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三)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
(三)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
称土壤力学性质,主要包括粘结性、粘着性和塑 性等。
土壤耕性是土壤在耕作时所表现的综合性状,如 耕作的难易、耕作质量的好坏、宜耕期的长短。
土壤粘结性:土粒与土粒之间由于分子引
力而相互粘结在一起的性质。
土壤粘着性: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 土粒粘附在外物上的性质。
塑性:土壤在外力作用下变形,当外力撤 销后仍能保持这种变形的特性。
计算土壤蓄水量
单位面积一定厚度的土体内所含的水量。
⑴土壤蓄水量(mm)=土层深度(mm)*土壤容积含水
量
⑵土壤蓄水量(立方米/亩)=面积(平方米)*土层 深度*土壤容积含水量
2、土壤水的有效性
▲
吸湿系数:干燥土壤吸附气态水分子的最大含
量
萎蔫系数:植物因根系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
蔫时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效水的下限)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 水量(土壤有效水的上限)
五、土壤空气
(一)土壤空气的数量及其影响因素
来源:大气的渗透及土壤内部生物化学过 程产生的气体;
土壤空气的数量取决于土壤孔隙状况及含 水量
在土壤总孔隙度不变的情况下,土壤的空 气数量与土壤水分含量是相互消长关系 轻质土壤的大孔隙较多,具有较大的容气 能力和较强的通气性;粘质土壤大孔隙少, 相应地降低了容气能力和通气性
(1)随粒径由大到小,SiO2含量由多到少; (2)R2O3( 即 Fe2O3 与 Al2O3 的总称 ) 与 SiO2 相反, 随粒径由大到小,R2O3含量由少到多; (3)CaO、MgO、P2O5、K2O随土粒由大到小,含 量增加。
(4)土粒由大到小,保水能力增加,但通透性 降低。随着土粒由大到小,土壤湿胀性和可塑 性增加,对耕作带来不利影响。
2、土壤空气的扩散
定义:土壤与大气间的各个气体成分按照 它们各自的气压梯度而流动 O2 和CO2的扩散总是连续不断 ------土壤呼吸
§2 土壤性质
一、土壤的物理性质
固相 液相 气相
大小、形状、排列不同的土粒
一、土壤物理性质
(一)土壤质地
(二)土壤孔性和结构性
(三)土壤水分特性
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 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
3.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
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高量的还原性气体(CH4等)
土壤空气组成显然不是固定不变,原因:土壤中 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和土壤空气和大气交换引起的 空气运动
(三)土壤空气的运动
1、土壤空气的对流
பைடு நூலகம்
定义:土壤与大气间由总压力梯度推动的气体整 体流动,也称质流。 大气中气压变化、温度梯度、土壤表面的风力及 降水、灌溉等因素可引起土壤与大气间的压力差, 从而引起土壤空气与大气的对流。
滞后现象
(四)土壤通气性
1、土壤通气性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土壤通气性是泛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以 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通气的能力。 土壤通气性的好坏,主要决定于土壤的总孔度, 特别是空气孔度的大小。
2、土壤通气性的度量指标
1)空气孔度 一般将非毛管孔隙度≥10%作为土壤通气性良 好的指标;或将土壤空气孔度占总孔度的 1/5~2/5,而且分布比较均匀时,作为土壤 通气性良好的标志。
良好结构:
团粒结构体不仅总孔隙度大,而且内部有 多级大量的大小孔隙,团粒之间排列疏松,大 孔隙较多,兼有蓄水和通气的双重作用。
土 壤 团 粒 体
结构体的稳定性
• • • 机械稳定性 生物稳定性 水稳定性
(三)土壤水分特征
1、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2、影响因素
1)土壤质地
2)土壤结构及土温
3)土壤水分变化过程
2)土壤氧扩散率
即氧被呼吸消耗或被水排出后重新恢复的 速率,单位 mg/(cm2 ·min) 。一般要求在 30×10-5 ~ 40 ×10-5mg/(cm2 ·min) 以上, 植物才可良好生长。
3)Eh值
一般以300mV为界
(五)土壤力学性质与耕性
土壤受外力作用时显示出一系列动力学特性,统
土壤空气数量显然不是固定不变,原因:土壤孔 隙状况的变化和含水量的变化
二、土壤空气的组成
土壤空气与大气组成的比较(容积%)
