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科学与基础

材料科学与基础


B.键性(极化):Zn++(共价性) Fe++(离子性) C. 晶体结构类型和晶胞大小 D.电价:电价差使置换难(大晶胞中需其它离子补足)
2)间隙型固溶体 : 较小的原子进入晶格间隙形成的固溶体
Figure 5.5
影响因素: A. 晶格结构的空隙大小 B. 间隙离子进入后需空位或其它高价反电荷离子 以置换方式平衡电中性。
(3)点阵发生畸变,产生压缩和膨胀,形成 应力场,随着远离中心而减弱。 (4)每根位错的滑移面唯一确定。 (5)位错是狭长型的,是线缺陷。
2)螺旋位错:
位错线与滑移方向(柏格斯矢量) 平行 AD ∥ B’B
其电中性由空孔或间隙离子平衡。其结构中存在正离子
空位,与化学式相比缺金属,称缺金属化合物。
此外还有缺氧化合物、金属过剩氧化物和氧过剩氧化物。
3.
根据固溶度划分: 1) 有限固溶体: 固溶度 <100% 2) 无限固溶体(连续固溶体): 固溶度
0-100%
4.根据各组元原子分布的规律性划分:
1) 无序固溶体:组元原子的分布是随机的 2) 有序固溶体:各组元原子分别占据各自的分点阵, 分点阵穿插成复杂的超点阵
2-6 固体中的原子无序
2-6-1 固溶体 杂质原子(或离子、分子)均匀分布(溶)于基质晶 格中的固体 通常特征:杂质和基质原子共同占据原基质的晶格点 阵; 有一定的成分范围 ---- 固溶度 1. 根据相图划分: 1) 端部固溶体(初级固溶体): 包括纯组分的固溶体 相图端部 2) 中部固溶体(二次固溶体): 0<任一组元<100% 相图中部 (无任一组元的结构,以化合物为基)
•离子晶体中的点缺陷 • 肖脱基缺陷: 对于离子晶体,为了维持电性的中性,要出 现空位团,空位团由正离子和负离子空位组 成,其电性也是中性的。 • 弗仑克尔缺陷: 在产生空位时同时产生相同反性电荷的间 隙离子以保持晶体的中性。
晶体中出现点缺陷后,对体系存在两种相反 的影响: • 造成点阵畸变,使晶体的内能增加,提 高系统的自由能,降低了晶体的稳定性; • 增加了点阵排列的混乱度,系统的微观 状态数目发生变化,使体系的组态熵增 加,引起自由能下降。 • 当这对矛盾达到统一时,系统就达到平 衡。
晶体中原子排列的周期性受到破坏的区域,分: 1. 点缺陷:任何方向尺寸都远小于晶体线度的缺陷区 空位 :(a)无原子的阵点位置 间隙原子:(d)挤入点阵间隙的原子
(b)双空位
肖脱基缺陷 :(c)离子对空位
弗仑克尔缺陷:(e)等量的正离子空位和正离子间隙
点缺陷的形成:典型方式是热运动,具有足够能量的 原子会离开原来的位置。
12.548 12.686 12.819 12.966
2. 线缺陷(位错) 仅一维尺寸可与晶体线度比拟的缺陷 一或数列原子发生有规则的错排
晶体生长和相变过程常常依赖位错进行
金刚砂晶体生长的螺线
晶体的力学性能与位错密切相关
位错模型的提出 背景 完整晶体塑性变形─滑移的模型→金属晶 体的理论强度→理论强度比实测强度高出几个 数量级→ 晶体缺陷的设想─ 线缺陷(位错) 的模型→ 以位错滑移模型计算出的晶体强度, 与实测值基本相符。
位错的提出是对材料塑性变形研究的结果。
上述过程的微观特征:
1926年弗兰克提出的滑移理论
受力后
1934年M.Polanyi, E.Orowan和G.Taylor差不多同时提 出了位错的局部滑移理论:
1956年门特(J.M.Menter)用电子显微镜(TEM) 直接观察到铂钛花青晶体中的位错。
返回 上页
2. 根据溶质在点阵中的位置划分: 1) 置换型固溶体: 晶体原 (离)子被其它原(离)子部分代换后形成
置换量不同可:
完全互溶; 部分互溶; 不形成固溶体
Figure 5.5
影响置换因素:下列诸因素相同(近)易置换;否则 难成固溶体 A.离子大小: 同晶型时,半径差 <15%,完全互溶 20~40%,部分互溶,难置换
1) 棱位错(刃位错)
位错线是在已滑移面与未滑移 面的交界线 位错线与滑移方向(柏格斯矢量) 垂直
EF ⊥ BB’
位错线的方向,它表明给定 点上位错线的方向,如EF,
用单位矢量ξ表示
刃型位错的几何特征:
(1)位错线与其滑移矢量d垂直,刃型位错可 以为任意形状的曲线,但不能是三维方向的。 (2)有多余半原子面,可分为正和负,多余 半原子面在滑移面以上的位错称为正刃型位错, 反之称为反刃型位错。
点缺陷对晶体性质的影响
(1)比体积
内部原子移到晶体表面,导致晶体体积增 加。
(2)比热容 形成点缺陷须向晶体提供附加的能量,引 起附加比热容。
(3)电阻率的影响
点缺陷会导致晶体的电阻率增大。
淬火温度 T(℃) 300 500 700 1000 1500
12.290 电阻率 ρ*10-8 (Ω ·cm)
•固溶体的判断
固溶体的理论密度:
ρc =
N · A / V · N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N、V 分别为晶胞的原子数和体积 A 为固溶体平均相对原子质量 NA为阿佛伽德罗常数
测定固溶体实际密度 ρe 若: ρc〈 ρe : 间隙式 ρc = ρe : 置换式 ρc 〉ρe : 缺位式 (缺阵点原子)
3)非化学计量化合物 组分比偏差于化学式的化合物 (含变价离子) 实质是由金属的高氧化态和低氧化态形成的固溶体
2-6-2 晶体结构缺陷
• • • • 材料的强化,如钢——是铁中渗碳 陶瓷材料的增韧 硅半导体 宝石类
• 晶体缺陷普遍存在 • 晶体缺陷数量上微不足道
• 例如20℃时,Cu的空位浓度为3.8*10-17, 充分退火后Fe中的位错密度为1012cm2(空 位、位错都是以后要介绍的缺陷形态)。
按照晶体缺陷的几何形态以及相对于晶体的尺寸可将 其分为以下几类: 1.点缺陷 其特征是三个方向的尺寸都很小,不 超过几个原子间距。如:空位、间隙原子和置换原子。 2.线缺陷 其特征是缺陷在两个方向上尺寸很小, 而第三方向上的尺寸却很大,甚者可以贯穿整个晶体, 属于这一类的主要是位错。 3.面缺陷 其特征是缺陷在一个方向上的尺寸很 小,而其余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大。晶体的外表面及 晶界、层错等均属于这一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