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行政体制绪论一、行政体制的涵义(一)什么是行政?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二人以上的人际互动,就形成一个公共活动的关系,就需要按某种共识或公共的权威去处理公共事务以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
行政就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秩序、处理公共事务所进行的专门性的管理活动。
广义:行政是公共事务的管理与实现。
包括四个方面: 政府行政——以政权权威为基础的国家事务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公众行政——在政府支持或允许下确立起来的、以公众(或团体)权威为基础的社会服务性事务的管理。
企业行政——以市场权威为基础的,对生产性事务的管理。
私人行政——是指以个人权威为基础、以利益的个人支配为前提的各类事务的管 狭义:国家行政机关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二)什么是体制?、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
、文体格局、艺术作品的体裁风格。
体制与制度的关系体制是一个和制度相关的范畴,有学者将制度可分为三个层次:根本制度、体制制度和具体制度。
根本制度属宏观层次,是指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如封建宗法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体制制度属中观层次,可以是某些社会分系统方面的制度,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也可以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整体意义上的组织制度,如领导体制、学校体制等;具体制度属微观层次,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如财务制度、工作制度等。
体制的两个基本特征:1、“人为性”是指人是体制确立、运行、改变的主体;体制是由人按社会发展的规律与时代的需要形成或设计的,是人的创造性在社会实践领域中的体现。
2、“为人性”体制运作的根本是为了人,人的价值的实现是体制设计的逻辑起点与终极的价值归宿。
(三)什么是行政体制?行政体制主要指国家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权力划分、运行程序及制度等方面的总称。
核心:行政权力及职能划分:行政机构运行:依据法定程序和规章制度。
二、行政体制理论的历史发展(一)西方行政体制理论的历史发展、古代、近现代三个理论基础:1、宏观——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的思想; “自然权利”——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人一经出生,就自然而然具有某些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
“社会契约”——民众让渡权利,政府形成政府来自人们的社会契约,即民众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所以才通过共同约定而成立政府,政府的权力来自民众,国家权力从本质上讲来自民众的委托。
“三权分立”——政府内部权力的分配与制衡 2、中观——政治、行政两分法; a.威尔逊对公共行政学的贡献政治是政治家从事的范围,行政管理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
不仅区分了政治学和行政学,而且为政务官和事务官奠定了基础。
b.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
进而对行政体制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微观理论基础马克斯·韦伯——科层制(官僚制)泰罗、法约尔——科学管理理论怀特——系统化公共行政理论 宏观理论基础决定行政体制的价值趋向; 中观理论基础区分行政与政治系统的其他部分; 微观理论基础揭示行政体制本身的具体内容。
四次范式演进:、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主题:如何形成良好的行政体制,促进公共行政活动的效率。
、新公共行政理论主题:着重关注社会公平,致力于对行政道德问题的研究。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题:以3E为目标改革公共行政体制,倡导建立高绩效政府。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主题:强调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促进公民参与,创新公共行政体制,发挥公共行政的公共服务职能。
(二)中国行政体制理论的历史发展1、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大一统”的政治观念民本思想德治思想、古代行政体制(1)秦汉——三公九卿与郡县制(2)隋唐——三省六部与州县制(3)宋元——三省向一省过渡,两级向多级地方层级演变(4)明清——内阁制,三级地方层级、近现代有关行政体制的思想(1)孙中山行政思想权能分治”---将国家权力分为政权和治权。
政权即选举、罢免、创制、复决的权力;治权即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种。
五权分立”---以“三权分立”为基础,加“科举制”和“御使监察制”而形成。
(2)马恩列行政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包括政府体制在内的政治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人民主权、人民公仆和廉价政府;普选、重视法律的原则;人民政府践行民主制度;无产阶级国家实行议行合一。
列宁的观点:强调提高人民管理国家的技术水平真正实现人民管理;对政府进行监督,防止官僚主义、腐败变质;强调对国家机关进行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重视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强调法律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
(3)毛泽东行政思想政府应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来产生;政府工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在政府工作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强调政府工作中的反腐倡廉;正确处理党政关系。
