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教程Comparative Literature法布吕奈尔《什么是比较文学》日大冢幸男《比较文学原理》法梵·第根《比较文学论》瑞士弗·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法基亚《比较文学》法洛里哀《比较文学史》罗亚历山大·迪马《比较文学引论》法国学派:French School美国学派:American School 影响研究:influence studies 平行研究:analogy studies主题:theme 母题:motif 意象:image 套语:topos情境:situation比较文学诞生标志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1877 匈梅茨尔《总体文学比较报》;1887 德马克斯·科赫《文学比较杂志》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1886 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0 俄维谢洛夫斯基(俄国比较文学之父)彼得堡大学;1892 法戴克斯特里昂大学3,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课程进入高校。
4,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学术专著和工具书的出现:1895戴克斯特《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法国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同年;贝茨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1895 贝茨《比较文学目录初稿》工具书——3000条索引,比较文学研究必备法国学派中心:法国指导思想:进化论、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特征:1、把比较文学看成文学史的分支,强调从史学角度考察;2、以实证考据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而忽视美学意义;3、注重各民族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研究对象:欧洲各国文学间的影响联系研究方法:实证考据代表人物:法国学派布吕纳介、戴克斯特、贝茨、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局限:拘泥于时政而错过一些具有可比性的东西;欧洲中心论;民族主义的倾向和文化记账现象贡献:因为时政而积累了大量研究材料;许多观点具有开创性,并为学科建立了一个细密的理论体系作品:梵第根《比较文学论》卡雷《法国作家与德国幻想》教堂山会议:1958年9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是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次大会;耶鲁大学的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标志美国学派取代法国学派成为比较文学中心;拉开美法两派的十年论争。
美国学派:两大重镇:耶鲁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指导思想:新批评思潮;研究重心:欧美各国的没有事实联系的现象研究方法:审美(细读)代表人物: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韦勒克、亨利·雷马克、维斯坦因、哈瑞·列文、奥尔德里奇韦勒克:《文学理论》西方文论史上划时代力作、《近代文学批评史》《比较文学的概念》哈瑞·列文1972《比较的基点》维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内容和方法》《世界文学的再现》文化多元主义批评法国学派的实证法和影响研究的狭隘性,比较文学应该超越国界、超越影响研究。
批评法国学者把比较文学介入狭隘的民族文学。
反对梵第根对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的区分缺陷:拓宽了研究领域后,定位过宽;纯理论探讨多,实际研究少中西比较文学三大群体1、西方学者:法艾田伯《中国的欧洲》美孟尔康《比较诗学——东方与西方》2、港台海外学者: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叶维廉“模子寻根理论”叶嘉莹、李达三、古添洪:阐发法(西方的理论阐释中国文学)《中西比较文学:范畴、方法、精神初态》中国学派3、大陆学者:王国维、戴望舒、钱钟书《谈艺录》、朱光潜《诗论》和而不同:由北大乐黛云教授提出,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当代建构,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当今意义:原指待人接物时的优势互补,使差异性由对立状态转化为互相依存的和谐共处状态,类似于兼收并蓄。
在比较文学中,一方面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在与外来文化交流时,融合异质元素,形成新的现代中国文化。
美国学派的两大重镇:耶鲁、印第安纳大学;三个阶段任选其一进行论述:诞生、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取代法国学派成为比较文学中心。
雷马克定义: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
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对象的几个基本特征:1、跨越性——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2、开放性3、可比性(重点):定义:在一定的范围和特定的标准下,文学现象和问题所具有的比较研究可能和价值。
可比性要点:a、相似点不等于可比性——相似点是可比性的很好的切入口。
b、可比性是一种内在价值,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C、可比性存在三种关系:亲缘关系(历史实证关系):显性;类同关系(逻辑美学关系):隐性;交叉关系(科技整合关系)4、文学性:比较文学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
