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某天某地系列书籍装帧设计文献综述专业艺术设计班级 04级装潢班作者邹洋指导老师赵勤1、设计目的书籍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既是一种显性信息即传播的内容,也是一种隐性信息的载体即传播的形式。
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人们分享信息的能力,使人类既能冲破时间的限制来了解历史,又能冲破空间的障碍以观察当今社会,体现着人类的进步。
然而,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快捷的英特网和电视公众媒介在我们的生活出现,除大大提高生活质量之外,也冲击了传统的书籍市场。
我选择本选题某年某天某地,是以关于旅游生活的画册系列进行书籍装帧设计。
因此,就要考虑运用多元化的手段和功能,满足人们对该书籍的全方位需求,从而使其成为多元信息和全面需求的整合体。
希望通过恰当而有艺术感染力的编排设计,为此搭建一个平台,提倡旅行和生活的意义,进而使作品更能吸引读者、打动读者,使作品上的内容能更清晰有条理地传达给读者。
本文主要对书籍设计的构成要素(字体、色彩、编排)及媒介的传播特性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对国内外资料的查阅以及一些著名设计师的心得做出总结、分析并对其进行归纳和整理,最后提出本次设计的观点。
2、文献资料书籍是信息传递的一种媒介,是传递思想的载体,是内在永恒的文化生命体。
好书能令人爱不释手、读之受益,是内容和形式、艺术与功能相融合的完美体现。
现代的书籍设计已不局限于传达信息载体的功能和内容自身的主题,而是将书视为一种造型艺术。
下面将本人对书籍设计构成要素的研究心得综述如下。
2.1字体设计“文字版式设计是现代书籍装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书籍版式的视觉传达效果有着直接影响,正确、有力的字体选择,其视觉价值具有超越概念性内容的意义。
书籍装帧中的文字有三重意义,一是书写在表面的文字形态,一是语言学意义上的文字,还有一个就是激发人们艺术想象力的文字,而对于我们来说,第三重意义是最重要的。
”[1]日本书籍设计师杉浦康平认为,“文字不仅能让人感觉到各种颜色,还具有进行复核的多层次,将具有不同大小的文字设计在同一平面上,能使读者与书籍产生动的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优秀设计师对文字的处理必须具备全面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
”作为设计者,不仅要系统地掌握色彩基本理论知识,还应研究书籍装帧设计的色彩特性,了解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熟悉人们的色彩习惯和爱好,以满足千变万化的消费市场。
[2]《从版式设计中透视设计的观念意识趋向》一文中指出,“在受到西方平面文化的影响下,几千年的中文文字的编排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曾经在英文字体编排中见到的文字散构、大小对比、上下错落、叠印等手法也出现在中文的编排中。
”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正、行、草、隶、篆等各种书法艺术和宋、楷、黑等各种美术化的印刷字体,特别是电子、电脑照排发展以来的丰富多彩的各种字体,为书籍封面设计驼用文字的各种变化、组合表现“层次”提供了十分有利条件。
[3]不同的字体有着不同的作用,不同的字体形式和组合方式又起着统一协调的呼应。
不同大小、不同字体的文字处理得好,会产生出变化万千的层次效果。
在本书籍装帧中,应充分发挥、运用视觉美学的规律,配合文字本身的含义和所要传达的目的,从字体的形态结构、字号大小、色彩层次、空间关系等方面入手,对文字的大小、笔划结构、排列乃至赋色等方面加以研究和设计,注重文字的情感编排表述与互动交流,使其具有适合传达内容的感性或理性表现的优美的造型,能有效地传达文字深层次的意味和内涵,发挥更佳的信息传达效果。
为使本装帧文字的版式设计与内容风格特征保持统一,本人在选择字体以及哪几种字体上,会多作比较与尝试,运用精心处理的文字字体,制作出富有较强表现力的版面。
2.2色彩的合理配置色彩是书籍设计最引人注目的主要艺术语言,与构图、造型及其他表现语言相比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抽象性的特征,也更能发挥其诱人的魅力。
同时它又是美化书籍、表现书籍内容的重要元素。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曾有过描述:“⋯⋯说到表情作用色彩却又胜过形状。
那落日的余辉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望尘莫及的。
”[4]书籍用色与底色的对比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色相上的冷与暖,彩度上的艳与灰,明度上的黑与白、浓与淡,面积上的大与小、宽与窄,运动上的动与静、曲与直、平与斜,方向上的左与右、上与下的对比。
单纯、明确的色彩有很强的符号性,适合于套书和系列丛书的设计,它能有效地统一总体特征,突出整体面貌;强烈的色彩对比会刺激人的感官,引起某种情绪和心理的变化;柔和微妙的色彩则含蓄内向,令人细细品味,有余音绕梁之感;单纯的色彩使书籍的个性明显,视觉冲击力强;丰富的色彩有如交响乐,能极大满足视觉审美的需求。
著名设计家易中华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色彩表现》一文中提到:“为加强书籍封面色彩的注目性,在设计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书籍封面用色简洁,切记轻浮、媚俗,做到提炼、概括和具有象征性;注重色彩的对比,设计用色与内容协调统一,使书籍信息正确迅速地传递;要考虑在同一个消费市场中和同一类书籍的货架上,你设计的书籍封面的色调和其他书籍的色彩所产生的对比关系……”[5]因此,在某年某天某地系列书籍装帧设计的色彩定位上,首先要了解销售市场中同类书籍的设计特点,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加上对书籍内容的理解确定设计的定位,在色彩运用中根据本书籍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通过色与色之间的合理配置,以及色与色之间相互关系的安排,达到色彩的和谐。
