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化面呈棕褐色,新鲜面红棕色。
水平层理发育,单层厚0.2—0.6m;因颜色和粒度变化显示厚度不一的细层,一般细层厚0.8—2.5cm。
粉砂结构,碎屑粒度(0.06-0.004)mm。
大小均一,砂粒分选性好,磨圆度高。
手标本触之具有微小颗粒砂感。
块状构造。
矿物碎屑主要为:石英(75-80)%,白云母(10-12)%,长石(5-6%)。
石英呈灰白色,呈微小颗粒状,常因胶结物浸染及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使表面光泽暗淡,或因受氧化铁浸染而略显灰黄色;碎屑中白云母呈片状、鳞片状,黑色、深褐色,含量较高,在阳光下呈鳞片状反光极为明显;长石放大镜下可见呈微小颗粒状,呈肉红色者为钾长石,玻璃光泽,多风化成高岭土,颗粒表面变得不光洁,略带浅土黄色,硬度也降低,见少量斜长石,白色,玻璃光泽,表面少见污染,较光洁,常被绢云母、碳酸盐矿物交代,而略带浅灰色或浅灰黄色,透明度降低。
长石分选中等,磨圆度较好,多呈次圆—次棱角状。
另见有少量绿泥石,呈灰绿色土状集合体产出。
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滴稀盐酸轻微起泡),含量约(2-3)%。
基质多为粘土物质,主要为高岭石,含量约(5-10)%粉砂质泥岩风化面呈红棕色,新鲜面呈红褐色。
泥质-粉砂结构,手触之有轻微粗糙感。
粘土质质点占90%以上。
以刀切之则呈平滑切面,断口呈贝壳状。
主要为块状构造。
风化后见有页理构造,沿层理面能剥成薄片状。
泥质岩的物质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是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
碎屑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碎屑,均呈粉砂混入其中。
石英、长石均呈显微颗粒状,因受氧化铁浸染而略显灰黄色;云母碎屑呈鳞片状,黑色、深褐色,在阳光下呈鳞片状反光极为明显。
见有其它非粘土、非碎屑物质,包括石膏。
其中,石膏呈白色粒状,呈薄层状产出,层厚1-3cm。
砾岩砾岩:灰绿-紫红色,中-粗-细砾状结构,粗砾256-64mm占30%,中砾64-4mm占40%,细砾4-2mm占30%,分选性较差,磨圆度次圆-次棱角状。
砾石成分中砂岩占60%,灰岩占10%,脉石英占10%,板岩占10 %,花岗岩占10 %,粉砂岩占5%,砾岩占5%。
泥岩风化面为浅灰绿色,新鲜面为棕褐色;页理不发育,厚层状,单层厚1- 2 m;岩石为泥状结构,雨痕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90%),其次为碎屑矿物:石英(5 %)、长石(3 %)、云母(2%);岩石质地较软,用手触摸具滑腻感,刀切面较光滑,断口呈贝壳状。
细砂岩风化面呈棕红色,新鲜面灰褐色。
水平层理不发育,单层厚 1.2—2.0m;。
细砂结构,碎屑粒度(0.25-0.08)mm。
大小均一,砂粒分选性好,磨圆度高。
手标本触之具有细小颗粒砂感,具贝壳状断口。
块状构造。
矿物碎屑主要为:石英(50-75)%,长石(8-10%),白云母(风化面为浅灰绿色,新鲜面为棕褐色;页理不发育,厚层状,单层厚1- 2 m;岩石为泥状结构,雨痕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90%),其次为碎屑矿物:石英(5 %)、长石(3 %)、云母(2%);岩石质地较软,用手触摸具滑腻感,刀切面较光滑,断口呈贝壳状。
5-8)%,见少量绿泥石(3-5)%。
石英呈灰白色,颗粒细小,常因胶结物浸染及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使表面光泽暗淡,或因受氧化铁浸染而略显灰黄色;长石放大镜下可见呈颗粒状,呈肉红色者为钾长石,玻璃光泽,多风化成高岭土,颗粒表面变得不光洁,略带浅土黄色,硬度也降低,见少量斜长石,白色,玻璃光泽,表面少见污染,较光洁,常被绢云母、碳酸盐矿物交代,而略带浅灰色或浅灰黄色,透明度降低。
