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金融市场结构

我国金融市场结构

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特征、问题及其成因一、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金融市场结构是指金融市场各个子市场及其组成要素在经济体系中的存在、分布、运行以及相互适应、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的架构状态。

金融市场结构作为一国金融发展的重要变量和要素,它是反映一国金融市场成熟程度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看,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数量)结构的非均衡性。

这主要表现在我国金融原生市场相对发达,金融衍生市场相对滞后。

其中,在金融原生市场中,资金市场发展快于保险市场、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发展。

在资金市场中,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货币市场中同业拆借市场与票据市场发展不平衡:资本市场中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发展不平衡:股票市场中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不平衡:债券市场中国债市场与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不平衡。

在金融衍生市场中,商品期货市场发展快于金融期货市场:商品期货市场中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快于其他商品期货市场:金融期货市场中,股指期货市场发展快于利率期货和外汇期货市场等。

2.空间分布结构的不合理性。

首先,我国城乡金融市场发展不协调,具体表现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比较滞后.并将成为制约新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瓶颈。

主要表现在:一是县级金融机构的大量撤销导致县域金融体系中出现了“空洞化”现象:二是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的“非农化”现象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关系的失衡:三是农村金融市场产品少、功能弱化、业务单一、服务跟不上;四是资本市场的触觉还没有延伸到农村,使得大量中小企业难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其次,就各地区银行业的区域分布来说,占全国GDP -半以上的东部地区聚集了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总部,而且还聚集了我国60%以上的银行业资产,其中广东最多,达到4.1万亿元,其后分别为北京和上海(不包括总部资产)。

o’第三,就各地区证券业来说,存在着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趋势。

截至2005年末,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四个地区国内上市公司数分别为773家、230家、280家和114家。

与上年相比,东部和中部分别增加17家和1家,而西部和东北部分别减少3家和6家。

第四,就各地区的保险业来说,东部地区的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6.4%,明显快于中部11.1%。

②另外,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外资保险公司业务发展明显快于其他地区。

3.层次结构上的单调性。

从整体上看,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梯度与层次都比较单调,主要以原生金融市场为主,衍生金融市场才刚刚起步。

就原生金融市场内部来说,各种金融子市场的要素结构没有形成明显的梯度,而且在现有梯度上的层次结构非常单一。

例如,我国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的梯度没有形成,而且对现有的投资主体没有进行细俞:再如,我国金融工具类型梯度只有基础性工具,而且基础性工具的品种比较单一等。

这种情况将导致我国金融市场功能上缺乏互补和行为上相互冲突,不利于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

4.行为结构上的不配合性。

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三者在行为机制上相互沟通、配合才能保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

然而,由于各市场阶段性的预期收益率差异,使得高收益的市场在短期内迅速膨胀,而一旦受到监管,这些资金又迅速撤退市场,导致市场迅速萎缩。

这种不稳定状态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

5.功能结构上的不协调性。

我国金融市场行为上的不配合性或冲突性,必然导致其功能上的不协调性。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有些功能还没有凸现出来,各个金融子市场的功能单一,而且相互之间的功能不协调不配合,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

二、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从静态角度看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存在的问题从静态的视角看,我金融市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种失衡状态。

这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分析。

1.在宏观方面,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各个子市场之间议及各个子市场内部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具体表现为:(1)直接融资市场与间接融资市场之间结构不均衡。

一定时期的金融市场结构决定了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之间的结构关系。

从功能上看,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其基本的作用是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也就是通过一系列的金融中介,将资金在盈余部门和短缺部门之间进行合理配置。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各有优缺点,各有自己独特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

发展直接融资的最终目的不是取代间接融资,两者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的。

然而,由于历史、体制等多种原因,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则存在一些不平衡的状况,具体表现在:一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仍是我国融资的主渠道,在众多的存款货币机构中,四大国有银行仍处于一种垄断地位:二是直接融资市场中,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于股票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更多企业仍倾向于股权融资:三是间接融资市场中存在着信贷期限结构错配,金融资源向四大国有银行集中的趋势。

(2)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结构失衡。

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的失衡现象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发展路径上,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存在人为逆序发展现象。

从经济学理论上分析,资本市场是建立在货币市场基础之上,并以货币市场为基础的。

而我国由于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政策导向需要等因素却选择了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的发展道路。

