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后真题答案目录2011年国考省部级《申论》解析 (3)2011年国考地市级《申论》解析 (13)2010年北京市下半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解析 .. 26 2011年广东省申论——答案 (29)2011年北京市申论——答案 (31)2011年国考省部级《申论》解析材料解读一、材料基本内容材料1:介绍了黄河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人文遗产、黄河文化,末段指出协调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保护的重要性。
材料2:进一步指出水量并不丰沛的黄河的重大作用,主要介绍了当代治黄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黄河的危害。
材料3:主要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所在国政府的治理举措。
材料4:主要介绍了黄河“善淤、善决、善徙”的自然本性,介绍了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于黄河治理和开发的关怀和重视。
材料5:主要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暗示治黄成功的关键在于遵循其固有特性。
材料6:主要介绍了人们渴望“黄河清”的起因、热忱和做法。
材料7:主要介绍了几个专家对黄河治理和开发的看法,进一步拓宽了材料的主旨取向。
二、材料之间关系黄河开发治理的现状:2、6黄河开发治理的原因:4、黄河开发治理的意义:1、2、4黄河开发治理的对策:3、4、5、7真题解析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
(20分)1.“给定资料4”写道:“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
”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
要求:简明、完整。
不超过200字。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分析题,侧重考查概括基础上的综合分析能力。
答题要点主要分布在材料1、2、4、5、6。
本题要求“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所以首先要对“三善”进行一定的具体展开,注意把材料中内容进行归纳集中,具体说明三善的具体涵义。
由于是谈认识,可以进行些适当的引申。
最后再合起来,简明扼要地点出黄河自身规律和其健康生命的关系。
参考答案黄河自身规律主要体现在三善上,“善淤”指黄河由于流域地质地貌、生态破坏等原因致使携带泥沙多,在中下游大量淤积而堵塞河道;“善决”指黄河容易决堤,甚至三年两决口;“善徙”指黄河容易改道,可谓百年一改道;千百年来经常如此。
当遵循这种自然本性开发治理黄河时,成效就显著,经济社会生态就可以协调发展,反之则可能适得其反,这也构成了黄河自身规律的一方面。
只有从黄河自身实际出发,才能维护和增进黄河的健康生命。
【199字】2.“给定材料5”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
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
(10分)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
不超过200字。
解析本题是单一式的概括题,侧重考查依据给定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
答题要点主要分布在材料5.。
解题关键是要对“材料5”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提炼,组织答案时要注意答案要点的全面性。
参考答案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了800年,主要是由于针对黄河特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具体来说,第一,政府重视,投入巨大;第二,行河路线较优,选用的黄河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第三,疏浚汴渠,与江淮水道连为一体,分水分沙,第四,修建了黄河大堤;第五,河堤上隔段开凿水门,使洪水灌注入周边湖泊和洼地。
第六,黄河上游人口减少,中游牧进农退,植被得到一定恢复,减少了黄河输沙量;第七,中游地区大暴雨较少,水患威胁小。
【196字】二、“给定材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
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20分)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要求:内容具体,表述清晰,不超过300字。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加对策题(案例启示类),侧重考查概括基础上的综合分析能力。
答题要点主要分布在材料3.题目要求“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所以答案要分成两部分,首先概括生态危机的表现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
然后,就如何治理黄河谈谈从中所获得的启示。
注意,要分清其中的经验教训,要以对策的语言表达出来。
标准答案首先要概括因为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这三条大河的生态危机(2分);其次要总结出这三条大河危机的具体表现: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分);再次要概括出各国政府针对出现的生态问题,采取了种种措施(2分),并举出具体措施:出台相关法律,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评估。
(2分)。
关于对治理黄河的启示主要有三条:第一是总体规划,综合考虑经济开发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4分);第二是立法和严格执法(4分);第三是对生态环境现状做综合评估,并采取一些具体措施(4分)。
参考答案因过度开发,未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密西西比河等流域爆发生态危机。
表现在: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面对危机,各国政府积极行动,多策并举:美国十分重视,但落实不到位,也缺乏全面规划;巴西制定森林保护法律,但是执法不力;埃及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综合治理,初见成效。
这启示我们,治理黄河要统筹规划,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具体说来,就是:第一,总体规划,综合考虑经济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
第二,依法治黄,完善法律,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第三,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评估体系,在对生态环境现状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建设人工湿地工程,保护植被,进行流域综合治理。
