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巧妙运用案例教学法

巧妙运用案例教学法

巧妙运用案例教学法
【文章摘要】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尝试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期间发现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从该方法的优点和注意之处两个方面,做出了探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高中政治案例教学法分析讨论
高中思想政治课最大的问题在于“课程抽象、理论性的知识多”,“学生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可言”。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没有象故事那样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像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有的只是较多抽象的、理性的概括。

在新的学期中,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期间发现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

1、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生活中常见的、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讨论、去分析,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提高政治课的亲和力。

2、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生尽管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单一的,静止的,孤立的抽象认识。

而案例教学法通过视觉材料、经过分析,能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获得的收获会很大,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

例如:在讲述《征税和纳税》时,我利用多媒体分别展示了“偷税”、“欠税”、“骗税”、“抗税”四个案例,让学生分析比较,找出二者的区别。

通过学生自己的大脑思维活动,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深刻、更清晰。

3、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

例如:在讲到“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知识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我国方便饭盒、塑料袋随处可见的图片,再展示了环境污染以后的视频。

然后向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第一,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第二,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而对这个问题,你们应做些什么?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讨论后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大胆构想,有些观点还会出于教师的意料之处。

这样会大大地增强教学实效性,提高教学效果。

4、现在的新课改已经明确的把《经济常识》更改为《经济生活》,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学习的内容应该与生活密切联系。

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设身处地的做出反应,为
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但却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

例如:在讲述《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时,我选用了陈光礼贪污受贿的案例。

明确告知学生陈光礼,四川省宜宾市原副市长,在5、6年间受贿2200多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天受贿一万多,被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缓。

虽然他身居要职,但触犯了法律,仍受法律的制裁,这样讲更具有时效性和说明力。

5、政治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

另外,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学生大胆交流,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容易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公民作为纳税人应依法自觉纳税”时,我选用冯小刚拍摄的《甲方乙方》纳税的正面案例和厦门特大走私案偷逃税款300亿元的反面案例。

选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会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

当然,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事例运用得越多越好,这样反而会把政治课上成“故事会”。

所以,应围绕所授知识点精选用事例,做到有的放矢,所引事例与知识点应有机结合,而不是事例的简单堆砌,我认为选用案例与知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要精炼、短小,具有直接冲击力。

我认为在选用案例时应该尽量利用当地或是学生熟知的事实,这样更能引发学生共鸣,令他们主动讨论,这样才利于展开讨论。

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中反复提及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三原则。

2、案例选择时应该注重方向性。

政治课是十分“特殊”的一科,不仅在课标里面明确指出要进行思想教育,而且也和我国的政治特色紧密联系。

要通过政治的学习,令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所以,我认为在选用案例的时候一定要以正面材料为主,负面材料为辅。

揭露社会阴暗的一面固然重要,但是绝对不可以让学生产生错觉——我国社会现在一塌糊涂,这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和成长,不利于他们正气的树立。

即使用了负面案例,如果情况允许,也应该再给学生展示与之相关的正面的案例。

比如:在讲述《征税和纳税》时,在学生讨论了当前社会有偷税、骗税等违法行为以后,我又展示了我国有很多依法纳税的公民的案例。

这样采用对比的方法,既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又可以对学生思想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

3、案例讨论的过程最关键。

这是学生知识和能力达到最大契合的环节。

所以,不能认为案例教学最简单。

有的教师认为案例教学法就是把案例展示给学生看,然后叫学生讨论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首先——案例的展示。

这是一个最初的环节,而这个环节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因为此时此刻,先是要求教师在案例选择的时候要注重时效性、本地性、趣味性、短小精炼,然后是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这是必不可少的。

若是教师在该环节出了问题,极易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学生根本无法展开讨论,也就是大家经常说到的“冷场”;二是学生答非所问。

其次——讨论与交流。

这是案例分析成功的基础。

教师要有民主意识,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对离题者加以提醒;对唇枪舌战者要缓和气氛;对气氛沉闷的要加以鼓励,从而确保交流有效、顺利的进行。

最后——评判和总结。

学生对案例进行了讨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应的问题进行了
探索和认识,这时,教师就必须对学生的整体情况做出一个务实的评判。

我以前曾听到有教师说过“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不要对学生的观点做出否定”,而我个人观点不太一样,如果每次学生进行了积极的讨论,甚至辩论,但是每次教师都是做出折衷的做法,这样长此下去,学生一定会失去积极性。

所以,学生的观点正确,或者非常棒的时候,我往往会毫不吝啬的“哇”一声,并带着全班同学一起鼓掌表扬;若是错误的观点,我也会及时的纠正过来。

我认为,只要语言得当,纠正错误观点带来的效果来得比正确观点更佳!当然,一节课中,正面评判还是应该为主。

在小结时,教师一定要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提高性的讲授。

毕竟,一堂课中,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位置。

在学生进行讨论以后,教师的总结往往会令学生“豁然开朗”!
班级交流让学生们进行了思想的“总汇”,还给他们提供了知识“交锋”的机会,更是对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的检验。

在此过程中,教学重点得到消化,难点得到突破。

一堂课,若是学生真正做好了交流,这节课的效果应该是相当不错的!
当然,案例分析教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不能千篇一律,要灵活运用。

它属于研究性学习,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有待于我们教师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和不断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