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第1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1.中国科学院的成立;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科技体制改革和“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教兴国”战略及成就。
2.“两弹一星”决策的背景;“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成果;航天航空技术的新成果;“神舟”5号载人航天工程。
3.袁隆平和南优2号;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稻对人类的贡献。
理解:1.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
运用: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历史比较、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分析图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3.尊重科学,尊重知识。
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炼地讲述本节课文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1949年11月,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出任院长。
随后组织了一批专家,制定了中国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以发展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计划用几十年时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从此,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板书: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二、讲授新课板书:一、科技战略的发展教师讲述:“文化大革命”中,中国的科研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
十年动乱之后,科研事业呼唤春天的到来。
多媒体展示:1978年3月18~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
在有6000人参加的开幕会上,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号召“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方毅副总理作了有关发展科学技术的规划和措施的报告,大会宣读了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会上先进集体和先进科技工作者受到了表彰。
这次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百废待兴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
邓小平在这次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从而澄清了长期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打开了“文化大革命”以来长期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大会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这是我国的第三个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
教师讲述: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重新得到了肯定和重视,中国科技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
国家制定了“863计划”、“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学生介绍“863计划”。
多媒体展示:材料一:“神舟”5号成功发射片段材料二: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的比例已达70%—80%。
而我国“九五”计划期间的经济增长,只有35%左右依靠科技,尚有大量科技发明未得到充分的应用。
材料三:科教教育因素七国排序表国家美国日本法国中国名次1237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事实?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其实质是以科技技术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科技教育方面,我国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与普遍科教水平不高状况同时存在,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水平和劳动者受教育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这说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师讲述: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要求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
21世纪初,中国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的整体差距明显缩小,60%以上的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为什么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研制核武器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述:研制核武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必需的,因为那时美国拥有核武器,一直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甚至扬言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严重地威胁着中国的安全。
20世纪60年代以后,另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苏联也曾与中国为敌。
因此,正是为了中国与世界的和平,中国才克服重重困难,研制出了核武器。
只有这样,才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不敢欺负我们,我们的安全才能有保障,才谈得上进行经济建设。
板书:二、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教师提问:谁来介绍什么是“两弹一星”?学生回答: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
·教师讲述:“两弹一星”现在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但是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例如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就是因为他主持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
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
“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
教师提问:原子弹是怎样研制出来的?学生回答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插图:原子弹爆炸实验、归国途中的钱学森和家人以及历史纵横中的文字介绍。
教师讲述:以邓稼先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家挑选了20多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协力攀登科学高峰。
他们在缺乏资料的“真空”状态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罗布泊的戈壁沙滩上空点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弹爆炸特有的“蘑菇云”。
探究: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作为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教师结合二战中投放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巨大的毁灭性置疑。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
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日子。
另外,我国政府郑重宣布,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任何情况,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原子弹。
我国在使用核技术为人类造福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相继建成了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源源不断地向社会提供电力。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插图: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
教师讲述:研制成功原子弹两年零八个月后,1967年氢弹研究成功。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零四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这表明中国的核科技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从此,中国迈出了科学技术重新跃起的重要一步。
多媒体展示:时间科技成就1960年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1975年1979年1982年2003年10月15日学生填表教师讲述: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苍茫的内蒙古草原敞开胸怀,深情地拥抱朝阳中缓缓降落的、载着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的“神舟”5号飞船。
39年前的同一天,一朵从西北大漠深处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同样震惊了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6年后一曲响彻寰宇的“东方红”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掌握了发射人造卫星的技术。
从此,一个孕育了“飞天”传说的浪漫国度,一个诞生了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一个曾饱经沧桑的东方大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国际舞台。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飞船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印下了中国尖端科技事业所经历的坎坷与辉煌,载录着一个民族在历史大跨越中的自强、自信与自豪。
教师补充:2005年10月12日,“神舟”6号发射成功。
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教师提问:世界人口激增带来哪些社会问题?学生列举教师总结:饥饿和粮食问题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第一幅:恺文·卡特拍摄的《饥饿的女孩》。
画面没有一点悦目之处,干枯的土地,一个奄奄一息的孩子,一只紧盯着这个孩子、急不可耐要扑向“猎物”的兀鹰。
恺文·卡特用一张照片向人们展示了整个非洲的绝望。
第二幅:兰斯·阿斯特罗姆的《垂死的女人》。
这是一幅埃塞俄比亚妇女的照片,她已经被饥饿逼到了生命的边缘。
只要有一点点食物,就可以挽救她的生命。
她的嘴无力的张开,却没有可以咀嚼的东西。
人们正在用水壶给她喂水,试图缓解她的痛苦。
这是因为饥饿走向死亡的千万个过程之一。
教师提问:应该如何解决饥饿和粮食问题这一世界性的问题呢?板书: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教师简要介绍袁隆平生平,以及他培育杂交水稻的故事。
袁隆平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大面积应用的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袁隆平2001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回放和历史纵横中的内容。
教师讲述: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
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样回答网友“曾经在很多场合说过,您有一个梦想,就是在水稻上面乘凉,几年过去了,您这方面有没有新的进展”时,说:“那是梦,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长,比扫帚还长,籽粒比花生米还大,很高兴。
我就在稻穗下乘凉。
这是我的一个梦,现实还差得远。
”教师补充:袁隆平院士作为科学家,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
他杰出的科技成就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
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同学们可课后查找相关资料。
课堂总结:我国政府不断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了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的伟大跨越,袁隆平研制出了杂交水稻,所有这些表明我国自建国以来取得了重大的科技成就,到21世纪初,我国高技术领域的研究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差距越来越小。
课后探究:结合历史背景,比较20世纪80年代以前和以后中国发展高科技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备课资料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