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析

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析

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析摘要:找出和分析影响人才培養质量的因素是提高培養质量的前提。

本文提出了教学中心地位、教师的教学投入、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状态、多媒体教学效果、德育教学效果七个方面存在的影响因素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这些问题,不是哪一个学校特有的,而是高校中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是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不是短期存在的,而是长期存在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不是可以忽略的小问题,而是要想提高人才培養质量就必须解决的、需要攻坚克难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人才培養质量;影响因素;对策探析;教学改革一、教学中心地位问题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要牢固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这在理论上和提法上没有任何争议。

但是在学校办学的实际摆位上,却往往难以保证。

近年来,各高校教学中心地位体现最好的时期是本科教学评估的评建阶段和专家进校评估阶段,评估过后,往往又被别的热点所取代。

大学校长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但是对诸多大学校长来说,要像重视学校发展、学科建设和高端人才那样重视学生的培養质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校长首先要对学校的发展负责。

而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中,代表学校水平和影响力的主要是学科的排位和科研成果的多少,这些在评重点学校、重点学科以及各种大学排名中,在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方面,要比学生的培養质量重要,所以往往成为校长最大的压力和最迫切的追求,因而也成为学校办学的重点和热点。

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学生的培養质量不直接挂钩,所以学校办学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难以放在学生的培養和发展上。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高校的评价标准和政策导向,在各类评价、评估、评审、评选中把教学工作和学生培養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在各类资源分配时把人才培養质量作为最重要因素,从而更好地体现和保证教学中心地位。

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问题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学,是培養学生,这也是没有争议的定论。

然而实际中,高校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并且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考核导向,特别是教师职称评审的导向。

对诸多大学教师来说,要像重视学术成果那样重视学生的培養质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每一个教师都要评职称。

职称得到晋升,不仅涨工资,更是对教师本人学术地位的认可,因而是教师个人职业生涯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追求。

评委们评职称“画圈”时所依据的主要是可量化的业绩,是论文的篇数、科研课题的个数和获奖项目的多少。

至于教学工作,只要没有被“一票否决”的硬伤,实际上存在的千差万别此时也难以区分开来。

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在职称评聘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在报项目、评成果以及获得多种认可都需要职称头衔的环境下,教师的兴奋点和精力投入的热点不在教学上,而是如何尽可能多的获得可量化的业绩,尽早解决自己的职称问题。

教学工作虽然不像科研工作那样容易量化,但也是可以比较和评价的。

不仅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和承担的教育教学项目等显性的指标可以量化,还应该定期地根据教学督导人员、学院与专业负责人、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的评价,评比出教学效果优秀教师或者优秀班导师、优秀班主任,使得在培養人才中的贡献大小能有明确的区分度,并且让这样的区分度在评职晋级中能够成为重要的指标。

三、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问题“以生为本”的理念在每一所大学中都得到重视和强化,然而在很多高校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较多的限制。

一是专业选择权的限制。

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够,源于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不浓。

有的学生虽然招生时是按志愿录取的,但是对所报的专业并不是很了解,入学后对所学专业并不热爱;有的学生招生时不是按志愿而是按服从调剂录取的,其专业兴趣更无从谈起。

限于教学资源,目前大多数高校还做不到允许学生在学期间任意调换专业;即使有调换专业的政策,也因限制条件多,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如愿。

二是对所学课程选择权的限制。

培養方案中必修课和限选课占了绝大多数,由学生自己任选的空间很小,从而不利于学生凭兴趣和爱好来选择学习内容。

三是对任课教师选择权的限制。

现行的人事制度,即使是讲课素质很低、教学效果很差的教师,学校也难以辞退,这样的教师还要占据讲台。

虽然学生听这样教师的课可能还不如自学,但是限于课堂出勤率等规定,还是需要以足够的耐心、以牺牲对课程的兴趣为代价来听课。

四是多年来普遍存在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方式和应试型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学习跟着课堂走,听课跟着教师走,看书跟着教材走,复习跟着考试要求走,被动学习、被动应考的现象比较普遍,其学习主人的地位体现得很不到位。

提高培養质量,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为此,需要针对上述问题,改革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扩大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使他们更好地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创新学习。

四、教学模式问题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把培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養目标的重要内容,然而,很多学校的教学模式却难以支撑这样的目标。

在教学方式上,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的现象还很普遍,重知识的传授和获取,轻知识的加工和问题的思考,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普遍欠缺,从而导致了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不足。

在教学内容上,理论传授脱节于实际应用,教学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很多应用型院校还在沿用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体系,一些过深过窄的理论分析占用了很多课时,而一些应用性知识却远远不够。

在教学价值取向上,重知轻行,过多强调系统地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对专业实践能力训练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不足。

在评价标准上,重知识记忆和考试分数,轻综合能力和素质,从而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和应变、适应能力的不足等。

