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解题粗心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一、研究背景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从生活开始,为生命奠基。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让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发展与提高。
同时我也是一名青年教师,日后在教师的职业道路上继续慢慢前行,能够让自己在每个阶段都能到提升,所以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校本课题研究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与研究,能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增强个人的研究能力。
二、研究目标㈠研究影响学生做题粗心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
㈡教师学习研究中年级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㈢提高教师个人的校本研修的能力,为今后的中段数学教学积累资料和经验。
三、研究内容㈠梳理小学生解题粗心的原因㈡梳理小学生解题粗心的对策研究四、研究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计算能力又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从学生的心智特点、习惯特点、知识掌握的程度等出发,才能真正了解到学生计算粗心的根本原因,也才能有的放矢的寻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以学生的变化过程为主线,我将着重从心理上究其原因,探讨相应对策,以助于学生严谨学习习惯的形成,来谈一谈我的研究过程。
㈠第一阶段,针对过度时期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影响,开展实践研究开学伊始,学生刚刚从二年级升入三年级,这是一个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重要过度阶段,学生无论从年龄还是心理变化都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
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的思考方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问题观察:以三年级上第一单元《运算规律》为例,四则运算中包含了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律,在一二年级学生单独解决这些运算都很容易,但是当把这些运算综合起来,就会发现,班级中的部分学生对运算顺序掌握不好,导致运算不断出现问题。
刚开始,我以为是学生因为粗心、马虎出现计算错误,但是一周过去了,班级中的计算准确率让然较低。
于是,我开始从多方面开始寻找问题的原因。
问题分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分析其原因,我学习了《小学心理学》文献,从中发现:造成小学生数学学习粗心的根源,是人的感知、思维、注意、记忆出现了障碍,其主要致错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⒈感知粗略、不精细学生在学习时,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理解数学问题。
由于他们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糙、不精细,加上他们看题、演算又急于求成,因而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产生感知失真,使计算式中的数字、符号等造成差错;孤立地理解题意,被表象所迷惑,造成信息失真而出差错。
例如将109错写成169;把3÷3看成3+3,简算540÷36做成了540÷36=540÷9×4=15……⒉思维定势、不发散思维定势是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和作出行为反应。
它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
而学生往往受消极作用的影响,对运算法则产生不正确的理解,而产生运算错误。
解决途径:从学生的心理角度进行了分析后,我开始调整课堂教学方式,比如: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将知识点融入到生活问题中,因为学生也作为一个社会存在体,在生活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样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应用生活经验和一些知识基础来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对四则运算的规律有一个深入的理解,这样就避免了硬性的记忆模式,学生学习起来也较为容易,直观化、生活化的数学更便于刚刚多度到三年级的学生的接受能力。
对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有效分析,指导学生做题方法,同时培养他们认真仔细做题的方法。
通过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后,及时调整学生课堂教学,在后续的教学和学生练习环节中降低了计算的错误率,提升了学生的四则计算能力。
㈡第二阶段,针对运算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开展实践研究问题观察:通过有效地分析和课堂教学的及时调整,班级整体计算的正确率上升,但是学困生的计算能力较以往提升不大,计算的错误率仍然较高,学习热情也不够高。
每次计算检测之后,对班级中的学困生试卷及他们的课堂表现进行双向整合分析后,发现他们在运算方法方面有时能够做对,有时还是处于模棱两可,混淆状态。
问题分析:⒈注意失调、不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稳定与分配能力是影响学生计算的重要心理因素。
在计算过程中,需要经常注意或者把注意同时分配到不同的对象上。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注意的范围又不广,易受干扰,从而出现注意分散,造成顾此失彼。
⒉记忆还原、不深刻记忆的目的不仅是信息的贮存,更重要的是能准确输出。
学生在储存信息的过程中,由于受生理、时间、难度、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储存的信息消失或暂时中断,从而造成“遗忘性差错”。
解决途径:综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对班级的学困生采取及时跟踪指导,课堂有效地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对每次的检测做正确合理地评估,找到每次错误的原因,及时订正,使学困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并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定期的知识重现对他们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学困生对知识的遗忘概率也是很高的,所以定期重现和及时有效的策略指导,通过这样慢慢而长期的有效指导和跟踪,使得学困生在学习兴趣、心理、知识掌握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㈢第三阶段,针对综合应用能力对学生解题的影响,开展实践研究临近期末,面对所有的知识点、多学科的综合及期末检测的心理压力。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解题粗心现象严重。
