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究乙醇结构》

《探究乙醇结构》

《探究乙醇结构》
一、教学方案
执教者:城桥中学施爱萍执教年级:高二
教学目标:
1、理解烃的衍生物概念,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

2、通过对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
本质、变化,获得知识迁移扩展、因果判断分析等方面的技能,进一步提高综合探究的能力。

3、通过对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培养相信科学、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思考、勇于探
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乙醇分子结构的推导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二、乙醇分子结构推导
二、《探究乙醇结构》课堂教学主要过程实录
时间:2006年3月16日上午第三节地点:城桥中学执教班级:高二(2)班教师:展示PPT1(含酒的古诗)
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四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会用酒曲使淀粉发酵来酿酒。

崇明米酒是崇明土特产四宝之一,早在清朝康熙年间,民间就盛赞崇明米酒“名扬江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

酒中含有酒精,它的化学名称为乙醇。

今天,我们就要探究它的结构。

板书:探究乙醇结构
教师: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如果没有氧原子的话就是乙烷,现在乙烷分子中再添加一个氧原子,可以形成哪些结构呢?请同学们动手将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组合成分子模型。

学生:动手搭建。

(大部分学生搭成CH3CH2OH结构,少数同学搭成CH3OCH3结构)教师评价:肯定这两种结构都是符合价键理论的可能结构。

师生互动:教师要求学生继续寻找第三种结构。

→学生找不到→教师出示乙烷结构,分析键的类型,寻找氧原子插入方式。

→得出结论:C2H6O只有两种同分异构体。

板书两种可能结构
教师:既然是同分异构体,请分析比较两种结构的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观察各个原子的连接方式,分析比较两种结构的不同点。

板书:比较结果
教师:今天,我们将学用科学家的方法,选用钠与乙醇的反应来探究乙醇的结构。

教师:拿出钠与乙醇的反应装置。

在放入乙醇之前,设置问题。

问题(1)、乙醇能不能有水?
学生:回忆钠与水的反应现象;一学生描述反应现象;学生补充完善。

教师:倾听;赞扬;填表(PPT2)。

问题(2)、如何证明乙醇无水?
学生:用无水硫酸铜
教师:分别用乙醇溶液和无水乙醇作对照实验。

教师:演示钠与无水乙醇的反应,提出观察要求。

学生:观察;描述。

教师:引导学生猜测并探究气体成分。

师生互动:一起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实验验证;得出“钠与无水乙醇缓慢反应生成氢气”的结论。

学生:描述钠的现象。

教师:倾听;赞扬;填表(PPT2)。

问题(3)、钠与无水乙醇反应生成氢气的结论能否推导出乙醇分子的结构?
学生:热烈讨论,有的说能,绝大多数同学说不能。

学生:说明不能的理由。

问题(4)、要推导出乙醇分子的结构还需哪些必要条件?
教师:(科学方法引导)由于乙醇分子的可能结构只有两个。

要证明乙醇属于何种结构,科学上通常有两种思想,即想办法证明是某个结构或排除某个结构。

学生:讨论;一学生回答:假设是CH3OCH3推导出乙醇分子的结构,则氢原子全以碳氢键的形式存在,而金属钠又保存在煤油中,可见钠并不能破坏碳氢键,因此它不可能是CH3OCH3结构,那么就一定是CH3CH2OH结构。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科学推断。

同时提出疑问:万一CH3OCH3,中O原子对碳氢键产生影响,使碳氢强键能被钠破坏呢?
学生:继续讨论,但找不到解决办法。

教师:(引导)想办法寻找更可靠的实验依据,证明氢气中的氢原子到底源自何处?
学生:测量氢气体积。

教师:通过定量实验测定。

师生互动:讨论测定原理——利用钠与乙醇反应。

讨论预期结果——乙醇与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

讨论实验关键——①钠过量
②一定量乙醇无水(称量)
③气体体积测定要准确
设计测定装置——钠与乙醇反应装置+ 气体体积测定装置教师:先用PPT3引导学生选出合适仪器组成测定装置,然后用PPT4 进行动画演示气体体积测定过程。

