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砂场防洪评价报告目录1 概述 (3)1.1项目背景 (3)1.2评价依据 (3)1.3 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 (5)1.4 高程系统 (5)2 基本情况 (6)2.1项目概况 (6)2.2 河道基本情况 (7)2.3 现有水利工程及其他设施情况 (10)2.4 流域防洪规划情况 (10)3 防洪评价计算 (11)3.1 水文分析计算 (11)3.2壅水分析计算 (12)4防洪综合评价 (15)4.1与现有水利规划的关系及影响分析 (15)4.2对河道行洪安全的影响分析 (15)4.3工程对河势的影响分析 (15)4.4对堤防安全的影响分析 (15)5防治与补救措施 (17)5.1法律法规依据 (17)5.2防治与补救措施 (17)6结论与建议 (19)6.1结论与建议 (19)附图部分1 概述1.1项目背景为了加强河道采砂的统一管理和监督检查,维护河势稳定,保障行洪及通航安全,XX市人民政府决定对X江X段及城区河段砂石开采、砂石经营进行规范化管理,严格规范河道采砂及沿岸砂场生产作业许可。
根据X人民政府《关于加强X江X河段及各支流城区河段采砂与砂场管理的通知》(X政发[2005]27号)文件要求,凡X江X段及城区河段沿岸砂场都要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办理砂石开采、砂石经营行政许可和防洪影响评价。
X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依据《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对XXXX砂场进行防洪影响评价,为河道管理单位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河道采砂及砂场生产作业许可提供科学依据。
1.2评价依据1.2.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4)水利部、国家计委水政[1992]7号《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5)水利部办公厅(办建管[2004]109号)《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影响报告编制导则》(试行);(6)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7) 《X人民政府关于加强X江长沙河段及各支流城区河段采砂与砂场管理的通知》(X政发[2005]27号)。
1.2.2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防洪标准》;(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位观测标准》;(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河流流量测验规范》;(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划》;(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
1.2.3有关规划和技术文件(1)《X省X湖区X市城市防洪工程初步设计报告》(X水利水电设计研究院,1999年12月);(2)《XXX河渠糙率》(XXX水文总站,1988年);(3)《XXX洪水调查资料》(XXX水文总站,1987年);(4)《XX报汛站暴雨洪水特征值重现期查算手册》(XX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1998年1月);(5)《XXX河流特征》(XX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编,1977年10月);(6)《水力学》,成都科学技术大学水力学教研室编,1979年3月;(7)《水利动能设计手册—防洪分册》;(8)X砂场平面图1.3 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本防洪评价报告通过收集水文、气象和砂场地形地貌资料,运用水文、水利及相关的经验公式对X湾砂场所在湘江断面的设计洪峰流量、设计洪峰水位、壅水、冲淤和河势变化进行分析计算和防洪评价。
评价主要依据水利部办公厅(办建管[2004]109号)《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和X水洞管[2001]18号《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影响报告编制大纲》进行。
防洪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砂场地理位置、规模、地形地貌、运行方式和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和测量存档,对砂场所处河段进行设计洪水分析、工程阻水壅高计算和河势分析;(2)分析和评价砂场的建设和运行对河道行洪、蓄滞洪、堤防安全、交通航运的影响;(3)防洪综合评价及补救措施分析。
1.4 高程系统本报告如无特别说明,高程系统均为国家1985黄海基面高程。
2 基本情况2.1项目概况2.1.1砂场建设情况X砂场位于X村,X江X河段右岸的X有限公司码头下游约120m,砂场所处X江大堤堤顶高约36m(黄海高程,下同)。
大堤外侧为河漫滩,地形较平坦。
砂场沿X江大堤布置,占地面积近10000m2。
砂石由X江大堤外侧(湘江右岸河漫滩)架空皮带机(长30-50m),并通过封闭天桥(高5.5m)横跨堤面后,分两组皮带线8台皮带运输机,4个区圆筒筛运输和筛选砂石堆放在场内。
场内设有沉淀池和排水管道排放生产用水。
计划砂石年生产能力为30万吨。
X砂场平面分布示意图详见附图1。
2.1.1所涉堤垸情况该工程河段范围内仅有两岸的防洪大堤,没有较大的水利工程。
工程位置处右岸防洪大堤高程在35.0~35.9m之间,堤顶宽约4~5m。
堤内地面标高一般在30.0-48.0之间,为水塘、农田、果园和山地。
工程位置上游200m为一小山,沿河宽度约100m,标高在36-57m之间。
工程位置下游约100m也为一小山,标高在35.5-71.4m之间。
2.2 河道基本情况2.2.1河流特性X江发源于广西临桂县海洋坪的龙门界,经兴安、全州至下江圩斗牛岭,进入湖南省东安县,再经冷水滩、祁阳、衡阳、衡山、株洲、湘潭、长沙至湘阴的濠河口分两支注入洞庭湖,全长856Km,湖南省境内670Km,占全长的78.2%,流域面积为94660Km2,湖南省境内85383Km2,占总面积的90.2%,河流平均坡降为0.134‰,是洞庭湖水系中最大的河流,也是长江七大支流之一。