长石分选中等,磨圆度较好,多呈次圆—次棱角状。
碎屑中白云母呈片状、鳞片状,黑色、深褐色;另见有少量绿泥石,呈灰绿色土状集合体产出。
风化面呈棕红色,新鲜面棕红色。
水平层理发育,单层厚 1 — 2 m;因颜色和粒度变化显示厚度不一的细层,。
粉砂结构,碎屑粒度(0.05-0.006)mm。
大小均一,砂粒分选性好,磨圆度高。
手标本触之具有微小颗粒砂感。
块状构造。
矿物碎屑主要为:石英70-75%,白云母10-12%,长石6%-8%。
石英呈灰白色,呈微小颗粒状,常因胶结物浸染及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使表面光泽暗淡,或因受氧化铁浸染而略显灰黄色;碎屑中白云母呈片状、鳞片状,黑色、深褐色,含量较高,在阳光下呈鳞片状反光极为明显;长石放大镜下可见呈微小颗粒状,呈肉红色者为钾长石,玻璃光泽,多风化成高岭土,颗粒表面变得不光洁,略带浅土黄色,硬度也降低,见少量斜长石,白色,玻璃光泽,表面少见污染,较光洁,常被绢云母、碳酸盐矿物交代,而略带浅灰色或浅灰黄色,透明度降低。
长石分选中等,磨圆度较好,多呈次圆—次棱角状。
另见有少量绿泥石,呈灰绿色土状集.粉砂岩风化面呈棕红色,新鲜面红褐色。
水平层理不发育,单层厚0.8— 1.4m;因颜色和粒度变化显示厚度不一的细层,一般细层厚 5 —10cm。
粉砂结构,碎屑粒度(0.06-0.004)mm。
大小均一,砂粒分选性好,磨圆度高。
手标本触之具有微小颗粒砂感。
块状构造。
矿物碎屑主要为:石英(65-75)%,白云母(12-15)%,长石(5-6%)。
石英呈灰白色,呈微小颗粒状,常因胶结物浸染及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使表面光泽暗淡,或因受氧化铁浸染而略显灰黄色;碎屑中白云母呈片状、鳞片状,黑色、深褐色,含量较高,在阳光下呈鳞片状反光极为明显;长石放大镜下可见呈微小颗粒状,呈肉红色者为钾长石,玻璃光泽,多风化成高岭土,颗粒表面变得不光洁,略带浅土黄色,硬度也降低,见少量斜长石,白色,玻璃光泽,表面少见污染,较光洁,常被绢云母、碳酸盐矿物交代,而略带浅灰色或浅灰黄色,透明度降低。
长石分选中等,磨圆度较好,多呈次圆—次棱角状。
另见有少量绿泥石,呈灰绿色土状集合体产出。
基质多为粘土物质,主要为高岭石,含量约(5-8)%。
胶结物主要为氧化铁(呈红褐色)。
含砾粗砂岩风化面棕红色,新鲜面呈褐红色。
水平层理中等发育,单层厚度 1.2 —1.5 m;因颜色和粒度变化显示厚度不一的细层,一般细层厚0.8— 2.0 cm。
粗砂结构,碎屑粒度(2-0.5)mm,分选性较好,较好(次棱角状)。
块状构造;手触之具有极明显砂感,具贝壳状断口。
矿物碎屑主要为:石英(60-70)%、长石(12-15)%,少量云母(5-8)%。
其中,石英多呈颗粒状,棱角有磨圆现象,表面灰白色,常因胶结物浸染及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使表面光泽暗淡,此外,石英颗粒因受氧化铁浸染而呈灰黄色。
石英颗粒在新鲜断面上可见油脂光泽。
长石呈颗粒状,呈肉红色者为钾长石,玻璃光泽,多风化成高岭土,颗粒表面变得不光洁,略带浅土黄色,硬度也降低;见少量斜长石,白色,玻璃光泽,表面少见污染,较光洁,常被绢云母、碳酸盐矿物交代,而略带浅灰色或浅灰黄色,透明度降低。
云母呈片状、鳞片状,黑色、深褐色,局部可用小刀剥离为薄片。
岩石中见较多角砾,主要为石英颗粒、长石颗粒、粉砂岩角砾。
其中石英呈颗粒状,粒径(6-8)mm,棱角有磨圆现象,表面灰白色/烟灰色,少量石英颗粒因受氧化铁浸染而呈灰黄色,其新鲜断面上可见油脂光泽。
长石颗粒粒径(1-3)mm,多为肉红色钾长石,玻璃光泽,多风化成高岭土,颗粒表面变得不光洁,略带浅土黄色,硬度较低;角砾粉砂岩碎屑呈浅棕红色,粒径(2-5)mm。
基质多为粘土物质,主要为高岭石,含量约(5-8)%。