上述问题反映在教师的“教法”中,普遍存在着五个“过多与过少”:灌输式过多,参与式过少;结论型过多,问题型过少;封闭式过多,发散式过少;重分数过多,重能力过少;书本知识过多,实践训练过少。

教学改革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更是提高培養质量的关键点。

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利于培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需要深化教学改革,克服种种阻碍,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创出新的人才培養之路。

五、学生的学习状态问题长期填鸭式、应试型的教学方式,使大学生的学习普遍存在着五个过多与过少的现象。

一是在学习方式上,从师型过多,自主型过少。

学生对教师、对课堂依赖性过强,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自主学习观念不强,自我发挥不多,主动钻研不够,独立学习能力不强。

二是在思维方式上,求同性过多,求异性过少。

学生在学习中认为能够按教师的思路一步步走下去,能读懂教材的内容,听懂教师的讲授,自己的理解与书上写的,教师讲的相同,就是学会了,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训练的是求同性思维,其求异性思维被大大压抑。

三是在学习状态上,顺从型过多,问题型过少。

学生中大多满足于听懂、会用公式、会做题这个层次,勤于思考问题、乐于提出问题的人过少。

学习中提不出问题,不善于思考,这本身就是学习中的一个大问题。

四是在学习层次上,继承性过多,创新性过少。

学生大多处于传承性、接受式的传统学习状态,其创新性学习很不够。

五是在学习的情感上,应试型过多,兴趣型过少。

学习是为了应对考试,而不是凭自己的兴趣去探索和钻研。

然而,学习需要有兴趣,有了兴趣,才能真正调动起自身的内在动力,真正地钻研进去,乐此不疲,忙而忘忧,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这是学习的基本规律之一。

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层次和学习效果有待调整和优化。

大学校园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学而不习”、”知而不识”、“文而不化”的现象与风气,制约着人才培養质量的提高。

“学而不习”反映了学生的学习风气和状态问题,指的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练习以及作业抄袭问题和上课不注意、课后不复习、考前紧突击、考后就忘记的现象。

学而不习缺少学习者自己的劳动,是不可能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的。

“知而不识”反映了学习方法和层次问题。

“知”指的是对知识的知道、获取、记忆、存储,体现的是学习的继承性,而“识”是对知识的分析、判断、加工、处理,体现的是学习的创新性。

学生中比较普遍的存在着“知”多“识”少的问题,学习中的创造性劳动过少,学习的创新性不足,这对创新人才的培養极为不利。

“文而不化”反映了教育方式和效果问题。

在很多课堂上,特别是在“两课,,教学中,学生背会了很多条文,但是还没有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和素质。

知识是学出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素质是養成的。

人的觉悟和素质不是靠灌输所能提高的。

读书明理,课堂上是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但是这还不够,还必须引导学生用这些道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心灵中感悟,在实践中磨炼,在环境中熏陶,知行统一,积善成德。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通过教学改革和学习改革,促使上述的“过少”变为不少,使学习重在“习”,知识重在“识”,文化重在“化”,从而使制约培養质量的瓶颈得以突破。

六、多媒体教学效果问题保证多媒体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是教师在课件上要下更大的功夫。

但是,很多教师这方面的功夫远远不够,从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效果来看,其负面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

使用多媒体授课,一定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一是并不是什么课都适于用多媒体,对那些推理性较强,公式较多,以讲解和推导为主的课程,例如数学课,除图形益线外,还是应采取粉笔黑板式教学,而不用PPT。

即使对图形曲线,也应有意识地训练教师和学生徒手画图的基本功。

二是并不是一门课的每次课以及每次课的全部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多媒体最适合那些图形较多,或者需要描绘出信息流动过程或元部件转动变化的教学内容。

对需要讲解的内容,最好都在黑板上进行。

三是教师授课不应全都依靠PPT,还是要写讲稿。

对需要讲解的内容,尤其是公式和要点,如果自己不动手写讲稿和写黑板,光靠键盘和U盘,虽然节省了自己大脑的思考,但同时其印象、记忆和体会就难以深化,而自己体会不深的知识,如何能使学生理解深刻呢?这一点对青年教师更重要。

有些青年教师从一开始上讲台就过多地依靠PPT,甚至讲了几轮课,都没有自己动笔写过讲稿,这对于青年教师精通教学内容,掌握教学基本功是极为不利的。

四是即使多媒体授课,也应要求学生记笔记。

目前我国的大学课堂上,学生上课不记笔记的现象非常普遍。

虽然学习方法是因人而异的,但是上课记笔记是学习规律所要求的。

课堂上边听课边记笔记,可以促进思考,有利于精力集中,有利于课后复习,特别是通过耳听、眼观和手记多种感官的配合动作,比仅用耳听和眼观对神经系统的刺激要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记忆要更好,这种人的多媒体,比机器的多媒体要重要得多。

千千万万的大学生上课不记笔记,当时是清闲了,但由此所造成的精力上的闲置与时间上的浪费,所造成的良好学习机会的错过与应有学习效果的缺失,是影响到全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笔大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