这种人为的逆序发展为后来的宏观调控不能有效实施、金融市场功能不能整体发挥等埋下了隐患。

二是在发展战略上,选择了重视资本市场,轻视货币市场的发展战略。

我国长期以来重视资本市场、忽视货币市场的政策导向,导致了货币市场发展的严重滞后,不仅影响了货币市场功能的发挥,而且也限制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手段,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

(3)货币市场的内部结构失衡。

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基础市场,它不仅是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而且也是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对象。

货币市场内部各个子市场间的协调发展对于我国确立现代金融制度和实现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货币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虽然初步形成了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回购市场和票据市场等在内的市场体系,但总的来看.我国货币市场还存在着各个子市场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偏重于债券回购市场,而对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重视不够,导致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大大滞后于债券回购市场的发展。

经验表明,一个高效规范的同业拆借市场不仅可以满足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需求,调剂资金余缺,还可以迅速传导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

发达的票据市场不仅可以推动商业信用向银行信用转化,而且还可以扩大商业银行业务空间,拓展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

然而,我国相对滞后发展的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远远不能适应我国间接宏观调控机制发展的要求。

(4)资本市场的内部结构失衡。

一是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为债券市场严重滞后于股票市场发展。

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是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两个子市场,也是推动资本市场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轮子。

资本市场的发展有赖于这两个市场的协调发展。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政府存在着重股轻债的政策导向,使得债券市场发展大大滞后于股票市场的发展。

从国际比较来看,美、日国家的债券市值一般为GDP的130%以上,欧盟国家的债券市值为GDP的80%以上,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如新加坡、韩国等的债券市值为GDP酌85%左右。

全球统计债券市值相当于GDP的95%,而我国的债券市值约占GDP的30%左右,仅相当于全球统计指标的1/3。

二是股票市场内部结构不合理。

存在着“两重两轻”现象,即在股票市场中重视流通市场(二级市场)而轻视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在股票流通市场中重场内市场而轻场外市场。

三是债券市场内部结构不合理。

在债券市场中国债、金融债与企业债发展不平衡等。

存在着“两重两轻”现象,即重视国债市场轻视企业债券市场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重视长期债券市场轻视短期债券市场。

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体系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但是由于传统行政管理序列方面的条块分割,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之间分割多于互补,影响了市场效率的发挥。

第二,市场规模虽然明显扩大,但是市场的基础建设落后于市场规模和交易规模的需求,影响和制约了市场的发展。

第三,虽然形成了初步完善的市场机制,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收益率曲线,尚不能很好地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尤其不能适应风险防范的需要。

第四,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债主体和债券品种,但是相对市场需求来说,市场产品仍过于简单,缺乏衍生产品:发债主体还显得比较单一,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仍然缺乏市场化酌信用评级与定价机制,二级市场交易不够活跃,难以成为一级市场定价的依据。

第五,债券市场的透明度及信息披露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

2.在微观方面,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内部各个组成要素结构的不均衡。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体结构失衡。

从我国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情况来看,呈现着“四多四少”的特征,即货币市场上金融机构参与的多,工商企业特别是民营和中小企业参与的少:股票市场上个人投资者参与的多,机构投资者参与的少: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公司多,民营企业少:上市公司中绩差公司多,优质公司少等。

长期以来,银行类金融机构是我国货币市场的绝对主体,政府和各种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参与程度在逐年上升,但对资金需求最大的工商企业特别是民营和中小企业目前难以成为货币市场的主体,无法有效利用货币市场融通资金。

现阶段股票市场上参与主体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个人投资者参与多,机构投资者参与少。

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都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整体规模仍然较小,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发展不平衡。

二是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多,民营企业少。

目前深沪市场共有上市公司1419家,其中国有上市公司的比重占了90%以上的份额,民营企业较少,体制多元化、股权多元化的格局没有形成。

三是上市公司中绩差公司多,优质公司少。

(2)工具结构不合理。

对于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来说,其交易工具的层次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基础工具,主要包括普通股票和各种债券等:衍生工具,主要包括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货币和利率、汇率的掉期和互换等:组合工具,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投资基金。

整体上看,我国金融市场仍属于一个新兴市场,其工具结构比较单一,不能满足经济主体日益增长的多层次消费需求、储蓄需求和投资需求。

虽然近几年金融基础工具有了一定的友展,但是金融衍生工具和组合工具的发展才刚刚起步。

(3)价格结构不合理。

我国金融市场价格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金融产品(工具)的定价不合理、同类金融产品(工具)的比价不合理以及不同类金融产品(工具)的联动结构不合理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