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含量约3% 粗砂岩风化面棕红色,新鲜面呈褐红色。
水平层理中等发育,单层厚度 1.2 — 2.0 m;因颜色和粒度变化显示厚度不一的细层,一般细层厚0.8— 2.0 cm。
粗砂结构,碎屑粒度(2-0.6)mm,分选性较好,较好(次棱角状)。
块状构造;手触之具有极明显砂感,具贝壳状断口。
矿物碎屑主要为:石英(60-75)%、长石(12-15)%,少量云母(5-8)%。
其中,石英多呈颗粒状,棱角有磨圆现象,表面灰白色,常因胶结物浸染及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使表面光泽暗淡,此外,石英颗粒因受氧化铁浸染而呈灰黄色。
石英颗粒在新鲜断面上可见油脂光泽。
长石呈颗粒状,呈肉红色者为钾长石,玻璃光泽,多风化成高岭土,颗粒表面变得不光洁,略带浅土黄色,硬度也降低;见少量斜长石,白色,玻璃光泽,表面少见污染,较光洁,常被绢云母、碳酸盐矿物交代,而略带浅灰色或浅灰黄色,透明度降低。
云母呈片状、鳞片状,黑色、深褐色,局部可用小刀剥离为薄片。
岩石中见较多角砾,主要为石英颗粒、长石颗粒、粉砂岩角砾。
其中石英呈颗粒状,粒径(6-8)mm,棱角有磨圆现象,表面灰白色/烟灰色,少量石英颗粒因受氧化铁浸染而呈灰黄色,其新鲜断面上可见油脂光泽。
长石颗粒粒径(1-3)mm,多为肉红色钾长石,玻璃光泽,多风化成高岭土,颗粒表面变得不光洁,略带浅土黄色,硬度较低;角砾粉砂岩碎屑呈浅棕红色,粒径(2-5)mm。
基质多为粘土物质,主要为高岭石,含量约(5-8)%。
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含量约4% 含砾中砂岩:风化面呈浅黄绿色,新鲜面呈黄绿色。
水平层理中等发育,单层厚度8—12mm;因颜色和粒度变化显示厚度不一的细层,细层厚度不一,一般单层厚5—8mm。
中砂结构,碎屑粒度0.45-0.3mm,大小均一,砂粒分选性好,磨圆度高。
手标本触之具较明显砂感,具贝壳状断口。
纹层状。
矿物碎屑主要为:石英(60-70)%,长石(7-10%),白云母(5-6)%,见少量绿泥石(2.5-4)%。
石英呈灰白色颗粒状,常因胶结物浸染及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使表面光泽暗淡,或因受氧化铁浸染而略显灰黄色;长石放大镜下可见呈颗粒状,呈肉红色者为钾长石,玻璃光泽,多风化成高岭土,颗粒表面变得不光洁,略带浅土黄色,硬度也降低,见少量斜长石,白色,玻璃光泽,表面少见污染,较光洁,常被绢云母、碳酸盐矿物交代,而略带浅灰色或浅灰黄色,透明度降低。
长石分选中等,磨圆度较差,多呈次棱角状。
碎屑中白云母呈片状、鳞片状,黑色、深褐色;另见有少量绿泥石,呈灰绿色土状集合体产出。
基质多为粘土物质,主要为绿泥石,含量约(7-8)%。
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滴稀盐酸轻微起泡),含量约(3-5)%。
中砂岩:风化面呈浅灰绿色,新鲜面灰绿色。
水平层理中等发育,单层厚度15- 30cm;因颜色和粒度变化显示厚度不一的细层,细层厚度不一,一般单层厚0.5 - 3mm。
中砂结构,碎屑粒度(0.5-0.25)mm,大小均一,砂粒分选性好,磨圆度高。
手标本触之具较明显砂感,具贝壳状断口。
块状构造。
矿物碎屑主要为:石英(60-75)%,长石(5-8%),白云母(3-5)%,见少量绿泥石(2-4)%。
石英呈灰白色颗粒状,常因胶结物浸染及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使表面光泽暗淡,或因受氧化铁浸染而略显灰黄色;长石放大镜下可见呈颗粒状,呈肉红色者为钾长石,玻璃光泽,多风化成高岭土,颗粒表面变得不光洁,略带浅土黄色,硬度也降低,见少量斜长石,白色,玻璃光泽,表面少见污染,较光洁,常被绢云母、碳酸盐矿物交代,而略带浅灰色或浅灰黄色,透明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