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学校学生流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职业学校学生流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职业学校学生流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内容摘要】:“流生”现象在职业学校普通存在,其对社会、家庭、学校产生的危害性不容忽视。

本文从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家庭经济条件、就业心理、学校教育等方面分析了职业学校学生辍学的原因,采取了加大教育投入,优化学校环境;重视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心理辅导,端正学习动机;成立“爱心会”,资助困难学生;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等各种措施减少学生的流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职业学校、流生、原因、对策一、问题的提出及背景:职业高中教育是连接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担负着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和为高等学校输送人才的双重任务,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

随着“普九”的基本实现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各类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改革与发展职业高中教育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减缓升学压力,要在确保两基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为初中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机会。

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省委、省政府也提出温州作为经济比较发达地区,要大力发展高中阶段的教育,并在2010年普及高中教育。

可以说,加快发展职业高中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整个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务必抓好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目前农村职业高中普遍存在的居高不下的辍学率,成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障碍,研究这一课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校是一所区级职业高中,学生辍学率偏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也阻碍了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2002年10月,我们对学校近五年毕业的学生进了调查与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能修完三年学业的学生只有69%,辍学率31%。

据初步调查,全区以至邻近地区的职业学校都有类似的情况,有的学校流失率在高二级就达到了50%。

这种现象严重困扰着高中教育的发展,也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为贯彻《决定》精神和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高中教育目标,有必要对农村职业高中的学生流失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找出解决的对策。

二、学生流失原因的分析2002年月10月至12月,我们组织力量,对近五年在本校及邻边学校流失的部分学生及相关人员(含家长、教师)共386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了真实而有价值的资料,找到了造成“流失”的一般原因,总结如下:1、家庭方面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改善,不少家庭步入了小康生活。

然而改革也带来了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城乡差距、看病、上学、住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以绕过但必须越过的“四座大山”。

因交不起学费而上不起学的学生不是少数几个,职校生特别是农村职校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也为数不少。

部分学生因父母年老或因父母有疾病缠身而丧失劳动能力,导致家庭生活困难,无力供子女上学。

少数学生家庭因发生变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导致贫困,致使学生中途流失。

除此之外,流生的出现还与家长的指导思想和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不少家长把在初中时期行为习惯差、管不住的孩子送到职校,是让学校承担保姆的角色,“孩子年龄太小,到社会上容易学坏,在学校由老师管管,混个毕业”是这些家长的根本目的。

由于这种指导思想的存在,家长对子女没有更高的要求,学生“混”的思想严重,原有行为习惯很难改变,往往在学习上、纪律上很难达到学校要求,学生很快在学校混不下去,家长对孩子也没有办法,只能自动退学。

现代家庭离婚率居高不下,导致大量的单亲家庭及重组家庭。

在这些家庭里,由于经济困难或相互推诿责任,导致学生的经济来源有时无法得到保障,从而有些学生被迫退学。

2、学校方面1、教学方法传统。

课堂教育未能调动学生兴趣,学校一些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未能依据学生的现状,科学组织课堂教学,仍然按照过去“注入式”、“满堂灌”,的模式,他们在45分钟课堂里,滔滔不绝,把概念、原理、定理、定义和盘端出(有时还得拖堂),只顾完成授课计划了事,很少顾及课堂纪律或学生是否学懂弄通了,教与学没有得到有机的统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他们学习泛味,来不及思考,也不能适时操练,不懂的更不懂,极少部分学生心领神会,大部分学生雾里看花,另一部分水中捞月。

只好在课堂内寻找其他刺激而影响课堂纪律,影响学习效果。

作业不会做靠抄袭或干脆不做。

久而久之,部分差生兼备调皮生称号。

在他们的思想领域里,读书不是他们的选择,他们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而产生厌学,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2、关心爱护不够。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教育没有适应形势的变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职业学校实行的是“精品”教育。

那个时期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原学校的“尖子”,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俱佳,但自从职业学校招生并轨特别是高等院校扩招以后,职业学校招生形势发生了根本性逆转,生源质量严重下降。

特别是不少职业学校办学规模扩大了,而师资力量和学校管理水平并没有完全跟上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力度和创新,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差生背着沉重的包袱,学校不能及时诱导。

有的班主任强制管理,有些任科教师避而远之,还不时向学校、班主任告状。

每次考试,红榜高挂,他们总是名列最后……引起部分学生的白眼叽笑。

他们成为被歧视的对象。

他们无处诉说破罐子破摔,违纪率上升,学校管理难度加大,变相的说服教育应运而生,设防的角落又增添几处。

环境对他们的压抑感与日俱增,出校外“潇洒走一回”的念头更浓。

3、学校学习生活单一。

素质教育提倡多年,应试教育模式不衰。

“升学”指挥棒依然规范着学生行为。

早自习、中自习、晚自习、一天七节课(有的还有第八节)长达12小时听课、复习、作业;音乐、美术、体育课形同虚设,特长爱好深埋;双休日补课;这一切的一切,成绩好的学生已拼搏得筋疲力尽,咬紧了牙关,而差生对这种的生活,早已厌倦,强烈的自尊,过分的自卑,使他们排万难,投身到了校外多彩的生活中去。

