 大 学 明的。 黄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计”就是“算”的意思,就是庙算 “计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在全书中起 着提纲挈领、总揽全书的作用。它主要 论述了战争指导者在战前应该如何从道、 天、地、将、法五方面进行战争筹划, 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战争指导 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有利的态势, 从而夺取战争的主动权,赢得战争的胜 利。
开打之前的“算”
开打之后的“骗”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算”的奥妙,战略运筹、 战略预测与战略选择
1,战略运筹要素上的“综合性”,
2,战略预测时空上的“前瞻性”,
3,战略选择方案上的“多样性”, 4,战略运作实施上的“操作性”。
“骗”的异彩纷呈、花样百 出,战略手段的高明卓绝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天 将
道
地
法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七计(从七个方面进行战略比较):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 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 明?
吾以此知胜负矣。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五事七计——竞争决策的基本模型
道 天
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
赏罚孰明?
当赏者虽仇怨必录,当罚者虽亲爱不舍。
此明之谓也。 将之所以为威者,号令也;战之所以全 胜者,军政也;士之所以轻战者,用命 也。故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 乃可御人。 ——《三略》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诡道十二法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
示之不用,远而示之近,近而示之远。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 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 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 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孙子与老子战略观的差异:进攻与防御、 柔武与刚强、先发之人与后发制人
•
•
•
兵贵胜而不贵久 兵闻拙速,未赌巧之久也 诸侯乘其弊而走,虽有智者,不 能善其后也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实力建设为基础
石头砸鸡蛋,而不要鸡蛋砸石头 胜兵以镒称铢,败兵以铢称镒
制造假象,欺骗敌人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远
而示之近,近而示之远。” 战略欺骗,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的美军 左勾拳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情况不明决心大,思维不清动手快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
求胜 知的全面,知的时效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 胜乃不穷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什么是将?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
勇能果断,严能立威。五德皆备, 然后可以为大将。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法?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法,就是军队的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
供给等。 吴起:“兵以治为胜”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虚”的空间性 “虚”的时间性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兵不厌诈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集中优势兵力,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并敌一向,千里杀将 用兵与做任何工作大忌:平均使用力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Roger Ames
黄 朴 民
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 物。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 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 的认识。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的当前环 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 ——(美) 约翰·科林斯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量,“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核心:“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 计篇 • 作战篇 • 谋攻篇 • 形篇 • 势篇 • 虚实篇
• 军争篇 • 九变篇 • 行军篇 • 地形篇 • 九地篇 • 火攻篇 • 用间篇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
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民众的生 死,国家的存亡,不可不慎重对待,认 真考察。 要么生,要么死;要么存,要么亡。这 就是战争!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决定战争胜负的五大要素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谋攻”,就是谋划攻敌之道的意思。 本篇集中论述了孙子的“全胜”战略理论。 战争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伤人,又可伤己, 孙子认为,用暴力解决问题是战略的下策, 高明的战略家尽量避免将重心放在力量的 直接对抗上,相反却是通过“上兵伐谋” 的手段,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兵 中 国 人 不钝而利可全”的目的。 民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孙子兵法的主体:用兵真艺术, 人生大智慧 ◆ 《孙子》与《司马法》的区别: 艺术与规则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作战主动权,行动生命线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刘邦与项羽 “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
致于人”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以“道”为先,上下同欲
•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上下同欲者胜 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正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
•
上兵伐謀,追求全胜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 之善者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 屈人之兵而非战,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 之 国而非久也”
◆古兵书中的最好一部兵书,反映
了中国古典兵学文化的最高成就。 “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 者,不能遗孙子”。最好!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具有世界意义与影响的一本书, 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最广!
◆
超越军事领域的兵书,可应用 于一切带有竞争性领域的书。 最活!
◆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五曰法。 “五事”:战略筹划的基本出发点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什么是道?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生,
与之死,而不畏危。 道,就是让民众和君主有着共同的意愿。 他们可以为君主去生,为君主去死,而 不畏惧危险。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什么是天?什么是地?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在敌人最脆弱的
时间和最脆弱的地点去攻击它,以最小 的代价,取得最决定性的战果。这是制 胜之道的全部奥秘。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兵法的核心,在于在既有力量对比的基 础上,通过战争指挥艺术的运用,在决 定性的时节和决定性的地点,形成一种 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战场态势。
就像《战争论》一样,《孙子兵法》应该列 入每一位海军军官的必读书目录。该书短而 易懂,直到今天,它的每一部分,都依然有 着与它所诞生的那个时代同样的价值。 ——(美) 海军陆战队《作战条令》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孙子最基本的哲学信条是:如果你能够仔细规 划好你的战略,那么你就能够获胜;而且,如 果你能够拥有一个真正伟大的战略,你甚至可 以不战而胜。这种东方的侧重于用战略智慧来 击垮对手的战略思想与西方大不相同,后者强 调行动(比如说发动大的战役)来取得胜利。 ——(美)营销专家 迈克尔森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
带甲十万,千里馈粮„„然后十万之 师举矣。
用兵作战的一般原则,要出动战车千
辆,辎重车千辆,披甲之师十万,还 要千里迢迢运送粮草„„然后十万大 军才能出动。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
其后矣。 诸侯乘其危难之机发起攻击,即使有 智谋之士,也无法挽回局面。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地
将 法
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 赏罚孰明
法令孰行?
不令之进,不敢进;不令之退,不敢退;
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大夫死行 列。此法令行也。
战争环境下的执行力:打造一支什么样
的队伍?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 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黄 朴 民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黄朴民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 ——三国·曹操 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唐·李世民 得孙子一二句,便可成功名。 ——宋·王安石 前孙子者,孙子不能遗;后孙子者,不能遗 孙子。 ——明·茅元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