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超导材料
33
5.3低温超导体
(3)化合物超导体
一般为金属间化合物(过渡族金属元素之间形成 )
金属间化合物超导体的临界温度与临界磁场
一般比合金超导体的高 (Nb3Sn 化合物临界温
度可达18K)—用作强磁场超导材料
但此类超导体的脆性大,不易直接加工成带
材或线材。
34
5.3低温超导体
(3)化合物超导体 Nb3Sn超导化合物:高的临界温度(~18K),高 临界磁场(4.2K下,~22.1T),高临界电流 ( 10T 下,~ 4.5×105A/cm3 ),用来制作 8 ~ 15T的超导磁体。 超导性能与化学成分、制备方法、热加工工艺等 密切相关。
5.1超导材料的基本性质与理论基础
三个基本的临界参量
临界温度Tc——外磁场为零时超导材料由正常态转变为超 导态(或相反)的温度,以Tc表示。 Tc值因材料不同而异。 已测得超导材料的最低Tc是钨,为0.012K。目前,临界温 度最高值已提高到150K左右。 临界磁场Hc——使超导材料的超导态破坏而转变到正常态 所需的磁场强度,以Hc表示。 Hc与温度T 的关系为 Hc=H0[1-(T/Tc)2],式中H0为0K时的临界磁场。 临界电流Ic和临界电流密度Jc——通过超导材料的电流达 到一定数值时也会使超导态破态而转变为正常态,以Ic表 示。Ic一般随温度和外磁场的增加而减少。单位截面积所 承载的Ic称为临界电流密度,以Jc表示。
研究小组发现金属间化合物MgB2具有超导电性, 超导转变温度高达39K。
二硼化镁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和加工,有着广阔
的应用前景。
迄今为止, MgB2的超导转变温度是简单金属化
合物中最高的。
37
5.3低温超导体
MgB2超导材料块材的制备(固相法)
日本秋光纯: 99.9%Mg+99%B MgB2 (压制成小球+高压氮气加热) 中国科学院: Mg(分析纯)+B(单质) MgB2(高纯) (用铂金包裹,T=1173K,P=3.0GPa,烧结t=10~30min) 兰州大学 Mg(过量10%分析纯)+B(非晶) MgB2(高纯) (用钽箔包裹,T=1073K,烧结t=4h)
才能发生超导现象。
18
物体是否为超导体的实验判据
电阻(率)-温度曲线,磁化率-温度曲线,比热容-温度曲线
实 例
水银的零电阻效应 MgB2的x-T曲线
锡在正常态(N)和超导态(S)的比热容
5.2 第Ⅰ类超导体和第Ⅱ类超导体
超导材料的分类——按其在磁场中的磁化行为可分成两类
第一类超导体:在磁场H到达Hc临界磁场之前,具有完全的
响而遭到破坏,就失去了超导性。 以上就是著名的BCS理论,它表现了目 前许多科学家对超导现象的理解,但这并不
是最终答案,不能解释30K以上超导现象。
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又需要人们进一步探索超
导的奥秘。
28
5.3低温超导体
(1) 元素超导体
在低温常压下,具有超导特性的元素共有 32种,由于 Tc 太低,无太大实用价值。Nb最高,仅为9.26K
1986年——瑞士苏黎世IBM实验室以及朱经武发现Tc=52K的 BaLaCuO。
1987年——赵忠贤、陈立泉研制成功Tc=93K的 YBaCuO。 1988~2000年——高温超导迅猛发展,Tc不断升高,已达132K。
3
4
5.1 超导材料的基本性质与理论基础
完全导电性 完全抗磁性
29
5.3低温超导体
(2)合金超导体(第二类超导体) 特点:具有较高的 Tc和高的 Hc及Ic;机械强度高、 应力应变较小、塑性好、成本低易于大量生产的 超导体,在超导磁体、超导大电流输送等得到实 际应用。 超导合金主要有钛 Ti- 钒 V、铌 Nb- 锆 Zr、钼 MoZr、Nb-Ti等合金系。
有完全抗磁性。称为混合态。 直到H>Hc2 ,磁场完全透入超导体内,使其恢复到具有正 常电阻的常导态。 高温超导陶瓷亦属于第二类超导体。一般来说,第二类超 导体的临界温度Tc、Hc、Jc 要比第一类超导体的高得多。
22
23
第二类超导体和第一类超导体的区别主要在于: 第二类超导体由正常态转变为超导态时有一个中间 态(混合态); 第二类超导体的混合态中有磁通线存在,而第一类
特性二:完全抗磁性(迈斯纳效应),不论开始时有无外 磁场,只有T<Tc,超导体变为超导态后,体内的磁感应 强度恒为零,即超导体能把磁力线全部排斥到体外,这种 现象称为迈斯纳效应。
7
超导体排斥力使永久磁环悬浮
8
超导态为什么会出现完全抗磁性呢?
