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政策的分析与思考
——基于政策科学的视角
【摘要】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里,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制度是目前为止最为公平的一种制度,它是许多有志青年实现是人生梦想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寒门子弟跃入龙门,光宗耀祖,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和希望。
高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
然而,高考加分政策却引发了社会对高考的公平性的质疑。
不可否认,高考加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民族的团结、人才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特权和腐败等,引发了另外的不公平。
当然,任何一个政策的出台都不是尽善尽美的,高考加分政策也不例外,需要对其进行监督、控制和调整。
本文主要基于政策科学的视角,简述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沿革,分析高考加分政策的政策背景和原因及其影响,最后探讨如何完善高考加分政策,让高考加分政策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促进高考的公平与公正。
【关键词】高考加分原因影响完善
一、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沿革
高考加分政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经过了长时间的不断探索与完善,逐步形成的一套政策。
“我国的高考加分政策以1978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1978年前主要实行‘优先录取’政策,1978年后则主要实行‘加分录取’政策。
”①第一阶段,即优先录取阶段。
这一阶段出现了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影子,但这时并不是对考生进行加分,而只是优先录取。
“1950年,教育主管部门就规定,高
校招生对于“参加工作3年以上的革命干部和革命军人、兄弟民族学生以及华侨学生,考试成绩虽差,得从宽录取”。
1956年,高等教育部学生管理司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1956年暑期招生录取、分配办法》,则进一步规定了优先录取的分数控制幅度,要求“在与一般考生成绩相同或相近(指总分少20分左右)时,就应该优先录取”。
这一时期的分数控制幅度掌握得还算比较好。
”②
第二阶段,即加分录取阶段。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百业待兴,各行各业都大量需要知识人才。
因此国家加大了人才选拔的力度,不再对工农成分学生及革命干部进行优先录取,而是对三好学生、学科竞赛获奖者、体育艺术特长生等实行高考分数优惠政策。
高考加分真正作为一项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实行是在1987年4月27日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时确定下来的。
因为该条例的第35条至第39条,明文规定了可以享受加分政策优惠的项目和分值。
这奠定了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基础,也让高考加分政策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规章制度性的规定,提高了高考加分政策的现实操作性。
从此,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成为一项稳定的高考政策延续下来,但对于加分的项目和分值却多有调整,而且调整的幅度很大。
目前,我国的高考加分政策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高考加分,设置了加分档,不同的获奖情况有不同的加分档次,一般最高分不超过20分;另外一种是优先录取,这主要是针对军人和军人家属及边缘山区的考生而实行的优惠政策。
二、制定高考加分政策的政策环境和原因的分析
任何一个政策的制定都是为了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调整社会利益,并形成一
定的社会价值观在全社会起价值导向作用,服务于社会的管理。
因此,一个政策的产生是有一定的政策环境的,并且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受其影响。
“所谓政策环境就是指影响政策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③高考加分政策也是适应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状况而产生的。
高考加分政策的产生主要有以下政策环境和原因:
1.照顾革命同志和军人及边远山区人民。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今天我们过着幸福生活。
然而,这些成果和幸福是无数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人,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从各方面对这些革命同志和军人进行优抚。
建国后,各类军人誓死保卫着祖国的安全,为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军人的优抚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军人安心本职工作,心理上得到慰藉,誓死保家卫国。
另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我国必须对贫困的边远山区人民的照顾,帮助其发展。
因此,国家在教育方面向这些人民实行教育优惠政策,这些人民便成为高考加分政策的受益对象。
2.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我国国土面积大,民族众多,有56个民族,民族团结与繁荣对我国的社会稳定与繁荣发展至关重要。
有些少数民族人口少,受教育条件差,因此要从政策上进行优惠和帮扶。
3.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的考生也是高考加分政策的受益对象。
国家通过对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的考生进行加分奖励
或者说是鼓励,有利于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鼓励发明创造,激励学生个性的张扬、特长的发挥,促进各类人才的发展,服务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家通过对在各类竞技性比赛获奖考生、发明创造方面有成就的考生及各类特长生实行高考加分政策,有利于各类人才的发展。
这也历史和当前的政策环境紧密相关。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各行各业都大量需要人才,不同行业需要不同的人才,这也影响了这一政策的制定。
三、高考加分政策的影响
高考加分政策制定和实施以来,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有利的影响,
受到社会各方的肯定,同时由于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带来某些消极影响。
④
积极影响:1.优抚了革命同志和军人,在精神上给予了慰藉,激励他们更加坚定地肩负起保家卫国的圣神使命;2.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照顾了边远山区人民,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3.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尚;4.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促进了各类人才的发展。
消极影响:高考加分政策各省市“政策制定随意性大,加分对象范围界定模糊,加分幅度各地不一,荣誉造假愈演愈烈”④以及加分的不透明化和缺乏有效地监督,导致高考加分政策滋生了特权和腐败等问题,引发了不公平现象。
四、高考加分政策的完善
1.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重新审视和制定高考加分政策,统一加分标准。
高考加分政策各省市加分标准和对象等不一、导致了高考加分的不公平。
因此,国家教育主
管部门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举行听证会,重新审视和制定加分政策,应该制定更为具体的统一的加分标准和明确加分对象。
2.建立“高考加分阳光工程”,接受社会监督。
因为高考加分在操作过程中的不透明,缺乏社会监督,容易滋生特权和腐败。
因此,应对享受加分政策考生的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这样也可以通过社会力量查处荣誉造假的现象。
3.完善高考加分政策的管理机构,加强政策的政府监控。
政策监控是政策执行效果好与坏的重要决定因素。
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每年高考招生录取时设立“高考加分政策执行检查”的专门的领导小组,对各级高招办进行检查。
4.设立高考加分政策投诉和征求意见的网上工程。
教育主管部门应设立网上投诉和征求意见的工程,以便社会公众对高考加分政策在执行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投诉,同时便于社会公众反馈有利于完善和调整高考加分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①来源:百度百科
②来源:百度百科
③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④万永生高考加分现状及思考海西教育网
09政治本一班李烈星学号:9011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