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 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1
第三章 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1
希腊 马其顿
欧洲和北美洲 欧洲和北美洲
2 1
奥赫里德地区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自文,1979年, 1980年)
全球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概览
国家 西班牙 瑞典 土耳其 英国 美国
所在区域 欧洲和北美洲 欧洲和北美洲 欧洲和北美洲 欧洲和北美洲 欧洲和北美洲
数量 2 1 2 1 1
名录
比利牛斯—珀杜山(自文,1997年,1999年,与法国共有)
透视各大洲 的世界文化 遗产
3. 武夷山
入选标准: (3)、(4)-人文
双重遗产, 更丰富的内 涵
(3)、(4)-自然
中国世界文 化与自然遗 产概览
透视各大洲 的世界文化 与自然遗产
武夷山是一处被保存了12个多世纪的景观。 它拥有一系列优秀的考古遗址和遗迹。这里也 是中国古代朱子理学的摇篮。 武夷山脉是中国东南部最负盛名的生物保护 区,也是许多古代孑遗植物的避难所,其中许 多生物为中国所特有。九曲溪两岸峡谷秀美, 寺院庙宇众多,但其中也有不少早已成为废墟。 该地区为唐宋理学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 地理环境,自11世纪以来,理学对中国东部地 区的文化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前1世纪时, 汉朝统治者在城村附近建立了一处较大行政首 府,厚重坚实的围墙环绕四周,极具考古价值。
——《保护世界遗产乐山宣言》
透视各大洲富的内 涵
双重遗产的内涵
中国世界文 化与自然遗 产概览
世界遗产中,将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 人类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 内涵的文化遗产,和在审美、科学、保存形态上特别具 有世界价值的地形或生物,包括景观在内的地域等内容 的自然遗产融合起来,构成的第三个类别的遗产,就是 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9处。
中国世界文 化与自然遗 产概览
透视各大洲 的世界文化 与自然遗产
全球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概览
目前,全球仅有20个国家拥有双重遗产,名录如下:
国家 所在区域 数量
泰山(自文,1987年) 黄山(自文,1990年) 峨眉山风景区,含乐山大佛风景区(自文,1996年) 武夷山(自文,1999年) 卡卡杜国家公园(自文,1981年,1987年,1992年) 威兰德拉湖区(自文,1981年) 塔斯马尼亚荒原(自文,1982年,1989年) 乌鲁汝—卡塔楚塔国家公园(自文,1987年,1994年)
全球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概览
国家 坦桑尼亚 所在区域 非洲 数量 1 名录
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自文,1978年,2010年)
约旦
阿尔及利亚 危地马拉 秘鲁 法国
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国家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欧洲和北美洲
1
1 1 2 1
瓦迪拉姆保护区(自文,2011年)
阿杰尔高原(自文,1982年) 蒂卡尔国家公园(自文,1979年) 阿比塞奥河国家公园(自文,1990年,1992年) 马丘比丘历史保护区(自文,1983年) 比利牛斯—珀杜山(自文,1997年,1999年,与 西班牙共有) 阿索斯山(自文,1988年) 迈泰奥拉(自文,1988年)
透视各大洲 的世界文化 遗产
4. 峨眉山和乐山大佛
入选标准: (4)、(5)-人文
双重遗产, 更丰富的内 涵
(4)-自然
中国世界文 化与自然遗 产概览
透视各大洲 的世界文化 与自然遗产
公元1世纪,在四川省峨眉山景色秀丽的山 巅上,落成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随着四 周其它寺庙的建立,该地成为佛教的主要圣 地之一。许多世纪以来,文化财富大量积淀。 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乐山大佛,它是8世纪时人 们在一座山岩上雕凿出来的,仿佛俯瞰着三 江交汇之所。佛像身高71米,堪称世界之最。 峨眉山还以其物种繁多、种类丰富的植物而 闻名天下,从亚热带植物到亚高山针叶林可 谓应有尽有,有些树木树龄已逾千年。
透视各大洲 的世界文化 与自然遗产
双重遗产, 更丰富的内 涵
文化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双重遗产,意味的并不
中国世界文 化与自然遗 产概览
是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简单叠加,而在其深层 寓意着的,是人类从改造自然、运用自然到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的巨大变化。
透视各大洲 的世界文化 与自然遗产
双重遗产, 更丰富的内 涵
透视各大洲 的世界文化 遗产
2. 黄山
入选标准: (2)-人文
双重遗产, 更丰富的内 涵
(3)、(4)-自然
中国世界文 化与自然遗 产概览
透视各大洲 的世界文化 与自然遗产