【299字】三、国家某部门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
宣传材料由四个部分组成,依次为:“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
请参考“给定资料”,分别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
(20分)要求:切合主题;全面、表述准确、有逻辑性;本题作答不超过400字。
解析这是一道公文题,侧重考查概括、分析基础上的公文写作能力。
要在全篇材料中找寻答案要点。
题目中已经明确要求宣传手册是由四个部分组成,因此每一部分具体写出内容要点即可。
这些内容要点基本上都来自材料,找到找到解题答题的角度,把同类的内容合并在一起。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该手册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行文时可以适当凸显,四个部分中亦以“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为重点。
参考答案宣传手册的要点黄河之水天上来:一、黄河源流。
介绍黄河的地理位置、源头和流经地。
二、黄河景观。
以壶口瀑布等为例。
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中华文明的印记。
以宫殿、青铜器、甲骨文、秦腔、豫剧等为例。
二、地杰人灵。
介绍黄河流域出现的历史伟人。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一、黄河脾气。
通俗形象地介绍黄河的“善淤”、“善决”、“善徙”特性。
二、黄河的惩罚。
介绍黄河的危害,如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生态破坏等。
三、黄河的福泽。
介绍历史和当代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情况,如大禹治水、王景治黄、三门峡水库等。
四、情系黄河。
介绍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对于黄河治理开发的关怀和重视。
黄河精神万古传:一、弘扬黄河精神。
即适应自然又征服自然,在治理和开发的过程中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求真务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厚德载物等。
二、传承黄河文化。
如发展文宣、旅游等。
号召广大青少年作为黄河子女,要进一步弘扬黄河精神,让黄河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
【394字】四、“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题目解析:阅卷老师已明确规定了黄河精神的内涵,具体包括六个方面:1、孕育生灵、滋养万物的无私奉献精神;2、锲而不舍、生生不息的坚定执着精神;3、勇敢向前、不畏艰难的开拓进取精神;4、自我否定、自我调节的主动适应精神;5、胸怀博大、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精神;6、也体现了人类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科学创新精神。
阅卷老师将文章分为四类八档。
一类文:31-40分。
对黄河精神的内涵有充分的认知并清楚表述出来;能恰当联系实际充分论证;结构完整合理;行文流畅。
结构完整指的是,按照黄河精神是什么,为什么要弘扬黄河精神,如何弘扬黄河精神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证。
或者每一个黄河精神按照这样的逻辑来论述,形成一个个小分论点也可以。
对黄河精神内涵的把握,多多益善。
二类文:21-30分。
对黄河精神的内涵有明确认知并表述出来;结构较完整;论证充分;行文流畅。
对黄河精神内涵的认知六个至少有一个。
三类文:11-20分。
明确提及黄河精神内涵,但无论证;或者有论证,但无主题明确观点。
不说黄河精神是什么,大谈弘扬黄河精神,11-14分。
说出来一个内涵,论证跑题了,比如大谈如何治理黄河,16-20分。
四类文:0-10分。
脱离黄河精神。
字数严重不足的(不足300字),直接给0-5分。
有一定文字能力,6-10分。
无标题,在原得分基础上直接扣两分。
2011年国考地市级《申论》解析材料解读一、材料基本内容材料1:主要反映两方面内容:一是打工子弟学校办学的困境,二是农民工子弟上学困难重重。
材料2:农民工子弟上学难的表现及其原因。
材料3:L县采取多种措施对本县的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办学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
材料4:农民倾全力支持教育发展,其中贫困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更大,原因是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学受教育上。
材料5:柳延希望小学被撤并后的现状的未来。
材料6:希望小学被撤并的原因探析。
材料7:许多学者对乡村文化衰落的担忧和焦虑。
二、材料结构材料1、5、7主要是提出问题,材料2、6主要是分析问题原因,材料3、4主要是给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真题解析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
(20分)1.“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
请根据这两则材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
(10分)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
不超过200字。
解析所属题型:概括题。
考察能力:考察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答题思路:此题材料的来源是材料1、2,概括的对象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答题的要点是“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
显然,出题人并不是简单的要考生对材料中细节部分进行摘抄,而是根据细节部分进行归纳和概括。
而且题目要求“全面”,即材料中所有问题的表现都要概括出来。
材料中提及较多细节性描述,但较为重要的几句话分是“在垃圾场边的平房里”、“在一片荒芜的菜地里”,“校方要收取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这样的学校绝大部分都戴着“非法”的帽子——没有办学许可证”、“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也不敢在硬件设备上加大投资”、“这类学校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不少农民工子女不得不放弃求学”、“将来考大学,因为没有户口,孩子还得回去考”、“要警惕农民工子女心理“边缘化”倾向”、“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降低收费标准”、“曾经因为父母务工地点的变化而被迫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