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表解

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表解

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此皆良实。(这都是善良、朴实的人)
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7.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很常见。名词作状语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分类
举例
解析
普通名
词作状

表示
①老人儿啼。
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
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名词(后可略宾语)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
方位名词
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①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②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表示
①其后楚日以削
①句的“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②句的“日密”,意思是一天天地密切起来。
渐进
②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表示
①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
这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这种用法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
往昔
②日宋之盟
方位
名词作状语
①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31

与武决去。(《苏武传》)
通“诀”,辞别
32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骚》)
通“罹”,遭遇,遭受
33

北冥有鱼。(《逍遥游》)
通“溟”,大海
34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小雅·采薇》)
通“暮”,一年将尽
35

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通“哪”,怎么,如何
36

毋内诸侯。(《鸿门宴》)
通“纳”,接纳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②梁以此奇籍。(项梁因此认为项羽不平凡)
③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名词的意
动用法
①今我在也,而人皆籍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同“无”)
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莫”通“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受”通“授”)
通“辨”,区别
8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通“才”,才能
9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
通“才”,仅仅,只
10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通“彩”,彩色
11

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
通“苍”
12

为天下唱。(《陈涉世家》)
通“倡”,倡导,首发
13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是把宾语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麋鹿看做朋友)
③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做客人)
3.为动用法
词性
举例
解析
动词+宾语
邴夏御齐侯。(邴夏为齐侯驾车)
表示为宾语怎么样。可译为“为……”
名词+宾语
君子死知己。(君子为知己而死)
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数词的使
动用法
数词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2.意动用法
词性
举例
解析
形容词的
意动用法
通“斑”,花白
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通“背”,违背,背弃
4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通“弼”,辅佐
5

不辟高下。(《庄子·逍遥游》)
通“避”,躲开
6

小惠未徧。(《曹刿论战》)
通“遍”,普遍,遍及
7

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通“变”,变化
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
方位词在行为动词前,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译时常需加介词“往”“向”等
②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二、通假字
1.通假的具体情况
解说
举例
注意点
通假字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用的字叫通假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鸿门宴》)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通“背”)
②晋侯饮赵盾酒。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③春风又绿江南岸。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
①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困。(《烛之武退秦师》)
通“供”,供给
27

约从离衡。(《过秦论》)
通“横”,连横,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的策略
28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通“慧”,聪明
29

狁孔棘。(《诗经·小雅·采薇》)
通“急”,紧急
30

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通“拒”,把守
通“缺”,空缺
49

蒲苇纫如丝。(《孔雀东南飞〈并序〉》)
通“韧”,坚韧
50

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通“汝”,你
51

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
通“缮”,修治,擦拭
52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通“伸”,伸张
53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通“授”,传授
54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60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通“涂”,道路
61

法令亡常。(《苏武传》)
通“无”,没有
62

无失其时。(《寡人之于国也》)
通“毋”,不要
63

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
通“隙”,隔阂,嫌怨
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教材中注为“莫”通“暮”。
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
俛首系颈,委命下吏。(《过秦论》)(“俛”通“俯”)
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注释。
2.常考通假字90例
序号
通假字
例句
释义
1

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按”,审察,察看
2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所+名词
①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
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副词+名词
①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背后)
②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让不勇敢战斗的士兵受赏)
而+名词
名词+而+动词或动宾词组
①三代不同礼而王。(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
②清旦衣冠而之市。(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同一名词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不是叠字,又不是联合、偏正的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如果说现在什么事情都不去做)
5.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通“导”,引导
20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通“德”,感激
21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通“返”,返回
22

所守或匪亲。(《蜀道难》)
通“非”,不是
23

奉厚而无劳。(《触龙说赵太后》)
通“俸”,俸禄
24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通“否”
25

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
②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由上看来,一直到子胥比干,都不值得尊崇)
形容词(在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代词
稍出近之。(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它)
形容词+
介词或补语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
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
通“熟”,仔细
55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