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施工组织设计第一章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1.编制说明1.1.编制依据⑴新建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施工总价承包招标文件、补遗、答疑书、更正、设计说明、工程量清单及图纸等。
⑵国家、中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现行的铁路工程建设施工规范、验收标准、安全规程等。
⑶国家及西藏自治区相关法律、法规及条例等。
⑷现场踏勘收集到的地形、地质、气象和其它地区性条件等资料。
⑸集团公司近年来铁路、高速公路等类似施工经验、施工工法、科技成果。
⑹集团公司通过北京华夏认证中心认证按照GB/T19001-2008idt ISO9001: 2008质量管理体系标准、GB/T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24001-2004 idt ISO14001: 2004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及GB/T28001-2011 idt OHSAS18001:2007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编制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
⑺集团公司为完成本标段工程拟投入的施工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及机械设备等资源。
1.2.编制原则⑴遵循招标文件的原则。
严格按照招标文件要求的工期、安全、质量等目标编制技术标文件,使发包人的各项要求均得到有效保证。
⑵遵循设计文件的原则。
在编制施组时,认真阅读核对所获得的技术设计文件资料,了解设计意图,掌握现场情况,严格按设计资料和设计原则编制施组,满足设计标准和要求。
⑶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和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严格按照铁路施工安全操作规程,从制度、管理、方案、资源方面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和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⑷遵循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依法用地、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少占耕地,保护农田;搞好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支持文物保护、景点保护;维持既有交通秩序;节约木材。
⑸遵循科学、经济、合理的原则。
树立系统工程的概念。
统筹分配各专业工程的工期,搞好专业衔接;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组织均衡、连续生产;以关键线路为中心,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工期、资源优化;管理目标明确,指标量化、措施具体、针对性强。
⑹遵循引进、创新、发展的原则。
积极采用、鼓励研发旨在提高工程技术和施工装备水平、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成本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
⑺遵循“六位一体”管理的原则。
结合建设项目特点,建立建设项目管理的目标体系、责任体系、分级控制系统和评价评估体系,按照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环节,将质量、安全、工期、投资、环保和稳定分解细化为最佳匹配的实施目标,以标准化管理为基础,全面实现“六位一体”管理要求。
⑻遵循施工生产与环境保护“三同时”原则,坚持“以防为主,充分保护,环保与建设并重”的原则,全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⑼遵循贯标机制的原则。
确保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综合管理体系在本项目工程施工中自始至终得到有效运行。
1.3.编制范围⑴编制范围DK263+844.62~DK303+105堆巴特大桥林芝台(不含)至祝拉岗隧道出口。
⑵内容组成第一章:征地拆迁站场改移道路、砍树、伐根工程。
第二章:路基路基工程含接触网支柱基础(不含基础帽)、接地及绿化工程。
第三章:桥涵除T梁预制架设、防水层铺设、湿接缝、梁端伸缩缝及护轮轨以外的全部工程。
第四章:隧道隧道工程、隧道作业面机械化配套、隧道监控量测、隧道消防、防灾救援的土建及防火门。
第五章:轨道⑴道砟(不含大机养与道床整形);⑵线路标志(含CPⅢ控制桩);⑶本标段范围内无碴道床施工(不含弹性支承块、双块式轨枕预制)。
第九章:其他运营生产设备及建筑物⑴给排水除站房内水电外的工程;⑵机务、车辆的建筑工程;⑶站场除雨棚、站台面装修、地道装修、天桥、站台与站台连接廊外的工程。
第十章:大型临时设施和过渡工程⑴临时便道、砼拌合站等大型临时设施⑵电力线路、集中发电站、集中变电站不纳入土建标招标范围。
第十一章:其他费用高原生活费补贴、高原施工休假期间工资补贴、医疗设备补助费、卫生防疫保障费、安全生产费。
1.4.施工技术标准和要求⑴本项目执行的标准规范见表1-1.4-1。
表1-1.4-1 本项目执行的标准规范一览表表1-1.4-1 本项目执行的标准规范一览表家、行业和铁路总公司有关规定执行。
2.工程概述2.1.主要技术标准主要技术标准见表1-2.1-1。
表1-2.1-12.2.工程概况新建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线路从既有拉日铁路协荣站引出,向南穿过冈底斯山余脉进入雅鲁藏布江河谷,于贡嘎跨过雅鲁藏布江后向东经扎囊、乃东、桑日、加查、朗县、米林至林芝,新建正线长度402.405km。