外磁场在试样表面产生感应电流(b)。此电流所经路径 电阻为零,故它所产生的附加磁场总是与外磁场大小相 等,方向相反,因而使超导体内的合成磁场为零。由于 此感应电流能将外磁场从超导体内挤出(c),故称磁抗 感应电流,又因其能起着屏蔽磁场的作用,又称为屏蔽 电流。
12
1.4.5. 超导体的临界条件
超导临界温度Tc
超导体从常导态转变为超导态的温度;即电阻突 然变为零时的温度。 由于组织结构不同,超导临界温度不是一个特定 的数值,而是跨越一个温度区域;因此实际超导 材料的临界温度用四个参数表征。
越均匀纯净的样品
超导转变时的电阻
陡降越尖锐。
汞在液氦温度附近电阻的变化行为 14
38
5.3低温超导体
二硼化镁(MgB2)超导体的发现
不足之处:磁场会严重影响MgB2的超导性能,大 大降低它所能承载的最大电流。
美国科学家在MgB2中掺入了一点氧,结果发现
其抗磁能力大大增加,Ic也有所提高。
英国科学家则使用质子束轰击MgB2 ,以打乱其
晶体中原本有规则的原子结构,使磁场对MgB2超 导性能的影响力下降。
导电性和可逆的迈斯纳效应。 H<Hc时.完全抗磁性;H>Hc时,超导态转为常导态 B=0(H+M)
混合态
21
5.2 超导材料的基本性质与理论基础
第二类超导体:这类超导体的主要特征是有两个临界磁场,
即下临界磁场Hc1和上临界磁场Hc2,
H<Hc1:零电阻,完全抗磁性,与第一类超导体一样
Hc1<H<Hc2: 磁场透入深度增大。仍然具有零电阻,但不具
隧道效应
5
5.1 超导材料的基本性质与理论基础
特性一:完全导电性(零电阻),超导体进入超导态时, 其电阻率实际上等于零。例如:室温下将超导体放入磁场 中,冷却到低温进入超导状态,去掉外加磁场后,线圈产 生感生电流,由于没有电阻,此电流将永不衰减。即超导 体的“持久电流”。
6
5.1超导材料的基本性质与理论基础
5.1 超导材料的基本性质与理论基础
特性四:同位素效应,同位素的质量越大,转变温度越低。 例如,原子量为199.55的汞同位素,它的Tc是4.18K,而原 子量为203.4的汞同位素,Tc为4.146K。 材料由正常态转变到超导态,其晶体结构不变,而同位素 的差别主要在于原子核的质量。因此,超导材料中的同位 素效应表明了传导电子与晶格振动的相互作用是很重要的 问题,通常我们也可以用同位素效应来鉴别材料的超导电 性。
35
5.3低温超导体
(3)化合物超导体 Nb3(Al,Ge)化合物: (Nb3Ge临界温度23.2K) 特点:高临界磁场( 4.2K 下,~ 42T ),是现有 超导材料中最高的;较低的临界电流(103~ 104A/cm3。
36
5.3低温超导体
二硼化镁(MgB2)超导体的发现
2001年1月10日,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教授秋光纯的
超导体没有;
第二类超导体比第一类超导体有更高的临界磁场、
更大的临界电流密度和更高的临界温度。
24
超导体的微观机制 1.4.1 BCS理论
1957年 J.巴丁(美) L.N.库珀(美) J.R.斯莱弗 (美) 提出所谓BCS理论的超导性理论。 (197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5
BCS理论 常规导体电阻的成因:
39
5.4 高温超导体
1986 年后发现了更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如 YBaCuO (Tc=90K)、TiBaCaCuO(Tc=120K) 等 。 最 大 缺 点 为 脆性大,加工困难。 高温超导材料:Tc>77K(液N温度)
第五章 超导材料
迈斯纳效应的磁悬浮试验
1
第五章 超导材料
有些物质在一定的转变温度 Tc 以下直流电阻 转变为零的状态,同时有完全抗磁性,这就 是所谓的超导(电)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温度、磁场、电流等)具有 超导电性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
2
5.1 超导研究历史
1911年——昂内斯Onnes发现Hg,现已有5000种。 1911—1932年——元素超导体,Pb、Sn、In、Ta、Nb、Ti等。 1933年——迈斯纳( Meissner )和奥森菲尔德发现迈斯纳效应。 1933—1953年——合金、过渡金属碳化物和氮化物。 1953—1973年——Tc>17K的V3Si、Nb3Sn等。1969年,超导纤维研制成 功。1957年,BCS理论被提出。 1973年—— Nb3(Al0.75Ge0.25),Nb3Ga、 NbGe等,最高 Tc=23.2 K。 金属氧化物超导体被发现,BaPbxBi1-xO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际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参数
1.4.5. 超导体的临界条件
起始转变温度Tc(onset) 转变温度宽度ΔTc 零电阻温度Tc(R=0)
中间临界温度Tc(mid)
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
超导临界磁场强度Hc
1.4.5. 超导体的临界条件
临界磁场强度为温度的函数,表达式为:
T H c H c0 1 T2 c (T T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