气 体 O2 20.94 CO2 0.03 N2 78.05 其他气体
近地面的 大气 土壤空 气
0.95
18.0-20.03
0.15-0.65
78.8-80.24
-
土壤空气和进地面大气空气组成的差异
孔隙体积 土壤体积-土粒体积 土粒体积 土壤孔度= = = 1- 土壤体积 土壤体积 土壤体积 土粒体积 土重 土粒体积 土重 = 1- = 1- 土壤体积 土重 土重 土壤体积 土重 容重 土重 = 1- = 1 - 密度 土壤体积 土粒体积
总孔度的范围
壤土
≥40 <40
<30
粘土
30~35 35~40 40~60 >60
沙性土 壤性土 黏性土
(二)土壤孔性和结构性
土壤孔性:土壤孔隙总量及大、小孔隙分布。
土壤结构性:土壤固体颗粒的结合形式及其
相应的孔隙性和稳定度。
土壤孔性是土壤结构性的反映,结构性好则 孔性好
1、土壤孔性
(1)土壤密度 定义:单位容积固体土粒 ( 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容积 ) 的质量(实用上 多以重量代替,克/厘米3)称为土壤 密度。
重,称为土壤容重 (克 /厘米 3或吨 /米 3。土壤 容重值变化较大,但总是小于土壤密度 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结构性和松紧度
影响土壤容重
(3)土壤孔隙状况
1)土壤孔度
土壤孔隙:土粒或团聚体之间,以及团聚体
内部的孔隙。
土壤孔度:土壤中孔隙的容积占整个土体容
积的百分数。也称总孔度。
孔度的推导
(四)土壤通气性
(五)土壤力学性质与耕性
(一) 土壤质地
1、土粒、粒级及粒级分类
土壤颗粒有:单粒 和 复粒之分。 根据单个土粒的当量粒径(假定土粒为圆球形的 直径)的大小,可将土粒分为若干组,称为粒级。
各种粒级制都把大小颗粒分为石砾、砂粒、粉粒 和粘粒4组
2、土壤各粒级的理化性质
3、土壤的机械组成和质地
土壤的机械组成:土粒中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土壤质地: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组,每组又可分出 若干种质地名称。
土壤质地分类质包括国际制、美国农部制、卡钦 斯基制
土壤质地
砂粒55%
粉粒15%
粘粒30%
土壤质地
表 4-6 质地组 砂土 壤土 卡钦斯基土壤质地基本分类(简制) 不同土壤类型的<0.01 毫米粒级含量(%) 灰化土 草原土壤、红黄壤 碱化土、碱土 0~5 0~5 0~5 5~10 5~10 5~10 10~20 10~20 10~15 20~30 20~30 15~20 30~40 30~45 20~30 40~50 45~60 30~40 50~65 65~80 >80 60~75 75~85 >85 40~50 50~65 >65 质地名称 松砂土 紧砂土 砂壤 轻壤 中壤 重壤 轻粘土 中粘土 重粘土
土壤比重:单位容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 )的干重与 4℃时同体积水重之比,乃无量纲,数值 与土壤密度相等。
多数土壤的密度为2.6~2.7克/厘米3,在机械
分析中计算各级土粒的沉降速率时,往往采
用“常用密度值”即 常用土壤密度值:
2.65克/厘米3。
(2)土壤容重
单位容积的土体(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
粘土
土壤质地
表 4-8 中国土壤质地分类 (邓时琴,1985)
质地组 砂土
质地名称 极重砂土 重砂土 中砂土 轻砂土 砂粉土 粉土 砂壤 壤土 轻粘土 中粘土 重粘土 极重粘土 砂粒(1-0.05) >80 70~80 60~70 50~60 ≥20 <20 ≥20 <20
颗粒组成%(粒径:毫米) 粗粉粒(0.05-0.01) 细粘粒(<0.001)
(三)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
1、土壤水分含量
湿土质量-干土质量 ×100
土壤质量含水量(%)= 干土质量 土壤容积 ﹦ 土壤重量含水量×容重 含水量(%) 土壤相对含水量(%)= 土壤含水量 ×100
田间持水量
土壤三相比计算
如土壤含水量(重量)20%,容重为1.2。 土壤容积含水量为20%*1.2=24.0% 固相体积=1.2/2.65 =45% 土壤总孔隙度=1—1.2/2.65=55% 空气所占体积为55%—24%=31%
砂土 30-45%
壤土
粘土
40-50%
45-60%
泥炭土 〉80%
结构良好的表土其孔度高达55-65%,甚至在70 %以上。
d
3 T
2)土壤孔度分级
当量孔径
3 d T(土壤水吸力)
非活性孔(无效孔隙)当量孔径< 0.002 mm 毛管孔 当量孔径为0.02~0.002 mm
非毛管孔
当量孔径> 0.02 mm
2、土壤结构性
(一)概念
1.土壤结构体
土粒在胶结物(有机质、碳酸钙、氧化铁等)的 作用下,相互团聚在一起形成大小、形状、性质 不同的土团。
2.土壤结构性
土壤中结构体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排 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土壤结构体
不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