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 自然环境视角下的传统民居(共30张PPT)
高中地理 自然环境视角下的传统民居(共30张PPT)
1.每户“下沉式窑洞”建造时最必不可少的设施是
A. 水井 B. 池塘 C. 石桌 D. 木梯
3.与安徽、陕西等地山区相比,云南纬度低,夏季太阳高度角更大,天井 更小是为了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故选D。
14
有些地方为了防御严寒或暑季纳凉,将房子修建成半地穴式。(如陕西“地坑 院”、冰屋)
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 圈房檐 ,房檐上砌一圈矮 墙(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 内,在地面活动的安全)。 地坑院内地面四周砌一圈 青砖(防渗),院心挖坑 井(积蓄雨水,污水排 渗)。门洞设圆拱和高窗 (便于采光),屋内设火 炕(除湿保暖)。
自然环境视角下的传统民居
1
对点考向:
结合传统民居特点考查当地的气候、地形、 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或自然环境对民居取 材、布局、朝向、结构的影响。
2
我国云南傣族、拉祜 族、佤族、景颇族的 竹楼,颇具特色。这 里属热带季风气候, 炎热潮湿,竹楼多采 用歇山式屋顶,坡度 陡,达45°~50°,利 于排水。竹楼属于一 种干栏式建筑,竹楼 下部架空,起到防潮、 防虫、通风的作用。
15
(2019湖北八市联考)“下沉式窑洞”是指在平坦的地面上向下挖深 6 ~7 米、长宽 12 ~15 米的土坑做院子,然 后在坑的四壁挖窑洞 。在工业 文明的冲击下逐渐被 人们遗弃 ,受原生绿色建筑思想 的影响,现又被 人们重视和保护。读我国黄土高原“ 某下沉式窑洞景观图”( 图 1), 完成 1~3 题。
浙闽山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大,多发台风。
村民在桥身两侧安装了风雨板,并通过复杂的工序如涂油刷漆,使其使用期限 更长。同时,在风雨板上安装通风窗,有效通风,减弱台风的冲击力。 6
陕西八大怪“房子半边盖”
乡间房子半边盖, 省工省钱省木材, 遮风避雨又御寒, 肥水不流外人田。
气候与传统民居
3
(一)降水
降水多的地区,房顶 坡度普遍较大,以加 快排水和减少屋顶积 水。
江南水乡
4
风雨桥、廊桥
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以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 向延伸到人行道上,既利于行人避雨,又能遮阳。
5
风雨桥防风雨
浙闽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大;浙闽山区山地多。夏季,来自海洋的湿润 夏季风遇山地爬升,多地形雨;多阴雨天气,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气候潮湿。
各两间,子房常为楼房(由于山区,
地方小,潮湿),为节省用地,改
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
小天井。一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
为了挡风沙和防火,住宅地盘方整,
外观方整。天井用于采光、通风,
天井狭小,廊檐宽大、连通,便于
雨天通行,避免强光照射,遮荫。
12
“一颗印”为中国民间的一种建筑形式,流行于陕西、安徽、云南等地。它由正房、耳房 (正房两侧的小房子)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狭窄天井,俗称“一颗印”。下图为 典型的“一颗印”民居照片和速写。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
坐北朝南,南窗较大便于采光。 为了御寒,墙壁都很厚,上屋里 南、西、北三面筑有火炕,叫做 “万字炕”。火炕是满族人家住 房主要取暖设备。 烟囱坐在地面上,可以延长室内 烟道的长度,提高供暖的效力。
11
云南传统民居“一 颗印”
云南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
多风。最常见的住宅形式是毗连式
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耳房东西
13
1.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不 具备冬季保暖的功能;大小厦连通,房檐深入院落便于雨天穿行;正房、 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一 颗印”民居正房较高且面南背北,有利于采光。故选A。
2.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内 破坡面设计不适合晾晒谷物;美观不是内外坡不同设计的主要目的;安徽、 云南等降水较为丰富,内坡坡缓不利于收集雨水,利于雨天通行。选B。
(二)气温、 光照
气温较寒冷的地区,如北方地
区,为了满足保温防寒的需要,
建筑物墙壁较厚,多向院内开
窗,其中南窗宽大,以便接受更
多的阳光,住宅封闭性较好,房
屋进深较小,高度不大, 以紧缩
室内空间,室内普遍设有火炕、
火墙,玻璃窗设双层,外形显得
厚重。从宅院结构上看,为避
免建筑物相互遮挡 ,强调建筑
物之间保持较大的间距。
7
(2019全国大联考卷)半边房(下图)是陕西关中地区的特色民居之一, 当地盛传“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遮风避雨又御寒,肥水 不留外人田”的说法,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半边房门前种植落叶阔叶树可能是为了 A. 春季防
风固沙
B. 夏季遮荫纳凉
C. 秋季截水增湿
D. 冬季挡风遮雨 2、如图所
示,该民居大门朝向最好为: A. 东南
B. 西北
C. 东北
D. 西南 3、北京时间12:48,
该房屋的影子朝向正北,则该房屋的经度大约是 A.
108°E
B. 132°E
C. 102°E
D. 108°W
8
降水少的地区,屋面 多为平顶或平缓的一 面坡,建筑材料也不 是很讲究,多土质, 屋面极少用瓦。
9
在这种湿润的环境下,古法造桥工艺使用了一种常见的树叶——“箬叶”,和 巧妙的吸水组合来帮助木桥达到防水防潮功能。箬叶往上,依次铺满了木炭, 细沙,小卵石和大卵石,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这些铺设的物质,从上至下, 密度依次增大。这样的设计,更有助于提高吸水防潮的效果。
当地地木拱桥还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增设桥顶。桥顶不仅是人们避风雨的去处, 也有效避免了雨水对桥面的侵蚀。
1.“一颗印”民居结构不具备的功能是 A.天井狭小有利于冬季防风保暖 B.房檐深入院落有利于雨天行走 C.布局紧凑,反映出当地用地紧张 D.正房较高且面南背北,有利于采光 2.耳房屋顶分长短坡,短坡.向外,长坡向内,这样设计的主要 目的是 A.增加向内坡面面积,利于晾晒谷物 B.增加外墙高度和外侧屋顶坡度,利于防风防盗 C.与正房形成错落有致的格局,更加美观 D.增加向内坡面面积,便于在雨季LISC集lU多雨水 3.与安徽、陕西等地山区相比,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往往天井 更小,其主要原因是 A.地势崎岖,建筑用地有限 B.雨水较多,有利于防渍涝 C.夏季高温,有利通风散热 D.纬度更低,太阳高度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