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成绩
天堂学校王金霞
每次的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这些过程性诊断还是总结性诊断,都是对学生和老师一段时间付出的检测。
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强化弱项,以便下次诊断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上学期期末考试后我认识到了一些问题:1、学生整体成绩较差。
低分多,高分没有,甚至有几个个位数成绩。
从试卷题目来看,知识点都是课标要求的重难点,并没有超范围。
90%的学生失分在应用题、几何证明题,但是这些又都是平时常练习的,知识点是常强调的,只是数字和问法稍作了变化。
2、其他几位任课教师都说题难了,有些偏了,学生也反映题目较难,但静下心来思考又恍然大悟。
3、我认为,只要知识点不出范围,试卷就不难。
考不出理想成绩是我们平时的教学出了问题。
认真反思后总结了主要原因是教师死教课本知识将知识教死了,学生死学课本知识将知识学死了。
尽管教师们在备课时预设了三维目标,但是在课堂实践中仅仅实现了知识目标。
这也与遗留下来的应试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学校要成绩,任课教师不得不将知识点胎记般地印在学生脑海里。
死记硬背完全背离了知识点的理解性学习思想,导致了数学变成灌输式教学,学生习惯了题海战术。
经过反思,我想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的几个问题:
1、强化概念教学。
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
数学概念,有描述式
概念和明确定义性概念。
无论哪种概念反映的都是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的本质属性,是用数学语言揭示事物的共同属性即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在教学时应注重概念的实质,注重它的内涵和外延。
如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是“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这是它的内涵概念,外延有“等边三角形”,内涵和外延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在概念教学时要抓住实质,注意引入,分析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对相似概念进行类比教学,并且强调不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
将概念的本质揭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完全理解概念并能灵活应用。
类似概念的这些基础知识看起来简单,所以在以前的教学中常常忽略了重要性,让学生自己看例题解法看概念的来历。
这都是不可取的,学生能看懂例题的解法,但看不出来例题里蕴含的数学思维方法。
老师就应该讲解题目里渗透数学思维,甚至对那些简单易做的题目进行思维考查,让学生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进行知识的迁移。
2、排除学生畏题心理,培养积极主动的数学素养。
每次遇到几何证明题或是代数应用题学生犯困,老师也头疼。
为了节省课堂时间,老师习惯于自问自答,很快地将题目解出来,然后在黑板上写出解题过程或大致思路。
学生也习惯于教师的讲法,不积极思考,只是被动的接受,结果老师讲完了都会做,遇到相似的题目就无从下手,或不读题目直接留下来等老师在课堂上讲或抄答案。
本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结果培养了学生“等、靠、抄”的恶习。
这样下来,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越来越差,成绩也会一落千丈。
复杂的几何证明题和代数实际问题时综合知识点考察的主要体现,它涉及到了知识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等数学思维。
所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通过小组比赛等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慢慢训练他们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在一次次训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学生也能战胜畏题心理,敢于挑战自己。
3、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应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素养为重点。
目前的教学形式下,学校领导要成绩,教师将学生大小检测的成绩看成自我价值体现的主要形式。
为了迎接各种考试,教师学生进行题海战术,结果题多而不精,后进生更是头疼干脆找好学生的抄袭。
教师想在较短的时间里讲更多的题目,于是每道题都是重结果,而不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导致学生面对新题目手无举措。
教育是马拉松长跑,数学教育更应该是循序渐进,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的数学素养才是数学教育的实质,而不是简单的应试教学。
总之,经过反思几年的教学,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尝试不断改进,兢兢业业,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