师生互动:进行误差分析讨论
教师:出示实验记录
学生:计算,得出“乙醇与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由此推出结论:(1)乙醇分子结构为CH3CH2OH。

(2)钠只能取代羟基上的氢原子。

教师:引导学生将乙醇分子与乙烷分子比较,形成衍生物概念。

分析醇分子结构特点:R—OH,指出其中碳氧键、氢氧键比较容易断裂。

推测CH3OH名称、类别,引出官能团概念。

学生:拓展性练习。

结束。

三、课后反思
今天,教师进修学校及兄弟学校化学教师共二十余人听了这堂课。

听课老师对这堂课给予了较好的评价: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充分体现出了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给学生留足了观察、思考、探究、表述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以探究乙醇结构这个小问题,做足“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获得知识迁移扩展、因果判断分析等方面的技能,进一步提高综合探究的能力”的大文章;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调动及相信科学、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思考、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培养。

对于这堂课,本人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挖掘小问题,做出大文章。

按照传统的教学设计,《乙醇》的教学过程一般是教师先介绍乙醇的结构,再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重点组织乙醇化学性质的教学,显然,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知识掌握上。

而若组织学生对乙醇分子结构进行探究,则可以三举并得:一能让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习得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获得知识迁移扩展、因果判断分析等方面的技能。

二能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思考、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和理解有机化学中“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化学思想,为今后学习打好扎实基础。

通过本次尝试,我感悟到,教师不能仅仅教教材,而是要创造性地用教材去组织教学,有时候仅一个小小的改变(研究角度、教学方法等),就能获得很大的收获。

2、课型设计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匹配
本课题,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我把课型设计为“引导——探究”式。

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我用“钠与乙醇的反应来探究乙醇的结构”作为本课题的“探究头”,把学生动手将
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搭建成可能的分子模型作为探究的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设想探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预设好各种能帮助学生翻越障碍的“脚手架”。

如学生在解决问题4时无从着手,这时我就为学生搭建这样一个“脚手架”:由于乙醇分子的可能结构只有两个,要证明乙醇属于何种结构,科学上通常有两种思想,即想办法证明是某个结构或排除某个结构。

这样从科学方法上加以引导,学生就有了思考的方法和方向,果然一同学很快用排除法解决了问题(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可见钠并不能破坏碳氢键,因此它不可能是CH3OCH3结构,那么就一定是CH3CH2OH结构)。

再如在证明氢气中的氢原子到底源自何处时,学生又束手无策了,这时我就引导学生想办法寻找更可靠的实验依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定量实验——测量氢气体积,于是这一新的问题资源又成为了学生开展进一步探究的载体。

通过适时引导和及时提供探究的“脚手架”,学生最终成功探究出了乙醇的分子结构,体会了探究的艰苦与快乐,感悟尊重实验事实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限制,一些课堂探究过程中即时产生的新问题资源没能很好利用,这是本堂课的一个遗憾。

从深层次寻找原因,恐怕还是追求公开课所谓的“完整性”而束缚了自己。

三、教学感悟
“引导——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是组织者,就要设计好“探究头”、提炼好探究核心、控制好探究方向、把握好探究深度。

是引导者,就要创设探究情景、精心设计问题、预设置“探究脚手架”,保证探究引导到位。

是合作者,就要作风民主、态度亲切,要乐于倾听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勇于亮出自己的观点,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氛围,以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渴望成功的欲望。

当学生的自主探究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实际架设探究桥梁,向学生提供探究的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逐步深入的探究,且教师的引导要使学生的思维难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既有充分思维的认知依据,又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体验成功,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对概念、原理、物质性质的探究欲望及探究成功的喜悦与自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