注意研究该书色彩块面的并置关系,用色与底色的关系,提高书籍设计的视觉冲击力,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2.3编排设计从书籍出版的根本目的来讲,版式设计比封面设计还要重要,因为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
好的书籍版面设计来自于阅读的流畅和趣味愉悦性,通过版面空间点、线、面的组织安排,黑、白、灰的巧妙经营,虚的妙用、白的妙用,深入细致的体味、营造,细节的刻画,能形成视觉的美感,体现设计的品位。
“在设计中,图形、文字和色彩等构成元素本身是不同质的。
在设计编排当中,就需要将这些不同质的构成元素并列在一起,产生张力。
书籍设计的空间感与层次感主要表现在图——底效果的运用。
”[6]阿恩海姆认为:“图形与基底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封闭的式样与另一个它同质的非封闭背景之间的关系。
”任何形都是由“图”与“底”两部分所组成,平面设计中,“图形与基底”、“正形与负形”、“实空间与虚空间”就是这种心理规律的运用。
利用好图底关系可产生耳目一新的效果,能增强书籍设计的空间感与层次感。
另外,目前书籍市场受到网络电视媒介的冲击。
著名设计家朱赢椿在《从〈不裁〉的设计过程谈起》一文中指出:“网络文本不同于书籍,它们的传播方式、呈现形态、阅读习惯以及读者群都会有所不同,要使这些旧的内容呈现新鲜感的最好方式就是充分利用并体现纸质媒体自身的优势。
这优势不同于电子图书的地方在于读书的过程不仅是用眼睛看,还有手触摸的过程。
看书也不仅仅是读文字,还有对书籍整体形态的把玩体味过程。
整体形态完好的图书能够满足人的多种感官的综合需要……”[7]可见,书籍材料的个性化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选择材料首先是基于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为如何准确有力地表达这一精神内涵去选择、并置。
其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对材料的敏感性和使用水平。
“纸张和印刷工艺都应该作为思考的要素,运用不同的纸张或不同材料的组合、配置,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段,更好、更完美地实现视觉及触觉的传达,给读者带来独特的视觉与强烈的触觉效果,从而使该旅游画册的知识性和艺术性信息传递量得到增殖。
”[8]在某年某天某地系列书籍装帧设计中,我计划以图象为主的结构形式来大致构图,根据本书需要传达的旅行生活信息,选择相应的材料和形式风格,确立造型语言,探索版面内新的视觉点,运用不平衡感赋予版面时代感和时尚性,达到信息传达的最终目的性。
3、小结综合了一些专家的看法,使我的某年某天某地系列书籍装帧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受益非浅,同时我认为书籍设计的构成要素非常重要。
而要获得本次书籍装帧设计的美感,就必须富有内涵和视觉冲击力,其构成要素之间一定要有合理的视觉冲击的层次感和功能的连续性,应始终围绕着本装帧旅游生活的主题展开设计,从多个方面来解读它。
著名设计家冯德利希指出:“重要的是必须按照不同的书籍内容赋予其合适的外观,外观形象本身不是标准,对于内容的理解,才是书籍设计者努力的根本标志。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书籍当成文字图片内容信息传达的载体,更要从最原始的文本中找到灵魂所在,通过开本、材料、因数、装订、设计等各个组成部分的综合运用,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将本书的旅游生活内容转达成视觉化的语言,制作出让读者满意的作品。
[9]而就本书籍装帧设计的整体风格而言,是由文字、图像、色彩配置到材料的选择等共同构成的。
其整体风格的运筹在于把封面、环衬、扉页、序言、目次、正文、各级文字、图像、空白、线条、页码⋯⋯内在组织体从“皮肤”到“血肉”的有条理的再现。
在以功能为基础的前提下,对本书艺术美的形式进行周密的设计、精心的策划,以及对节奏的把握、工艺的运筹等一系列进行有条理、有秩序的整体构建。
依靠密排文字与留白、文字与图片穿插、篇章安排、色彩跳动关系以及纸张材料的穿插,营造出与书籍主题相适宜的气氛;依靠读者的阅读去产生一种流动的韵律,感受书籍的格调。
《周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本书籍装帧设计的使命,不应使书籍变为“形而下”的器,而应当把创作“形而上”的精品书籍作为目标和使命![10]参考文献[1]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23-45.[2]王菊生.造型艺术原理[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86-90.[3]尹章伟.熊文飞.何方.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8-10.[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87-98.[5]装饰[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7年03期.114-129.[6]列.谢.维戈茨基.艺术心理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78-95.[7]朱赢椿.从不裁的设计过程谈起[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9-110.[8]吕锐.广告招贴设计的创意主题表达 [J].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07.[9](德)格特·冯德利希.从纤细到特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98-111.[10]金景芳.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