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考前模拟题

《刑法》考前模拟题

答案: A
【54】司机甲夜晚行车中,因疏忽大意将乙撞成重伤,甲为了不让后面的来车很快发现肇事而得以争取时间顺利逃脱,即将伤口流血不止并处于昏迷中的乙拖下路边小树林中。甲预见这样乙可能会出血过多死亡,但他想乙也可能醒来呼救,或者恰巧有人从林中小路行走时发现乙而将之救护,实际上却是乙未获救护,因伤口出血过多而死亡。甲对乙的死亡属于()。
C:防卫过当的场合,其罪过形式通常是直接故意
D: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以防卫过当罪定罪,但是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答案: B
【44】工人孙某休假回村,一日主动携带邻居6岁小孩进入村旁一个林深路险、豺狼出没的山林中狩猎玩。走入森林约5公里的时候,两人失散。孙某继续独自狩猎,之后既不寻找小孩,也没返村告知小孩家人,便径直回县城工作单位,4日后,在林中发现被野兽咬伤致死的小孩尸体。孙某的行为属于()。
C:甲某犯罪后自动投案,被取保候审期间逃跑。在被公安机关通缉期间,甲某又自动投案,并如实交代自己的罪行
D:甲某因犯盗窃罪被逮捕审查,期间,甲某还交待了和自己一同盗窃的共犯乙某,并带领公安人员到乙某家中,将乙某抓获
答案: C
【56】下述人员不得假释的是()。
A:危害国家安全罪犯
B:累犯
C: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D: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被减为无期徒刑的
答案: B
【57】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
A: 6个月以上2年以下
B: 3个月以上1年以下
C: 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
D: 15日以上6个月以下
答案: C
【34】某邮政局工作人员于某,一次偶然发现一封破损的信件中央有100元人民币,于是他将人民币取出,而将信毁掉。此后,他为了窃取财物,毁掉他人信件、包裹等百余封(次),获取财物共约2万多元。对于某的行为应当认定为()。
C:我国公民适用我国刑法,外国人不适用
D:我国公民适用我国刑法,外国人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答案: B
【12】自首后在一审结束前又翻供的,()。
A:仍然按照自首处理
B:不能按照自首处理
C:酌情予以减轻处罚
D:从轻或者免除处罚
答案: B
【13】我国刑法对于空间效力的规定,采取的是()。
A: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
A:自首
B:立功表现
C:坦白
D:不能视为自首
答案: A
【48】出于一个犯意,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属于()。
A:想象竞合犯
B:继续犯
C:结合犯
D:牵连犯
答案: A
【49】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起算是()。
A:判决执行之日
B:判决确定之日
C:判决公布之日
D: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
A:正当防卫
B:过失犯罪
C:故意犯罪
D:防卫过当
答案: C
【28】我国刑法规定,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是()。
A: 16周岁以上
B: 14周岁以上
C: 18周岁以上
D: 20周岁以上
答案: A
【29】某甲盗窃了摩托车一辆,价值5000余元,交予朋友某乙帮助销售。某乙明知是甲盗窃的赃物,而将摩托车卖给了不知情的某丙。某乙的行为是()。
答案: B
【7】只能由不作为方式构成的犯罪有()。
A:遗失武器装备罪
B:放火罪
C:玩忽职守罪
D:遗弃罪
答案: D
【8】行为人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过程中,自动停止继续实施犯罪预备行为的,其行为构成()。
A:犯罪中止
B:犯罪未遂
C:不构成犯罪
D:犯罪预备
答案: A
【9】我国刑法采取的数罪并罚原则是()。
A:过失杀人
B:意外事件
C:不构成犯罪
D:故意杀人
答案: D
【45】某甲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缆,数额不大,构成了破坏电力设备罪。某乙盗窃准备安装的电缆线,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甲、乙的行为所侵犯的对象相同,但罪名却不同,原因是()。
A:犯罪对象数额大小不同
B: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
C:犯罪对象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同
A:政府间协调解决
B:国际法院
C:诉讼程序
D:外交途径
答案: D
【18】在下列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中,揭示犯罪实质特征的要件是()。
A:犯罪主体
B:犯罪主观方面
C:犯罪客观方面
D:犯罪客体
答案: D
【19】罚金的适用方式是()。
A:只能并科适用
B:既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附加适用
