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解析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解析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解析版)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做分组实验时,老师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下面是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时的实验报告单(摘要)。

请你将报告中的问题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_______(实验器材)小车、_______、_____、斜面、金属挡板、长方体木块(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数据)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

测量的物理量AB段BC段AC段路程s/cm4556101时间t/s3 2.8 5.8平均速度v/(cm·s-1)________________17.4(实验分析)(1)小车全程做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坡度。

【来源】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检测物理试题【答案】v=st刻度尺停表 15 20 变速减小【解析】【分析】【详解】[1]测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st。

[2][3]实验器材,除小车、斜面、金属挡板、长方体木块外实验还需测量路程用的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时间用的停表。

[4]小车在AB段的路程为:s AB=45cm,t AB=3.0s,则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v AB=ABABst=45cm3.0s=15cm/sAB段的平均速度为15cm/s。

[5]小车在BC 段的路程为:s BC =56cm ,t BC =2.8s ,则小车在BC 段的平均速度为v BC =BC BC s t =56cm 2.8s=20cm/s BC 段的平均速度为20cm/s 。

(1)[6]由上面实验知AB 段的速度小于BC 段的速度,故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2)[7]斜面的倾角越小(坡度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所以,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减小斜面的坡度。

2.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该实验原理:______;(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3)图中AB 段的路程s AB =______cm ,如果测得AC 段的时间t AC =2.5 s ,则AC 段的平均速度v AC =______m/s ;(4)为了测量小车在BC 段的平均速度v BC ,_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将小车从B 点静止释放。

【来源】湖北省武汉二中广雅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3月月考物理试题【答案】s v t =小 40.0 0.32 不可以 【解析】【分析】【详解】(1)[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s v t=。

(2)[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小车下落速度较小。

(3)[3]从图中可以看到,图中AB 段的路程是AB s =80.0cm -40.0cm=40.0cm[4]AC 段的路程是AC s =80.0cm=0.8m那么AC 段的平均速度是0.8m 0.32m/s 2.5sAC AC AC s v t === (4)[5]由于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从而得到小车在BC 段的运动时间,这个时间段是对于小车在B点是有速度的,速度不是零,所以不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3.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 AB=_____cm,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_cm/s;(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4)v BC_____v AB(填“>”、“<”或“=”)。

【来源】四川省成都市八校联考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开学考试物理试题(3月月考试题)【答案】40.0 25 小同一位置>【解析】【分析】【详解】(1)[1]由图知道, AB段的距离是:s AB =80.0cm-40.0cm=40.0cm;[2]由于AB段的时间是t AB =1.6s,所以,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是:ABABAB40.0cm1.625cm/sssvt===,(2)[3]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svt=知道,平均速度会偏小;(3)[4]本实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实验中多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所以,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4)[5]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在BC段的速度大于AC段的速度,即v BC>v AC。

4.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1)根据实验的原理_____,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对小车运动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_____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 (2)图中AB 段的距离s AB =_____cm ,测得时间t AB =1.6s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 =_____cm/s(3)如果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 AB 会偏_____.(4)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5)v BC _____v AC (填“>”、“<”或“=”)(6)物体的运动常常可以用图象来描述,图﹣2中能反映图﹣1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_(选填“A ”或“B ”)【来源】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答案】v=s/t 时间 40.0 25.0 小 同一位置(同一高度) > B【解析】【分析】(1)实验依据的原理是:s v t=; (2)根据图象读出AB 段的距离,已知t AB ,利用速度公式求出AB 段的平均速度;(3)让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4)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5)从静止开始的速度肯定越来越快,据此解答;(6)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据此判断图象.【详解】(1)本实验依据的原理是:s v t=;分段测量时间误差太大,所以要多次测量. (2)由图示可知:s AB =80.0cm-40.0cm=40.0cm ;小车通过AB 段所用时间,t AB =1.6s ,AB 段的平均速度:40.0cm 25.0cm/s 1.6sAB AB AB s v t ===; (3)如果让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s v t=知,平均速度会偏小; (4)实验中应多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故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A 由静止开始下滑.(5)小车从静止开始的释放,速度会越来越快,做加速运动,所以v BC >v AC ,(6)A 图s-t 图象为一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故A不符合题意;而B图为v-t图象,表示速度逐渐变大,故图B中能反映小车运动情况.5.如图甲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________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

为便于时间的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_______ (选填“快”或“慢”)。

(3)下表为小明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请你根据他所测得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s-t图像(________)从O点开始的路程s/cm010********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0 1.00 2.00 3.00 4.00 5.00(4)从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请你判断小气泡所做的是_______运动,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

【来源】江苏省东台市第四联盟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答案】运动慢匀速直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或图像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或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解析】【详解】(1)[1]当以气泡为参照物时,玻璃管口的塞子相对于气泡,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塞子是运动的;(2)[2]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气泡运动比较快时,不容易测量时间,所以为了便于时间的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3)[3]将表中的点一一在坐标图中描出来,然后将这些点依次连接起来即可,如图所示:(4)[4][5]从实验数据分析,每隔1s钟,气泡运动的路程都是10cm,即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相同;从所画的s-t图像来看,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以数学中正比例函数的斜率来看,图像中的斜率是速度且不变;所以能判断气泡做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6.如图是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玻璃板应该_____(选填“竖立”、“斜立”)在白纸上。

(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其目的是_____。

移动蜡烛B直到它与蜡烛的像位置相同,小明记录了两根蜡烛的位置,目的是_____。

(3)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将_____(选填“靠近”、“远离”)玻璃板,像_____(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4)细心的小明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_____。

【答案】竖立为了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便于比较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是否相等远离不变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反射,每个表面成一个像【解析】【分析】(1)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否则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会与前面蜡烛成的像完全重合。

(2)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移动蜡烛B直到它与蜡烛的像位置相同,小明记录了两根蜡烛的位置,便于比较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是否相等;(3)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从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可知能成两个像,从这个角度去析此题。

【详解】(1)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立放置,如果不竖立,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