湘江流域内南部的南岭山地和东部的罗霄山脉,海拔一般在1000m 以上,其它丘陵地多在500m以下。
湘江流域地层复杂,从震旦纪到第四纪岩层多有出露。
流域内水系发育,5Km以上的河流有2157条,两岸支流为不对称形,右岸支流比左岸发育,流域面积大于5000Km2的支流有五条,其中消水、耒水、米水三条支流都在10000Km2以上。
左岸支流由于多发源于衡邵丘陵区,流域面积均不大,仅涟水流域面积在5000Km2以上,其余多短小,水量也不及右岸支流丰富。
湘江干流在永州市萍岛的消水汇合口以上为上游,萍岛至衡阳为中游,衡阳至濠河口为下游。
2.2.2气候特性湘江流域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春夏之间,降水量集中,秋季多旱,暑热期长,具有大陆性气候特点:气温:湘江两岸各城市年平均气温在17-19摄氏度之间,一年中1月份气温最低,三月后增长最快,7月份气温最高,9月后又明显下降,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各地温差不大。
降水量:湘江流域内植被良好,河网发育,降水充沛。
湘江水资源的主要来源是降水。
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472.9mm,水汽主要来源于太平洋西部的南海和东海,以及印度洋的孟家拉湾。
因受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和地理、地形因素的影响,流域内降水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春夏之间,降水量集中,秋季多旱,暑热期长。
4-6月多暴雨洪水,降雨量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40%以上,7-9月炎热干旱,所以洪涝、干旱灾害频繁。
降水量在地域上的分布,总的趋势是山区大于丘陵,丘陵大于平原。
湘江流域各站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在800mm-1000mm之间,地区和年际变化不大。
水资源量:湘江流域水资源丰富,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为766mm,折合水量665亿m3。
年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与年降水量相应,汛期4-9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0%左右。
年最大流量多出现在五、六月份;最枯流量一般出现在十月至次年一月间。
2.2.3 流域内水文勘测在湘江流域,国家建设了一套功能完整的水文测报站网,监测干支流水情变化、水资源的动态变化,积累了大量的观测系列长,项目齐全的水文资料。
在湘江干流上自上游至下游,设有全州、老埠头、归阳、衡阳、衡山、株洲、湘潭等水文站,在长沙、湘阴设立了水位站,在各主要支流上均设有控制性水文站或水位站。
本次防洪评估采用了湘潭、长沙、湘阴等水文(水位)站实测资料。
2.2.4砂石场河段附近已建涉河工程概况砂石场河段的主要涉河建筑物有:拟建砂场上游上游约900m建有丁白渡口。
上游约120m建有X公司丁字燃油码头。
2.2.5 防洪、通航标准2.2.5.1防洪标准根据1994年6月2日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发布,1995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标准》(GB50201-94),城市根据其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或非农业人口的数量分为四级,各等级的防洪标准如表2.2.5.1-1。
望城县丁字湾砂场位于望城县丁字镇,湘江右岸丁字镇防洪标准为30年一遇,左岸为望城县同福垸,其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依据《长沙市城市防洪工程初步设计报告》(HND/A701c-1-005)的规定,确定本次防洪评价望城县丁字湾砂场所处河段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评价分析。
XX砂场防洪评价报告2.2.5.2通航标准该砂场输砂带断面处湘江河段是长沙市的重要通航枢纽,河流全程处于通航状态。
2.3现有水利工程及其他设施情况该工程河段范围内仅有两岸的防洪大堤,没有较大的水利工程。
2.4 流域防洪规划情况根据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1999年12月编制的《长沙市城市防洪工程初步设计报告》(HND/A701c-1-005),望城县丁字湾砂场所处湘江河段暂未编制防洪规划。
3 防洪评价计算3.1 水文分析计算3.1.1输砂带断面设计洪峰流量、水位计算在长沙市城市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对湘江干流设计洪水做了大量分析研究工作,并在《长沙市城市防洪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中提出了湘江干流设计洪峰流量成果,其成果见表3.1.1.1。
表3.1.1.1 湘江干流设计洪水成果表3望城县丁字湾砂场断面位于湘江右岸,砂场所处湘江河道断面与长沙水文站间有浏阳河和捞刀河两条大支流加入,区间面积9100m2,占9.9%,取《长沙市城市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成果,按面积比的2/3次方移用到砂场断面,其成果见表3.1.1.2。
3.1.2近岸流速计算天然河道的流速横向分布与断面的几何形状相似,同时岸边流速与河道断面的平均流速有如下关系:V岸=αV平式中: V岸——近岸部分的平均流速,m/s;V平——断面平均流速,m/s;α——岸边流速系数。
根据上述原理,依据湘潭和长沙(三)水文站实测资料进行分析,求得岸边流速系数(α)。
利用本次实测的砂场所处河段的大断面成果及求得的断面平均流速,结合实地调查情况,推求输砂带断面处近岸平均流速,见表3.1.2.1。
3.2壅水分析计算水位壅高计算的目的是推算阻水工程阻水引起的水位壅高变化和壅水长度。
目前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水面曲线法(即通过工程前后水面曲线的比较,计算壅水高度和壅水长度)和经验公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