4、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行政体制改革观邓小平:积极稳妥地进行包括行政体制在内的政治体制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正确处理党政关系;精简机构下放权力;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江泽民:政府改革的目标是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政府机构改革;依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胡锦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三、行政体制的发展行政体制从小系统发展成大系统行政体制从简单系统发展成复杂系统行政体制从封闭系统发展成开放系统中央行政体制中央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最高国家行政权力和政府职能的划分、政府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类型有:(1)内阁制----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府体制。
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
(2)总统制——与议会内阁制相对称,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同时担任政府首脑的政府(3)半总统制----介于总统制和内阁制之间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
(4)委员会制-----委员会制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权不是集中掌握在总统或总理的手中,而是由议会产生的委员会集体行使的政府体制。
(5)部长会议体制----部长会议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对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按照宪法领导和管理国家一切政务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
(前苏联1946年建立)(6)国务院体制-----国务院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的政府体制。
(我国于1954年形成)国外中央行政体制(一)机构设置概况、国家元首是国家的最高代表和象征,也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以国王或君主担任的居少数,由总统担任的居多数。
2、内阁在多数国家为该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导、指挥和管理一切最重大的行政事务。
、部、部级委员会和独立机构是政府的职能机关,专管某方面事务。
因其政治制度和管理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功能的发挥也各不相同。
、行政首脑办事机构(二)国外政府机构设置的变化依据1、社会职能的变化决定机构设置的变化在行政和政治几乎不分的历史时期,大多数国家的政府政治性极强,它的全部职能几乎完全是实施政治统治。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政府的经济、科教文和其他社会职能、管理性职能和服务性职能大大加强,政府的机构设置也随之发生变化。
、形势需要的变化决定机构设置的变化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需要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去应付,政府就要相应的增减或调整机构的设置。
国务院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总理领导国务院全面工作,召集和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
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
(二)中央行政体制改革分析、机构改革总体设想(1)转变职能(2)调整结构(3)精简人员(4)依法定编、机构改革具体实践(1)1982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一是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
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
(2)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
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
第二章中央行政体制(3)1993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
(4)1998年——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不再保留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第二章中央行政体制(5)2003年——目标: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
(6)2008年——大部制改革国务院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
行政决策体制行政决策体制就是具有法定行政决策功能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围绕着决策权力分配所形成的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和。
谁制定决策、谁参与决策、决策反映与代表谁的利益等构成了行政决策体制的主要内行政决策体制问题的实质是决策主体的决策权力划分和运行机制问题。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特点:行政决策体制已成为各级政府发挥行政职能不可缺少的组织系统。
行政决策体制中各组织系统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明确化。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运行不断向科学化、技术化发展。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呈现决策事务量增大,人员增多的趋势。
影响行政决策体制的要素:政治要素 b.经济要素c.文化要素d.科技要素现代行政决策系统的构成行政决策的中枢系统行政决策的参谋咨询系统行政决策的情报信息系统一、国外行政决策的制定(一)美国信息机构:中央情报局咨询机构:经济顾问委员会、国家安全委员会等主要决策机构:总统本人及其内阁行政决策制定的影响者:国会、利益集团(二)英国信息机构:中央统计局咨询机构: 中央政策研究室决策机构:首相与内阁不可忽视的角色:政党、议会(三)日本机构:内阁调查室咨询机构:审议会等决策机构:首相及其内阁影响行政决策的活跃角色:官僚和利益集团(四)法国信息机构:总统府总秘书处等咨询机构:经济和社会委员会、行政法院等决策机构:总统及其总统府、总理及其政府行政决策的社会伙伴:压力集团(五)俄罗斯、“利维坦式”的决策中枢、崛起中的利益集团、行政决策制定无法规避的四大势力——寡头势力、前苏联退休官员、地方与民族势力及政党势力二、中国行政决策的制定从宪政结构角度决策机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执行机构:各级人民政府b.从党政结构角度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行政决策与执行结构实际结构党政结构与宪政结构的混合结构,其中党政结构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