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南亚排华现象带来的思考

东南亚排华现象带来的思考

东南亚排华现象带来的思考
陈思恒机电(中荷)111 201110216030 序号11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存有出国或移民的现象,尤其在现代社会,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更为自然。

绝大部分选择出国或移民的理由,不外乎是以下诸多原因:1.物质经济 2.人文精神3.生态环境4.居住人性化5.社会保险医疗6.体制健全自由7.教育完善。

然而在出国热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东南亚持续不断的反华事件也使国人寒心。

2011年10月5日上午,两艘搭载13名中国船员的船只在泰国境内被不明武装分子劫持,时称“泰国10.5湄公河惨案”。

直到10月27日,9名泰国北方边防部队的现役军人在其上级军官的带领下,前往泰国清莱府警察局自首,承认他们就是杀害13名中国船员的凶手。

20多天过去了,疑云密布的“10·5”惨案,总算露出了一丝端倪,但这些凶手何以如此丧心病狂,船上发现的大量毒品又作何解释,泰国警方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然而,在我看来,这似乎是一起针对华人的有预谋杀戮。

再看2010年的“8·23菲律宾劫持香港游客事件”。

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再次亲口拒绝道歉,并指事件是一名“失常枪手”造成,菲律宾无可能要为事件负责。

这不仅表现出菲律宾人傲慢,更深层次的是菲律宾人对华人的仇视心理。

当地人排华一直是在东南亚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华人的一个难以名状的心痛。

东南亚一直是海外华人聚居最为密集的地区。

千百年来,华人凭借自身的努力,不仅在当地扎根发展,也为所在国家的经济繁荣做出巨大贡献,素有“东方犹太人”的说法。

东南亚的华人群体在当地虽然占少数却掌握着较大的经济份额,在国家的经济命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特别是1997年金融危机时,华人很快摆脱了危机的困境,然而,这种经济上的强人,在政治上却始终为弱势群体。

一直以来,华人和当地的族群融合一直难以和谐相处,一些偏激的族群常常把不满情绪发泄在华人身上,而一旦把这种不满染上种族色彩时,华人就
成为无处可逃的代罪羊,所以可以这么说,东南亚华人的历史至今都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辛酸血泪史。

1、缅甸:1967年排华大暴动。

在整个事件中,华人受到前所未有的歧视。

所有华校被关闭,华文被禁使用,华文报被令停刊,华人之间不敢用母语交谈,甚至不敢自认是华人,宁可冒充为缅甸的少数民族,以免惹来杀身之祸,华人的财产损失无从计算,死伤人数更不计其数。

2、马来西亚:1969年排华暴乱。

1969年5月13日,马来西亚举行大选数天后,吉隆坡发生了血腥的种族暴乱。

官方定性为“种族冲突事件”,暴乱中华人成了主要的受害者。

一些暴徒甚至通过回教堂的广播大肆鼓动“放火焚烧华人的产业,因为华人有钱”等口号。

1969年5月26日的《曼谷世界报》也认为:“90%的伤亡者都是华人,而且明显是有目标的、被指示的”。

3、越南:1977年的排华事件。

1975年越南统一全国后,就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排斥华侨、华人。

他们没收华侨财产,把华侨赶入所谓“新经济区”。

4、印尼:1998年的“黑色五月暴动”。

1998年印尼排华事件是指从1998年5月13日到16日,印尼暴徒个人或集体并且有组织性的强奸了数以千计的华人妇女,并在印尼的中国华人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照片显示出的场面可谓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可以说是南京大屠杀的部份再演,也可说是全世界华人的耻辱。

5、菲律宾:2003年的反华游行。

2003年7月,大约1500名菲律宾人参加游行。

队伍中,前排中央位置高举“反对红色中国”横幅,高喊反共口号,甚至焚烧了一面中国国旗,游行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后草草收场。

不可置否的是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人屡成受害的对象,除了所在国某些偏激群体或个人仇华排华因素之外,我认为有历史因素和华人自身因素两个方面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从明朝开始,就开始实施闭关锁国政策。

到了大清后,这种自闭的政策有过之而无不及。

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自绝与世界潮流之外,阻碍了本国在经济、文化和科学等等方面的发展,中国丧失了对外交流的主动权。

由于闭关锁国政策,明清两朝在海上交通及至海上军队的建设都成了一个大盲点,远远落后于世界向前发展的大趋势,更错失了如西方向外扩张和发展的殖民模式,本是强盛的中国逐渐走向衰弱是必然趋势,也造成近代中国屡受欺凌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由于这种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在海外讨生活的华人失去了祖国大陆的强在力的支持,他们一直以来就象是一位漂泊于海外的孤儿,成了倍受欺侮的对象。

再从自身角度看,一直以来华人都秉承着“寻根”和不忘本的理念,以中华五千年先进文明拥有者的一分子,在内心深处瞧不起那些野蛮的土著文明。

再者,在骨子里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海外华人,一直保持着谦恭诚恳、勤劳质朴的良好美德,以发展经济、艰苦创业为主要思想,虽然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华人在政治生活方面并没有过多的诉求,出现了“经济上的强人,政治上的弱者”的怪异现象,这种现象时至今日并没有太多的改变。

如果不加以改变,一旦他日当地的排斥情绪一有波动,华人势必又成为牺牲品,几代人在外努力拼搏的结果可能又将化为乌有,成为别人不劳而获的果实。

所以改变华人受欺的局面迫在眉睫。

在这次“泰国10.5湄公河惨案”中,中国就表现出了大国应有的形象,很让全世界华人感到欣慰,特别是10月30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国家边海防委员会主任梁光烈30日接受凤凰卫视独家专访,就13名中国船员在湄公河遇难事件表态:中国军方与外交部和公安部对此事的立场一致,如果有需要,军队可以提供支持。

这也表明,中国军队出兵海外保护华人的可能性已具有一定的现实的意义。

随着中国政府的不断强大,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提升,世界华人的地位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

而华人自身应当续以开放性、包容性的心态学习和发展当地的文化,做到文化思想上的非排他性,
至少应当保持文化的和谐共生的局面,重新树立华人在当地人的整体形象,彻底改变“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悲惨历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