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河南省编导制作统考面试即兴评述
题目:灾区最动人的标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有198户人家的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距青川县城不到10公里,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导致全村181户村民的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
村民石光武15岁时被脱粒机卷去右臂,但凭着自己的努力,他家的两间土坯房换成了2层楼房。
地震让石光武的新房损毁严重,44岁的他不仅没有消沉,还不停安慰妻子和邻居,鼓励大家动手积极自救,他有一句口头禅:“怕啥子?大不了从头再来!只要有手有脚有条命!”他还有一句口头禅就是:“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这些话鼓励了全村人。
村委会主任把他的话选作标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目前这个标语已经捐赠给了地震博物馆
2009年河南省编导制作统考笔试影片分析
2009年河南编导统考优秀作品分析选登:《画“春”的人》
一、本片为《画“春”的人》,“春”指的是什么?它有什么寓意?
答:本片中的“春”指翟召秀在新农村建设中,把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和环保政策运用绘画的形式画在墙体上,是一种新事物,有一种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它寓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在建设和谐社会以及新农村建设中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本片大量运用同期声,请举例列举其构成及作用。
答:例一:片头的狗吠声,真实的引出主人公的生活环境,令观众感受到主人公和大家一样生活在平凡的地方。
例二:片中翟召秀的走路声,使观众深感她的艰辛,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性。
例三、片中翟召秀与孩子们的对话,也显得很生活、很真实。
总之,片中大量运用同期声,增强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可信性,以及浓浓的生活气息。
三、根据片中的部分情节,说明翟召秀是个怎样的人?
答:第一、她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例如:她起早贪黑不辞辛劳为村里画画,外村请她,她只要有时间就会去。
虽然脸晒得黑黑的,但她却很开心。
第二、她是一个宽怀大度、善解人意的人。
例如:她构思了把环保宣传与墙画相结合的内容,于是在村民李柳珍家里墙上画了一口枯井,结果人家不满意让人用石灰抹了。
翟召秀不但没生气,反而体谅民意,又给李柳珍画了一幅漂亮的玉兰花。
第三、她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
例如:她为了不让孩子毁掉墙上的画,她不是去警告孩子,而是把他们组织起来,通过实践,让他们知道乱涂乱画容易,想擦掉却很难,使孩子们懂得其中道理,好好保护墙画。
四、本片编辑中用了黑场,有何作用?假如让你当后期编辑,你会怎样使用黑场?
答:黑场在片中起了时间性、空间性的转化,对观众是一种提示。
假如我当编辑,要表现翟召秀的辛苦,我会拍她画墙画的动作,再拍一抹晚霞再用黑场,之后,再拍她早上作画的状态。
黑场在这里表示时间的转换。
2009年河南省编导制作统考笔试影片分析2
2009年河南编导统考作品分析
纪录片《农民张来芳和他的“农情笔记”》
(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2007年7月制)
一、片中的音乐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答:片中的背景音乐用民乐贯穿全片,斗志昂扬的音乐也象征着张来芳不服输
不断努力的精神,片中每当出现张来芳的笔记时,音乐就会响起来,每当张来芳
又一个新的致富方法时,音乐也会想起来,渲染了环境气氛。
全片的音乐都是高
昂的。
当画面中出现张来芳背着背篓上山时,音乐也想起了“挑起那个扁担哟”
的歌词,声调也不断上扬,象征着张来芳不怕苦,努力向上爬的精神。
片中诸如
此类镜头还有很多。
激昂的民乐衬托了张来芳的精神,也深化了主题精神。
二、本片从结构上讲有三个线索,分别是什么?
答:第一个线索:本片以张来芳的笔记贯穿全片,多次提到张来芳的笔记。
十几本
笔记记录了他几十年的经验与努力,因为他的努力,他才不怕辛苦的打井,把荒地
变为水浇地,种上菜;
第二个线索:张来芳不满足现状,事事想着要走在别人前头,当其他乡亲也种上菜后,他便另辟一条致富道路,种药。
并不辞辛苦的在山顶垦荒种了五六种药。
第三个线索:张来芳渐渐老了,不能再干下很大力气的活,就又想到了一个致富门路,在石头缝里种树,不在乎别人的嘲笑。
本片结构清晰,条例清楚。
三、片中三次提到了张来芳的“苦”,说出这三苦指什么?并说出分别表达了他的什么情感?
答:1.张来芳因为家里生计问题不得不放弃自己喜爱的教师职业,回家当农民。
这让他很苦闷,从中看出了张来芳爱自己的家庭是个负责任的人,敢于牺牲。
表达了他爱家庭的感情。
2、张来芳当了农民后,因为没地种犯愁,针对这个问题,他扛着撅头开荒打井,把荒地开垦成了水浇地,种上菜,还上山开垦种药,在即将年老的时候种树。
表达了他敢于创新,辛勤劳动,不怕苦,敢想敢做敢于追求的精神。
3.张来芳在即将年老的时候犯起了愁,不愿意把一身的技术带到坟墓里,于是在自家
大门上写了“随喊即到”,帮助其他农户种植,并传授给他们技术。
表达了他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的精神。
四、本片中张来芳是个善于思考的新型农民,请说明片中是用哪些例子说明他是个新农民的?
答:本片是由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2007年7月录制的,讲的是一个普通农民经过努力发家致富的故事,本片为纪录片,但它的故事性不亚于一部电影。
文中有许多例子说明了他是个新农民。
比如他记了十几本笔记,这是一般农民很难做到的,其次他爱看书,不但爱看还爱研究书,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来。
再次他很关注外界消息,掌握的消息总是比别人超前。
又比如他在一亩地里既种玉米又种花生和葱苗,一亩当三亩用,他在不断的想新的致富道路,这也是他为什么比别人先富的原因。
同时,在对他的采访中,我们听到了市场,投资等这些只有在城市才普遍出现在的词语,充分说明张来芳学习了很多。
张来芳的做法也正与国家现在正在倡导的“培养新型农民”接轨。
全片几乎没有采访者说话,都是让当事人自己说,这更突显出了其真实性。
通过这些例子,一点一滴的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深化了作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