影响研究(论述):定义: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传统的研究方法之一,它探究文学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影响研究在早期以法国学派的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等人为代表,确立了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等研究方法,它注重的是被比较对象之间的实证性和“同源性”的关系要素。
理论基础:达尔文的进化论;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泰纳的种族、时代、环境决定文艺三要素说。
影响研究的种类:正、反、负、回返、虚假、直接、间接影响等分支:影响的三环节:放送者——媒介——接受者誉舆学(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流传学——也称誉舆学,1931年由梵第根引入比较文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分类:一是从影响的方式看,将其分为印象、口传和笔述等几个方式;二是从影响的发送者角度来看,又可以将其分为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源流两种。
主题学:主题学研究和一般主题研究差别:1、定位:主题学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主题研究是作品研究的一个层面。
2、主题内涵:主题学研究中的主题是广义的,包括主题、母题、题材、人物典型等;主题研究中的主题是狭义的,指中心思想、主旨。
3、研究重点不同:主题学研究关注相同主题在不同民族、时代、作家手中的处理,重点是外部的形成和手段,着眼于线或面;主题研究关注的是个别主题的呈现状态,探究文作或人物典型所表达的思想,重点在内涵,着眼于点。
4、历史不同:主题学形成于19世纪德国民俗学;主题研究溯源于希腊、先秦。
两者关系:1、在实际研究中两者不可能完全分开,会相互渗透,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也只是相对的。
2、主题学研究是以主题研究为基础的,在后者成熟的时代不可能形成,而主题学研究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予主题研究一定的知道和帮助。
例子:浮士德这一人物典型,围绕这个人物产生了“与魔鬼订约”这个主题,但不同的作品表现出的艺术价值不同,这一主题是主题学研究中的主题,是广义的,不变的,而关于这一主题而产生的不同作品中的主旨思想即是一般主题研究中的主题,是狭义的,也是不相同的,在有的作品中,通过这一主题想表现的是出卖灵魂遭受人们唾弃的思想感情,有的则是想表现勇于追求勇于否定的人文主义者形象,有的是想表现善于探索的社会启蒙者形象。
亚历山大迪马对于主题学研究对象的五种类型:典型场面的题材;地理题材;描写对象如动物、植物、非生物等组成的题材;世界文学中常见的各类人物形象的题材;传说中的典型构成的一组组独特的题材。
现有学界的分类:主题研究、母题研究、意象研究、情景研究、套语研究。
主题与母题之间的区别联系:区别:母题是作品中不能再分解的组成部分,是文学作品的最小单位,浓缩不可分,具有客观性,不提出问题,不带任何主观色彩,是具体的,数量有限。
(人物的心态、人物的感情、人物的行为、情绪、社会现象),一般由字词、基本的叙事句组成。
主题是从母题中产生的抽象观点,具有主观性,对母题进行加工处理,赋予主观色彩后,可以成为主题,数量无限、抽象。
往往是短语和一些复杂句式。
联系:主题是母题的具体体现,是母题可能的表现形式,是母题的组合,是带倾向性的母题。
母题是潜在的主题,是主题换以生长的基础,又在主题中获得新生。
类型学相似的定义和种类:定义:文学现象之间内在结构上的相近相合,是历史上形成的某种诗学类型在品质特征上的共通之处。
种类:1、显性的类型学相似(又名历史性类型学相似),有事实影响,中欧文学2、隐性的类型学相似(又名非历史性类型学相似),没有事实影响,中国的两次古文运动(韩愈、欧阳修与古希腊古典主义)译介学的翻译与传统翻译研究的区别:1、研究角度不同。
译介学研究翻译把对象放在两个或几个不同民族、阐发不同民族文化如何交流2、研究内容与重点不同。
传统翻译研究重在语言转换和相关的理论问题,而译介学关注的是文学文化交流过程中体现的扭曲变形、误解、理解交融的文学现象,不作价值判断。
3、研究目的不同(根本)。
传统翻译研究:总结和指导翻译实践;译介学研究:把翻译看成一个既成事实,不在乎高低优劣,用更广阔的、更具有审美成分的视界去考察,研究文学的传播、影响和接受问题。
例子:寒山诗,在美国引发寒山热的原因,背景:50年代美国的学禅之风,美国的嬉皮士运动,相应地寒山诗的特点与之适应。
大自然的神秘感——回归自然的呼声;直觉的感性——人与自然的物我两忘;反抗社会成俗的精神——自由与解放异化:遵循原作所在国的语言规范和文化习俗艺术,深层是译语屈服于原作文化的表现,更多保留原作的语言文化特点,以遵循原文为第一要旨。
归化:是用译语去取代表达原作的内容,遵循译语国所在的语言规范和文化习俗,深层是用译语文化来吞噬原作文化。
文化意象的定义和种类:定义:在文学作品中具有意象特征的文学现象,是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它与民族传说和初时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关,在历代口头和书面作品中不断积累和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符号存在。
种类:植物、动物、数字、喻体形象(同一意象背后意义沉淀的差异;喻体错位)创造性叛逆: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叛逆是把作品置在一个完全没有预料的参照体系中,创造性是因为赋予作品一个崭新面貌,使之能与读者进行一个崭新的文学交流,不仅延长作品的生命,还有第二次生命。
提出者:法埃斯卡皮分类:从主体的意识角度分为:有意识的创造性叛逆;无意识的创造性叛逆从主体的种类角度分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读者的创造性叛逆;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翻译文学的价值1、对原作的介绍、传播的普及作用2、有助于帮助读者认识原作价值(译作的主件:译文;译作的配件:译序等)3、有助于原作所在国重新发现某部被忽视作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