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 新闻学概论 复习资料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 新闻学概论 复习资料

一、新闻与宣传事项,事态、物态、新闻要素、关于新闻的几个区别,网络传播~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定义,不同国家对新闻的处理方法新闻与宣传相关,人们常说“新闻宣传”,新闻也要达到宣传的效果。

但新闻不等于宣传。

,新闻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是,目的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传播观点和观念,引导人们按照宣传者的思想行事,或者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是“传者扬其理”。

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与舆论“新闻舆论”这个词,人们常常用,二者的确紧密相关。

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新闻不等于舆论。

新闻是媒体发布的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

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

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

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

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三、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人们常说“新闻传播”。

新闻要让人们知晓,其途径就是传播。

所以,新闻学与传播学很相关。

但新闻学不是传播学,二者侧重点与研究方法不一样。

刚才说了新闻学的概念。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交流的学科,重在对人们的传播活动和受众的接受心理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学理阐释。

新闻学是对新闻历史、新闻构成方式、新闻传播行为的实践总结和学理分析,较为微观。

而传播学是对人类传播活动进行归纳、演绎和验证,大量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机制。

较为宏观。

四、意媒的概念构成有声的信息符号,这是人类最早的意媒。

意媒是人类表意的符号系统,用其了解对方的发现或向对方告知某些事情。

语言意媒是人类表达思维的工具,思维对象及其活动构成意媒的内容,语言表达则是思维形式。

五、传播史上的几次变革第一次革命:手抄媒体的形成;第二次革命:印刷媒体的形成;第三次革命:广播的诞生;第四次革命:电视的诞生;第五次革命:互联网六、新闻的成分和要素新闻的成分是指构成新闻中事实的各个细小的部分,表现为事实的多种要素。

包括事象、事实和事态。

事实:是真是存在的具体事物,多表现为事件的客观存在。

事象:是构成事实的最小元素,使新闻呈现出事象的复合性、运动性和可感性。

事态:是指新闻中事象总和的动态,表现为事实各种联系的趋向,囊括了多种事象间的动向,形成以人的行为为核心的事态链。

七、新闻的构建新闻的构建是由新闻的事态与意态共同完成的,新闻既是对事实的描述,又是对意义的追问。

新闻构建必然包括事实构建与意义构建两部分,并用相应的手段将其呈现出来。

新闻形态的构建是指记者协调地排列、组成每个事象和事实,使新闻获得一种实体,再现新闻的内在联系和外部结构。

新闻建构适合人们认识事实的习惯,就是一种最佳的报道框架。

大体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以选择事实为开端(选题)2、新闻的基础建构(新闻要素安排)3、安排新闻的结构(文本写作)4、不同事实类型的组构(主、次事实及细节安排)新闻意态的建构是通过记者选择事实、选择角度和阐释事实实现的。

记者按照事实的倾向选择中药事实,寻求和确定事实的意义,是新闻意态建构的主要出发点。

对于客观事实来说,意义是第二性的、派生的,是被决定的因素,只有事实本身才能决定事实的意义。

对意义明显的时间,说清了事实,意义也自然显露。

记者必须把握事实的本质,揭示新闻与客观事实的联系,从整体上确定事实的意态。

八、趋势性事件与世界同构趋势性事件指客观世界必然出现的事件,分为主导趋势性事件和次要趋势性事件。

它是一种集合,在连绵的过程中相继出现,事实的推进性和延续性是确定趋势性事件的标准。

在新闻学范畴,趋势性事件与非趋势性事件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新闻报道的终极目标就是用大量趋势性事件反映世界的发展,同构真实的世界。

1、新闻是历史进程的一环;2、新闻对世界的重构。

九、新闻的个体真实个体真实又称事实真实、单一事实真实或具体真实,是指对某个事实所报道的五或六要素(人物、情节、时间、地点、起因和结果)完全符合实际,即发生在某个时空中的人物、情节、数字、细节和事件发展过程同客观事实相符。

个体真实的标准1、单一事实的五或六要素应个个准确无误,是衡量个体真实的第一个标准;2、对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细节陈述得完全符合实际;3、新闻背景的介绍、数字和文献资料的引用也必须真实;4、新闻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变化等隐性事实的介绍必须真实,不能渲染夸大、以想象代替事实个体真实的特点1、新闻个体真实是感性真实(具体的可感的复写事实);2、新闻个体真实是一种表象真实(记者在新闻文本写作或拍摄时的影像思维过程,这个过程要符合事实本质);3、新闻个体真实是在单一时空中可证实的真实;(新闻事实在现实空间和时间上可以得到证实);4、新闻个体真实有度的差别。

(个体事实的细目陈述得精确与否,使新闻真实具有不同的程度,也称之为“新闻的真实度)个体真实的形式(1)、事概真实,指真实地概述事实的概况和归纳(概括性)。

(2)、事体真实,指情节真实和情境真实(形象性)。

(3)、事势真实,真实地阐释事实的性状,揭示事实的利弊和作用。

新闻的原真状态:是指在新闻报道中按照事实的原型来反映事实,把那些不能反映事物原貌的次要材料删掉,仍没改变事实的真实性,即马克思所说“根据事实描写事实”十、“小三角理论”由新闻本源到新闻的转换过程,形成“发现事实→记者的认识→构成新闻”的三个环节。