C:只能独立适用
D:只能附加适用
答案: D
【50】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危害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
A:过于自信的过失
B:间接故意
C:直接故意
D:疏忽大意的过失
答案: A
【51】简单客体是指一种犯罪行为只侵犯()。
A:一种具体物
B:一个特定的人
C:一种体社会关系
D:一个法律条文
D:犯罪对象本身的性质不同
答案: B
【46】失职致使在押人员逃脱罪的主观方面是()。
A:间接故意或者过失
B:过失
C:间接故意
D:直接故意
答案: B
【47】张某盗窃价值15000元的财物后逃到外地,因害怕从重处罚,就向原居住地的公安机关写了一封信,如实地交代了自己的罪行和赃物隐藏地点。张某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逮捕。张某的行为属于()。
A: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
B:破坏生产经营罪
C:破坏交通设施罪
D:盗窃罪
答案: D
【42】缓刑考验期限从()之日起计算。
A:羁押
B:判决确定
C:判决宣告
D:判决执行
答案: B
【43】关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于“事后防卫”的,通常按照防卫过当处理
B:紧急避险用于解决紧迫情况下合法利益之间的冲突
A:其行为已构成了侵犯通信自由罪,从中取得财物是从重处罚的条件
B:鉴于其有窃取财物的事实,应依照贪污罪从重处罚
C:其行为已构成了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罪,鉴于其有取得财物的行为,所以,应以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罪从重处罚
D:应依照盗窃罪定罪从重处罚
答案: D
【35】假释考验期限,从()起计算。
A:假释之日
A:独立构成犯罪
B:与某甲构成共犯,是从犯
C:与某甲构成共犯,是主犯
D:不构成犯罪
答案: A
【30】甲参与赌博,输给乙数万元,输光后,要抢回这笔钱。乙为了防止钱被抢走,将甲打成重伤,乙的行为属于()。
A:故意犯罪
B:紧急避险
C:自救行为
D:正当防卫
答案: A
【31】刑事责任开始产生的时间是()。
A:犯罪行为发生时
D:在法定刑以上判处刑罚
答案: A
【26】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行为构成犯罪,必须是销售金额达到()。
A: 5万元以上
B: 20万元以上
C: 10万元以上
D: 50万元以上
答案: A
【27】甲和乙多次发生争吵,矛盾日深。某日,两人又发生争吵,甲提出决斗,乙同意应战。决斗中,甲将乙刺成重伤,乙奋起反抗,刺穿甲的心脏致甲死亡。乙的行为属于()。
B:明确的故意与不明确的故意
C:有预见的故意与无预见的故意
D:可能的故意与必然的故意
答案: A
【25】犯罪分子具有法律规定的从重处罚的情节的,应当()。
A: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相对较重的刑罚
B:在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以上处刑,直至判处死刑
C:根据所适用的具体法律,或者罪加一等,或者在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以上处刑,直至判处死刑
A:危害行为的形式
B:行为人的主观心态
C:犯罪对象的特点
D:犯罪的同类客体
答案: D
【23】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盗窃他人巨额财产,()。
A: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可以从轻处罚
C:不负刑事责任
D:可以减轻处罚
答案: C
【24】我国刑法理论上把犯罪故意区分为两种类型,即()。
A: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B:犯罪分子被抓获时
C:立案时
D:犯罪行为结束时
答案: A
【32】甲、乙二人携带炸药去水库僻静处炸鱼,甲在岸边准备往水中掷炸药时,不慎引起爆炸,将乙炸死,自己也受重伤。则甲的行为定性为()。
A:意外事件
B:过失爆炸罪
C:过失致人死亡罪
D:非法捕捞水产品罪
答案: C
【33】拘役的期限(不包括数罪并罚)是()。
A:未遂的教唆
B:共同实行犯罪
C:不属于共同犯罪
D:教唆未遂
答案: D
【5】紧急避险保护的合法权益与牺牲的合法权益的关系是()。
A:后者大于前者
B:前者等于后者
C:前者大于或等于后者
D:前者大于后者
答案: D
【6】下列犯罪中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为()。
A:诬告陷害罪
B:侮辱罪
C:非法搜查罪
D:强迫职工劳动罪
A:共同盗窃罪
B:共同销赃罪
C:共同盗窃罪和共同销赃罪
D:共同盗伐林木罪
答案: A
【3】罪刑法定原则最早见于()。
A:美国《独立宣言》
B:法国《人权宣言》
C:英国《权利法案》
D: 1787年《美国宪法》
答案: B
【4】甲教唆乙盗窃,两人为此制定了计划,并准备了作案工具。乙在盗窃时被人发现随即逃跑。此案是()。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甲在树丛中向乙射击,连开两枪未射中乙,在能继续开枪的情况下,不再开枪。甲的行为属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