黄山景观集中在东到黄狮党、西至小岭脚、 北起二龙桥、南及汤口镇的面积154平方千米的 范围内。著名胜景有七十二峰、二十四溪、三 瀑、二湖。主要旅游区有温泉、玉屏楼、北海、 云谷寺、松谷庵、钓桥庵六个风景区。 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 (16世纪中叶的“山水”风格)曾受到广泛赞 誉,以“震旦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今天, 黄山以其壮丽的景色——生长在花岗岩石上的 奇松和浮现在云海中的怪石而著称。对于从四 面八方来到这个风景胜地的游客、诗人、画家 和摄影师而言,黄山具有永恒的魅力。
3. 武夷山 (福建,1999年 )
从定义看世 界文化遗产
中国世界文 化遗产概览
武夷山西部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分布着世 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 性森林生态系统;东部山与水完美结合,人文与自然有机相 融,以秀水、奇峰、幽谷、险壑等诸多美景、悠久的历史文 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而享有盛誉;中部是联系东西部并涵养 九曲溪水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区域。
2. 黄山 (安徽,1990年 )
从定义看世 界文化遗产
中国世界文 化遗产概览
黄山之美,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意境之美,有着让 人产生太多联想的人文之美。无论是艳阳高照下显现出的铁 骨峥嵘之阳刚之美,还是云遮雾绕下若隐若现的妩媚之美, 亦或是阳春三月里漫山遍野盛开的鲜花透出的浪漫之美,甚 至在雪花纷飞的严冬处处银妆素裹下的圣洁之美。
透视各大洲 的世界文化 与自然遗产
1. 泰山
入选标准:
双重遗产, 更丰富的内 涵
(1)、(2)、(3)、(4)、(5)、(6)-人文 (3)-自然
中国世界文 化与自然遗 产概览
透视各大洲 的世界文化 与自然遗产
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形布局。泰山所体现 出的自然遗产因素方面的特点显示出它的山体高大 和表形的雄伟。泰山主峰崛起于华北大平原东侧, 凌驾于齐鲁丘陵之上,平原和丘陵产生了强烈的对 比,使得泰山具有通天拔地的气势。尤其是南坡, 景观更为雄壮:山势徒峻,主峰突兀,山峦层层叠 起,群峰拱岱,形成“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 其次,泰山山脉绵亘200多千米,基础宽大,形体 集中,使人产生安稳感和厚重感,所谓“稳如泰 山”、“重如泰山”,就是上述的这些自然特征在 人们的心理上产生的反应。 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 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 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 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伊维萨岛,生物多样性和文化(自文,1999年) 拉普人居住区(自文,1996年) 希拉波利斯—棉花堡(自文,1988年) 帕帕哈瑙莫夸基亚(自文,2010年)
格雷梅国家公园和卡帕多细亚的岩石地点群(自文,1985年)
圣基尔达(自文,1986年,2004年,2005年,位于苏格兰)
1. 泰山(山东,1987年)
西班牙,44项世界遗产,39项文化遗产,3项自然遗产 法国,38项世界遗产,34项文化遗产,3项自然遗产
德国,37项世界遗产,34项文化遗产,3项自然遗产
各洲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数量及其分布
双重遗产, 更丰富的内 涵
至2012年为止,通过世界遗产评定准则的世界遗产共有962 处,分别位于158个“成员国”961处世界遗产中,其中,文
双重遗产, 更丰富的内 涵
中国世界文 化与自然遗 产概览
澳 大马 阿 透视各大洲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尔 利里 瑞 典 亚邦澳 及 拉 威贾大 利 普 兰加利 亚 人 德拉亚 阿 居 拉悬塔 杰 国外的双重遗产与中国的双重遗产相比,所包含 尔 湖崖斯 住 区 区 马高 的因素更多。从自然因素来看,除了山以外,也有: 尼原 亚 湖——澳大利亚威兰德拉湖区 国 家 公园——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国家公园群 公 园 高原——阿尔及利亚阿杰尔高原 群
悬崖——马里邦贾加拉悬崖
透视各大洲 的世界文化 与自然遗产
从人文因素来看,除了历史和宗教外,还有:
普通人居住区——瑞典拉普人居住区
1. 泛太平洋地区
从定义看世 界文化遗产
中国世界文 化遗产概览
在泛太平洋地区已经有9项双重遗产,澳大利亚有4项,新 西兰有1项。其中,澳大利亚的卡卡杜国家公园、威兰德拉 湖区、塔斯马尼亚国家公园群较为典型。
名录
中国
亚洲和太平洋
4
澳大利亚
亚洲和太平洋
4
新西兰
帕劳 加蓬 马里 南非
亚洲和太平洋
欧洲和北美洲 非洲 非洲 非洲
1
1 1 1 1
汤加里罗国家公园(自文,1990年,1993年)
洛克群岛-南部泻湖(自文,2012年) 洛佩─奥坎德生态系统与文化遗迹景观(自文,2007年) 邦贾加拉悬崖(多贡人地区)(自文,1989年) 夸特兰巴山脉/德拉肯斯堡山公园(自文,2000年)
透视各大洲 的世界文化 遗产
卡卡杜国家公园
入选标准: (1)、(4)-人文
双重遗产, 更丰富的内 涵
(2)、(3)、(4)-自然
中国世界文 化与自然遗 产概览
透视各大洲 的世界文化 与自然遗产
卡卡杜国家公园位于澳大利亚领土的北部, 是考古学和人种学唯一保存完好的地方,并连 续有人类居住达40000多年之久。山洞内的壁 画、石雕以及考古遗址表明了那个地区从史前 的狩猎者和原始部落到仍居住在那里的土著居 民的技能和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平 衡的例子,包括那些潮汐浅滩、漫滩、低洼地 以及高原在内,为那些大量的珍稀动植物提供 了优越的生存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