这一概括最早由甘惜分教授提出,将之命名为“小三角理论”。

十一、新闻的涵化涵化:包括、融合之意,指一件事例中包括了应用者的个人思想与见解。

新闻涵化:新闻涵化是指媒体在新闻传播中渗透一定的思想,用以引导受众,但又不直接地说出来,而隐藏在对新闻的客观报道之中。

技术涵化:运用技术手段加工新闻事实,赋予新闻某种思想意蕴,叫新闻的技术涵化。

如:拍摄的角度、彩色与非彩色、文字形式、图像与图片的光线、声音运用等等。

专业手段涵化:用特有的非语言符号表达对事实的评价,称为新闻的专业涵化。

如:版面安排、报道内容的详略、报道体裁、新闻的排列顺序等等。

话语与语体涵化:使用什么语言、运用哪个概论或者词汇,采用什么句式、语气、是否语言修辞等,称为话语与语体涵化。

框架涵化:运用什么文本构成的排列组合形式来体现自己的意图及见解,称为框架涵化。

如:人物出场的排列组合、事实先后的排列组合、突出哪一部分事实而弱化哪一部分事实等。

用事实涵化事实的方法:1、关联事实的涵化;2、背景事实的涵化;3、厚重事实的涵化。

十二、传统新闻价值与现代新闻价值传统新闻价值:于19世纪产生于西方的新闻界,在20世纪得到了巨大发展。

新闻价值理论起源于报刊成为大众日常读物时期。

现代新闻价值:是新闻在受众接受过程中满足其认识需要表现出的效用,包括受众对新闻的精神享用和由此导致的获得的物质利益,包括有用、有益、有效三个要素。

新闻是价值的体现者,媒介是价值的载体,受众是价值的确定者和受益者。

所以,新闻价值是指新闻的使用价值,建立在对受众有用、用效的基础之上。

现代新闻价值理论的特点:1、精神价值:给人们以精神、思想、道德的提高;2、效用价值:以受众为主;3、交换价值:要能卖的出去,产生经济效益;4、社会价值:社会制度对新闻价值有规定性,为社会利益服务。

“现代新闻价值理论”与“传统新闻价值理论”的区别:①、前者把对受众的效益作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关注受众的现实需求;后者把记者鉴别新闻事实作为报道的出发点,关注的是记者对事实是否适合报道的感受。

②、前者考虑新闻能给人们的认识和生活带来什么,是以新闻对受众的效用为核心的;后者考虑的是什么样的事实能够成为新闻,是以识别事实的特性为核心的。

③、前者以满足受众对新闻的使用为对象的,西方新闻传播学的“使用满足理论”,正是对现代新闻价值目标的简要概括;后者是以记者对事实的使用为对象的,罗列的要素显示的是事实的属性,而不是价值。

十三、新闻价值判断新闻价值观主要形成于新闻传播实践中,现实的新闻价值观既是对现实新闻实践的反映,又是对落后新闻价值观的扬弃。

新闻价值的判断一条新闻是否有价值,一个事实是否可能报道并满足人们的需要,需要由记者加以判断,然后确定是否对这一事实加以报道。

这一过程被称为新闻价值判断。

新闻价值判断要掌握四个标准1、新闻事实能否给人们带来利害;2、新闻事实能否构成轰动性事件;3、新闻事实能否增进人类的知识;4、新闻事实能否给公众带来精神愉悦,让人们在新闻中获得乐趣,趣味性越强的事件也越有价值。

十四、传播的主体、客体、受众新闻传播主体:指新闻的采访者和传播者。

新闻传播客体:指承载新闻事实的文本,是客观发生的、被传播者选择出来的客观事实的一部分及其再现形式。

受众:新闻的接受者,是读者、听众和观众的总称,在传播学中,被称为传播的终点。

受众与媒介具有平等互动的关系。

受众的类型和特点:按受众接触媒介的机会划分,分为:目标受众:指经常接触某个媒体的固定人群,这些人群固定地喜欢某个媒体,成为这个媒体长期传播的对象。

随机受众:指不固定在接受某些媒介的人群,这些人群经常按兴趣和需要变化着阅读、视听不同的媒介。

按媒体占有受众的规模分:广众:指人数众多,长期阅读、视听某个媒体的受众群,一般在25万人以上。

受众占有人数超过25万人的媒体,因此也被称之为“大众媒体”。

小众:指长期阅读、视听某个媒体的少量受众,一般在25万人以下。

受众人数少于25万人的媒体,因此也被称为“小众媒体”。

按需求来划分:受众分为“有需求”和“无需求”两种。

十五、新闻媒介的直接功能守望环境:以源源不断的信息反映社会各方面变动,延伸人的耳目,让人们了解各种新信息、扩展视野,随时知道周围环境的变动,预防或应对可能遭遇的不幸事件,这就是媒介的守望功能。

舆论监督:媒介发现社会丑恶现象,并将之公布于众,产生抑制丑陋行为的作用,称为新闻监督或媒介监督。

由于报道的公开性和广泛性,新闻监督能转化为全民的舆论监督,最有效、最广泛地抑制社会腐恶的发生。

在许多情况下,媒介报道的是民众揭发的事件和批评的意见,属于媒介舆论监督,或叫新闻舆论监督。

开展公众外交: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媒体都担负对外宣传的任务,发挥公众外交、创造良好国际环境的功能。

对外宣称能树立国家与民族的形象,影响国际事件与国际合作的进程,对争取各国民众赞成本国的外交政策,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

公众外交的两个渠道:民众与政府。

几个概念:宣传战:又称攻心战和心理战,主要利用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展开思想攻势,通过心理诱导和观点阐释维护本国立场,获得对象国或中立国民众的好感,以至改变他们的立场。

电波战:通过电视、广播、网络连续地传播新闻和言论,回击对象国政府的攻击,对对象国的民众进行说服与诱导。

舆论战:利用各种传媒进行思想渗透,促成各国公众的信念和态度的转变,形成有利于本国的国际舆论,粉碎敌方的宣传攻势。

为民众提供服务:新闻媒介最普遍的直接功能表现为服务于受众的生活和工作,给人们的日常消费、增长才智、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样板,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