问题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粗心现象严重。
如:审题不认真、计算错误、知识点掌握不够扎实、知识点系统混乱、心理压力较大等方面。
问题分析:面对知识点较多、学科较多等原因,学生在期末复习阶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对学科知识掌握不扎实所呈现出来的知识理解混淆所表现出来的躁动现象,这些都会间接影响学生期末检测水平。
解决途径:为了降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解题粗心所带来的连锁反应,设立“举措本”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题现象,同时有效地归类整理错误现象也能够较为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系统整理和归纳能力,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有一个拉动作用,同时也可缓解学生在期末呈现的一种消极的学习状态。
“纠错本”就是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较厚的笔记本,把平时作业及考试中出现典型性错误抄下来或“剪切”下来,“粘贴”并整理编辑在笔记本上。
我认为纠错本的建立时要进行分类,方便以后的查看与复习;记录时要全面,重点记录出错原因;要定期整理,留下有疑问的题目。
纠错本建立后,要定期翻看,并与老师同学互相交流,直至这些错题完全掌握。
纠错本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是教师改进教学,探索规律,研究学生的重要依据,更是提高考试质量的有效措施。
所谓“纠错本”就是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较厚的笔记本,把平时作业及考试中出现典型性错误抄下来或“剪切”下来,“粘贴”并整理编辑在笔记本上。
它有许多好处。
既是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料的宝库,又是教师改进教学,探索规律,研究学生的重要依据,更是提高考试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下是我对纠错本的建立、使用、意义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⒈建前分类,方便复习。
在记录前,在老师的指导下对错题进行分类,不同类别的题目记到不同的位置,这样能更方便查找和分析。
类别可按照按章节分,也可按题型分,还可按错误原因来分。
如按题型分:选择类、计算类、填空类、图型类、应用类等,如按错误原因分:概念模糊类、粗心大意类、技巧未掌握类等,并将各题注明属于哪册哪一单元。
这样分类的优点在于既能按错因查找,又能按各章节易错知识点查找,给今后的复习带来简便,另外也简化了“纠错本”。
建立纠错本时,不能只注意错题,还要注意一些选择正确的题目,尤其是那些误打误撞、侥幸答对的题目。
⒉错题记录,要全面分析。
⑴做错的题目。
把做错的原题在纠错本上原原本本地抄一遍或剪下来贴在纠错本上,并把原来错误的解法清晰地摘要在纠错本上。
⑵正确解题思路。
当老师讲解出正确答案时,同学们手随着老师的讲解,最后按老师讲的正确思路,一步一步规范地把原题做一遍,以便加深印象和逐步形成能力。
⑶出错原因。
现在只是把题目和正确的答案写下来,没有错题反思,这样不容易总结,也没有明确自己的问题到底在哪里,记录时要重点分析出错原因。
⑷一题多解。
哪种方法更好,有无其它方法,对比归纳,思维求异。
如果此题有多种解题思路,可以在旁边用另一色笔把几种解法的简要思路写上。
⑸一题多变。
能否变通一下,一题多变,思维发散。
这一环节考虑到难度有些大,可以对优等生提出这方面的要求。
首先查找资料或课本,找出与之相同或相关的题型,并作出解答。
如果没有困难,说明这一知识点,你可能已经掌握了,如果还是不能解决,则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还要再深入一点。
其次改编错题,一题多变,这是弥补知识漏洞的最佳的方法。
初始阶段,可要求同学们只需对题目条件做一点改动。
⒊抓紧抓实,持之以恒。
纠错本的建立,贵在坚持。
不拘时间,不问多少,不分课内、课外,凡是错题都应一题不漏地主动收录。
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更应如此。
除了记录规定作业上的错误,还应做个有心人,及时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哪怕只是一念之错,也力争记录下来,努力为今后的反思积累第一手资料。
课堂上来不及记录的,课后一定要及时记录,在校来不及记录的,回家要及时补记。
⒋分析整理,活页装订。
将“纠错本”按自己的风格,编号页码,进行装订,由于每页不固定,故每次查阅时还可及时更换或补充。
在活页装订时,对一学期的错题进行综合分析,删除已彻底理解的题目,留下有疑问的题目,留下比较有代表性、能够举一反三的好题。
通过这样的指导,班级学生在期末检测中,在不同的题型上都能够较为恰当地使用解题策略和方法,正确率较高。
在日后的数学教学中,能够进一步研究各种有效指导学生、提升学生能力和学业水平的方法与策略。
五、成果与成效㈠学生心智层面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造成小学生粗心的心理成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
教师除了要重视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外,还要从小学生的认识心理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来矫正学生粗心的毛病,防患于未然。
⒈整体、精确的感知培养要把小学生孤立、粗略的感知培养成整体、精确的感知,就必须强化首次感知。
学生首次感知新知识时,进入大脑的信息不受前摄抑制,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深的印记。
如果首次感知不精确,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
因此,数学教学时,无论是式题计算,还是应用题解答,都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促进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特别是学生容易混淆、忽略的地方,要突出指点,或采用反例、专项训练,或对比辨析,以保证学生形成正确鲜明的印象。
⒉缜密、灵活的思维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思维的发展能提高有效学习。
尤其是加强缜密、灵活思维的培养,对小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确定解题思路;要合乎逻辑地进行分析、推理,找到解题途径,以保证解题方法的合理灵活,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