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怎么教学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怎么教学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怎么教学054100 河北省沙河市葛泉学区戴梅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略读课文怎么教学,大家讨论的不多。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认识。

一、规避略读课文教学的误区审视当前略读课文教学,存在这样几种误区。

一是略读课文精读化,教师把教学环节设计的很精细,字词句段篇面面俱到,这样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

二是略读课文泛读化,教师不去引导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品读,学生对略读的内容不求甚解。

三是略读课文自读化,教师完全任由学生信马由缰地自读,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教师要规避这些误区,明确认识到教材编排略读课文的作用。

编排略读课文的作用之一是对精度课文的巩固迁移,有对阅读方法的巩固迁移,也有对写作方法的巩固迁移;作用之二是对精度课文的拓展延伸,有对内容、思想方面的拓展,也有对文体、方法方面的拓展,是丰富学生阅读量,增加学生文学感知力的必要手段。

二、探索略读课文教学的简要模式具体来讲,搞好略读课文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构建略读课文教学的简要模式。

1、简化目标,便于体悟略读课文一般编排在单元的最后或精读课文的后面,这样编排,目的是给学生自读自悟、提升独立阅读能力的实践机会,也是联系课内外阅读的工具。

既然如此,制定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干扰精读课文的教学,导致“鱼与熊掌无法兼得。

”因此,要简化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做到“一课一得”即可。

教师可以根据每篇略读课文的特点,参照“阅读提示”设计一两个重点问题,也可从依据学情,根据单元重难点确立目标,这样便于学生体悟语文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略读课文《我的“长生果”》教师根据阅读提示和课文内容确立了简化的目标:自读课文,想想作者写了童年时代读书、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并结合学生写作实际,看受到了什么启发。

2、粗化结构,利于理解略读课文教学一般完成三项基本任务。

一是了解“写了什么”,二是说说“有什么感受”,三是看看“哪些地方印象特别深刻”。

对照这三项基本任务,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也就是粗线条的,有个简约的教学框架即可。

如,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以访谈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可设计“反复自读,了解大意──分角色读,把握基调──展开讨论,交流感受”这样的教学框架来帮助学生自读感悟。

进行这样粗化结构的自主学习,不但能利于提高学生对全文的理解把握,感悟文章篇章结构及写法,而且能促使学生相互学习,交流沟通,取长补短,可谓一举多得。

3、活化教法,保证效果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共同完成单元训练的重点和难点任务。

在各自的教学方法上要灵活搭配,保证教学效果。

(1)主题阅读,模块整合。

运用主题阅读将同一主题或同一作者的两篇或多篇文章整合在一个或几个课时里进行教学。

如人教版第九册第八组课文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伟人毛泽东的风采和情怀。

在精读了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可以将两篇略读文章整合在一起运用“主题阅读法”。

让学生在精略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毛主席哪些事情让你感到十分敬佩,哪些事让你认识了一个拥有朴素情怀的毛泽东?”研读文本、进行交流。

这就使得毛泽东主席的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

(2)把握重点,精略互融。

虽然说略读课文教学讲究“简”、“略”,但也不排斥在课文的重点、精彩之处用精读的手法来处理,让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刷子李》时,抓住“黑衣白点”这一富有语言感染力的细节进行重点指导:①阅读课文3—11节,抓住“果然”、“居然”、“竟然”等引出的重点句子体会刷子李的本领奇绝;②联系第1自然段,辩析“有白点不要钱是否有点傻?”;③重读第1自然段,对于这个问题有新的体会了吗?教师准确地把握住了这篇略读课文的重点,彰显了略读教学的精彩。

(3)比较异同,开阔思路。

充分发掘已学课文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比较阅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内容不同作者、同一内容的不同体裁、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等进行比较。

如,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比较:人教版第七册略读课文《秦兵马俑》对兵马俑众多的类型、鲜明的个性进行了非常细致、逼真的描写。

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前面学过的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畅谈感受、学习方法、领悟写法。

再如,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教学第十一册《跑进家来的松鼠》时,可以让学生回顾第九册《松鼠》,温故知新,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对比阅读,提升学习效果,开阔思路。

4、宽化拓展,形成能力略读课文一般十分重视课内外的拓展延伸,如语言积累、写法感悟、情感升华、课外阅读等等。

学生在自读自悟和交流探讨中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体会描写的精彩绝妙、感受文本呈现的生动形象、习得写作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

对意味深长的略读课文可以采用“读写结合法”,让学生写出学了课文的感受。

如,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布置学生课外采访周围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做一份访谈记录。

对诗歌类的略读课文,如《最后一分钟》、《听听,秋的声音》等,可以采用“朗诵训练法”,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进行强化训练,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对戏剧、相声类的略读课文,如《半截蜡烛》、《打电话》等,可以采用“表演再现法”,辅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排演课本剧,让学生全方位地学习、感悟课文。

对那些图文结合比较好的略读课文,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妈妈的账单》等,可以采用“看图说文法”,让学生借助看图展开想象联想,开展交流,进行对比,深入感悟。

略读课文教学一、把握略读课文地位略读课文一般文字较浅显,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与精读课文的教学相比,略读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理解的深度有所下降。

新课标语文(人教版)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18篇;四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29篇;五年级上下册课文56篇,其中略读课文28篇;六年级上下册课文49篇,其中略读课文15篇。

略读课文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可见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所占的应有地位。

二、明确略读课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略读的具体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略读课文不等同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方式,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

而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取信息的同时,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三、精心设计略读课文教学流程叶圣陶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

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或者把它上成精读课,字词句篇面面俱到;或者是放羊式的,让学生自读……这是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把握不到尺度的表现。

那么,如何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呢?笔者就此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1.利用提示,自主阅读。

崔峦先生在《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略读课教学更要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

”因此教学时,务必要求学生先认真读读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

这段文字不仅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还有针对性地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

例如,《找骆驼》[人教版三(上)第三组]一课的阅读提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

这个故事里的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呢?读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这段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又引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上课一开始,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思考。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有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老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帮助商人找到了丢失的骆驼。

了解学习的重点: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2.围绕要点,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或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写法上的,通过讨论、交流,掌握阅读方法。

一课中可训练的内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很多,如果教师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练,必将是“蜻蜓点水、水过鸭背”,到头来学生什么都没学到。

所以教师要抓住要点,忽视其枝节。

而这个要点必须联系本组教材的训练点(单元专题)来确定。

例如,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五组的训练点是:通过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去感受生命的美好。

根据这一训练点,《花的勇气》一课的教学程序可以预设为:①学法引路。

即让学生回忆本组精读课文中学到的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方法。

②品味语言。

即引导学生先从文中寻找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情感变化的句子;再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处,运用学法细细品读体会。

③交流感受。

即在小组讨论与交流中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句中去获得情感的体验。

如从“藏”“冒”“铺满”想到“他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④加深感悟。

一方面通过学过的课文内容,加深体会,升华情感;另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与体验。

如说说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能体现出生命的勇气。

尤其是引导学生从5.12汶川大地震中,去感受: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显得很脆弱,但在灾难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不屈精神正是“生命的勇气”。

3.积累语言,拓展实践。

略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让略读课文发挥向课外延伸的作用。

(1)阅读方法的拓展。

如学了人教版(课标本)四(下)第五组课文后,可用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阅读《自读课本》中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阅读《生命,为美丽一次》,从中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搜集资料,编制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手抄报。

(2)表达方法上的拓展。

如人教版(课标本)三(上)第三组教材以秋天为专题,多角度地描写秋天。

教学《听听,秋天的声音》时,可联系前3篇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音响等方面,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体会秋天独特的风情,并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由此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