4、同学关系不融洽一个人总是生活在集体之中的,职校生尚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对同学、邻里等人际关系依赖性很强。

一旦失去这些关系,他们就会像失群的大雁,形单影只、孤独、寂寞,甚至伤心起来。

如被同学戏称为“长舌婆”的高二女生王×,在接受厌学原因调查时,十分伤心地哭诉道:“学校和班上都没有说知心话的朋友,太没意思了!”5、自尊心受到损害“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我们不难发现,个别老师在批评学生时,经常会从牙缝里蹦出像“笨蛋”、“神经病”、“闯祸的祖宗”、“打不湿,拧不干,烧不燃”、“厚脸皮”之类的话来讥讽后进生。

殊不知,这对于孩子稚嫩的心灵有多大的伤害!呵斥、责骂不是教育!一般来说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其自尊心就像“一朵玫瑰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弄不好就会抖落;对待它,应十分小心。

毫不疑问,不管教师训斥、嘲讽的出发点多么善良,理由多么实在,但其教育效果必然适得其反。

后进生的自尊心却很强,只不过常常是用变态方式表现出来的。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盼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同学的帮助,家长的支持和信任,然而却往往得不到,加之他们缺乏坚强的意志和进取的勇气。

如我校高二的项×在日记中写道:每当我旷课或犯错误时,看见老师就害怕,心里也难受,其实只要你讲道理,我是会改正的,可是老师的一吼,一罚,我那改过的念头就给吓跑了,我不知老师了不了解我也是有自尊心的人……。

3、学生方面1、学习目的不明。

部分职校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一旦在激烈的竞争中败北,就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高三张×告诉我:“唉!我们这些人,趁还没有工作束缚,趁早玩玩吧!”2、学习动力不足。

我校学生处对2003年第二季度旷课20人的调查中,发现其中18人均是班上学习表现双差生。

高三张×,上课无精打采,常常旷课,有一次我在附近一家茶馆找到他,他慨叹道:“我学习差,自己也知道,就是看到书本就烦!”3、沉迷于电脑小说。

爱看小说、电视、电脑QQ聊天,几乎职校生十之八九如是,有的已达到如痴如醉境地。

君不见,近年来职校生上网吧、在校园中此起彼伏的“琼瑶热”、“金庸热”么?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看小说不分课内课外,上网吧QQ聊天不管天早天晚,等深夜泡完网吧、看好电视,仓促上床,明晨催而不醒,迟到又羞于老师批评,有的人就干脆旷课。

4、“及时行乐”思想的腐蚀近些年,麻将、双扣等赌风盛行。

歌曰:“十亿人民九亿赌,还有一亿在跳舞”,虽有言过之嫌,但也足以概括“及时行乐”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猖獗。

就职校生年龄特征而言,吸收新鲜事物很快,猎奇心重。

据调查,有的家长醉心于麻将桌旁,更有甚者,当“三缺一”时,竟然拉子女凑角色。

学生耳濡目染,近墨者黑,一旦瘾发,邀上几个哥们姐们忘我忘时地垒起方城来,旷课之类自然不在话下了。

4、社会方面在改革之初,由于各项法规不完善,许多人钻了政策的空子。

不少有胆量,但文化素质不高的人竟成了暴发户、企业家。

“当教授的不如卖烧饼的”,像这种分配不公的现象促使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从而造成了人们的短视行为,不少家长受到诱惑,纷纷让子女退学赚钱。

95年以来,高校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有了很大改革,上大学从免费变为自费,就业由国家包分配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几年来,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大学生就业出现暂时的困难,这些,既增加了家庭的投入,又面临着毕业后的就业难题,部分目光短浅的家长和学生认为读高中,上大学无前途。

虽然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但许多职校生还是寄希望于学校或家长帮助解决自己的就业门路或去向。

对于职业学校承诺保证毕业推荐就业的那些专业,职校生往往是十分喜爱、情有独钟。

这也说明不少职校生在内心深处还是惧怕或不愿意自主择业,更缺乏创业精神和能力。

能不能顺利就业,成为许多职校生的一大“心病”。

一些职校生担心自己的学历低,专业技能水平低,害怕“毕业就是下岗”,有的职校生甚至为此寝食不安。

还有的职校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没兴趣,自己又没有办法改变现实,整天心绪不宁、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一些职校生为所学的热门专业所困,希望找到有社会地位的、体面轻松的、收入高待遇好的理想的就业岗位。

一旦要放弃所学的专业,一些职校生就显得无所适从,心理极度矛盾。

因为择业就业是职校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抉择,伴随着这种抉择而来的往往是兴奋、紧张、忧虑混杂于一体的矛盾心态。

综上所述,对学生的流失,不能笼统地归咎于家长,地方政府、学校、教师也有责任。

只有掌握全面材料,科学分析研究,才能真正找出原因,有的放矢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