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下册语文散文阅读综合拓展

七年级下册语文散文阅读综合拓展

散文阅读(一)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一、散文的特点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

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

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

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

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三、散文的线索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

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散文的意境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

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

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

不能忽略了语言的揣摩,要调动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获得主观体验,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六、散文的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

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

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3)对比烘托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阅读方法解析】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是散文的考点之一。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

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3.品味语言(1)字词含义: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②表达作用。

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来描绘事物可以让形象鲜明生动,用来说明道理,能让道理通俗易懂。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想象力。

拟人: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对偶:结构整齐,有节奏感,便于记忆和传诵。

排比:结构整齐,语调一致,说理周密,表现充满论证,雄辨气势磅礴,可以周密全面地表达思想。

借代: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反问:表达鲜明,加重语气作用。

设问: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领会主题。

(5)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如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余光中,用形象表达主旨。

【课文演练】紫藤萝瀑布1 作者介绍:宗璞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华,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1994年出版的《宗璞散文选集》是她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散文集。

他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其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

2 写作背景:作者一家人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

作者徘徊在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下此文。

3 主题归纳:文章由观赏眼前的紫藤萝写起,回忆到十多年前紫藤萝被砍的经历,赌物思人,联想到弟弟的不幸遭遇,由此生发出人生感悟:“花和是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入到生命的长河中去,珍惜生活,珍爱生命,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4 积累词语不由得:不由自主发端:开端、开始终极:终止、结束挑逗:逗引、招引春红已谢:春天已经过去。

迸(bènɡ)溅(jiàn):向四处溅蜂围碟阵:蜜蜂、蝴蝶簇拥。

沉淀(diàn):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

绽(zhàn)开:裂开仙露琼(qiónɡ)浆:美酒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焦虑:焦急忧虑手足:比喻兄弟依傍(bànɡ):依靠伶(línɡ)仃(dīnɡ):孤独没有依靠盘虬(qiú)卧龙:形容枝干苍劲有力。

酒酿(niànɡ)5 课文重点内容分析(1) 文章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有什么好处?文章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开头,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往下阅读。

(2) 赏析文章第二自然段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把“紫藤萝”比喻成“瀑布”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花开的茂密,隐含了生命的绵延无期。

把“紫藤萝花”比喻成“紫色的大条幅”,和前面“瀑布”相似,用喻上取得了一致。

“点点银光”和“像迸溅的水花”是从个体上作喻,用“水花”比喻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花儿开放的情态。

(3) 文章第二自然段“在欢笑”“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花儿开放的情态,富有情趣。

(4) 赏析文中“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这句话中动词描写的作用。

这一句运用了“挨”“接”“推”“挤”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儿繁茂的景象生动描绘了出来,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化静为动,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5)赏析文中“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我在开花“这句话出现了两次,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盛开的紫藤萝花地喜悦之情,写出了紫藤萝花稚童般的欢乐,也传递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赏析一个句子可以从句式、用词、修辞、内容等角度入手。

(6) 作者写了十多年前家门前的紫藤萝花,写出了它们的什么特点?当时是什么心情?写出了“稀落伶仃”当时的心情是“痛心遗憾”的(7) 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盘虬卧龙”描写了了紫藤萝枝干粗壮、繁茂的情状。

“流向人的心底”的“瀑布”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表明“我”被眼前景象触动,从而心有所感。

(8) 如果开始“我”是因为紫藤萝的茂盛辉煌“不由得停住了脚步”,那么后来“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是因为什么?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是因为作者被紫藤萝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所鼓舞,这样结尾照应开头,首尾浑然一体,又给人不尽的遐想。

6 写作技法赏析(1) 掌握“通感”这一修辞手法,文章“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这句话运用了通感修辞,用“浅紫色”来描绘花香,把嗅觉转化为视觉,使飘逸无形的气味,变得清晰可见,仿佛把花香定格在读者眼前,让人感觉亲切。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转换。

)(2) 文章多处运用修辞手法,重点赏析第二自然段。

(3) 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主要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因此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的特点。

“十年浩劫“给作者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磨难,就连紫藤萝花叶跟着遭殃。

在作者心情沉重不得排解的时候,紫藤花儿却灿烂盛开,花儿的生机感染了作者,使作者从“生死”的思虑到“手足”的悲伤中解脱出来,超越个人的痛苦,体会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