本标段工程位于朗县境内。
新建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LLZQ-9标段正线DK263+844.62~DK303+105,堆巴特大桥林芝台(不含)至祝拉岗隧道出口,正线长度39.26km。
其中正线路基长0.445km;车站3座,分别为朗县车站(中间站)、洞嘎车站(会让站)、热米车站(会让站);大桥1101.64延长米/3座,中桥156.81/2座;L>4km隧道33708延长米/3座,2km<L≤3km隧道2105延长米/1座;无碴道床33194米,正线粒料道床15246立方米,站线粒料道床17339立方米。
2.3.自然地理特征2.3.1.地形地貌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区域,总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地貌大致可分为喜马拉雅高山区,藏南谷地,藏北高原和藏东高山峡谷区。
线路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属于冈底斯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藏南谷地,山高谷深,气候极端恶劣。
山脉呈东西向纵贯延展,谷岭相间,地势起伏跌宕。
沿线地貌单元可分为高山宽谷区、桑加峡谷区和藏南山原湖盆区、高山河谷及山间河谷地貌区四个大的地貌单元。
朗县属藏南山原湖盆地貌区,为喜马拉雅极高山亚区。
受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切割控制,工作区地势总体呈南北两侧高,中间低,区内山地绵延不绝,山势高峻,沟谷纵横狭窄。
雅鲁藏布江南北两侧属深切割区,一般山峰高程多在5000m以上,山地平均高程4500m,相对高差朗县在1500m以上,加查一般1000m左右。
河谷地带高程3000~3500m,最低3184m,相对高差2800m,一般1000m左右。
2.3.2.地层岩性沿线主要分布有新生界、中生界、古生界、元古界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及雅鲁藏布江构造地层区和各种成因的松散堆积层。
侵入岩形成时代主要为燕山晚期-喜山期,局部为寒武系。
2.3.3.水文地质沿线水系为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萨河、尼洋河等。
本线地质构造发育、岩性多变、地形复杂、坡陡谷深、气候平面分区及垂直分带明显,因此沿线各处水文地质条件差异较大。
雅鲁藏布江方案的加桑峡谷和尼洋河方案的米拉山以西干旱少雨,其余地带雨量稍多,雨水、冰雪融化水补给地下水。
全区断裂构造规模大,动力变质作用普遍,岩层节理、裂隙发育,为地下水的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因坡陡谷深,地表径流快,排泄条件好,也限制了地下水的补给。
2.3.4.不良地质沿线处于西藏高原的藏南谷地,山高谷深,高寒缺氧;构造发育,内动力地质作用强烈;浅表地貌改造频繁,表生地质作用强烈。
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有西藏高原特色的工程地质问题。
测区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有:地震、高地应力、风沙、水库坍岸、危岩落石、泥石流、滑坡、岩屑坡、冰害、高地温、生长期高陡岩质岸坡、放射性、有害气体等。
2.3.5.气象条件⑴气温沿线气温总规律随纬度增大和海拔增高而递减,同时还有年温差小而日温差大、阴坡和阳坡温差较大的特点。
冬季11月至第二年2月期间气温较低。
朗县地区多年平均气温11℃,极端最高气温℃31.8,极端最低气温-11.5℃。
⑵雨量沿线降雨量随纬度增大而递减,在同一地区又是山顶雨量多,河谷雨量少,山的迎风面雨量多,背风面雨量少。
年均降雨量西藏境内为450~1000mm。
降雨时间大部分集中在5~10月,尤以7~8月为甚,当年9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
朗县地区多年平均雨量540.9mm,年最大雨量696.5mm。
⑶风速沿线地形对风的影响显著,风向多与河谷走向一致,10月下旬至次年5月为干风季节,风速一般为8~9级,最大可达11~12级,对架梁工程的影响较大。
2.3.6.高原反应随地势升高,气压逐渐降低,空气稀薄以及含氧量减少,会使初上高原者产生生理不适,一般有头部胀痛、气喘、失眠、乏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本线春夏受印度洋暖流以及森林植被生长的影响,空气含氧量高,反应较轻,秋冬季节反应较重。
高原反应对施工以及运营均会产生不良影响,本线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
2.3.7.地震参数线路经过我国著名的喜马拉雅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强烈。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图A1,1/400万)(含GB 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及《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工程沿线断裂活动性评价及地震动参数区划报告(修改稿)》(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4月),方案沿线主要为0.15g,其次为0.20~0.30g。
本标段所属区域地震动参数划分区段见表1-2.3-1。
本标段主要工程数量见表1-2.4-1。
表1-2.4-1主要工程数量表3.3.1.交通运输条件⑴铁路拉萨地区铁路有既有青藏铁路和在建的拉日铁路,均为国铁I级单线铁路,内燃牵引,本线与在建拉日铁路在协荣站接轨。
⑵公路受地形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本线经过地区道路不发达,道路基本上沿河谷或山谷修建,本线可利用公路系统由国道318线、省道101线和306线以及乡道构成。
国道318线从拉萨沿北线方案经墨竹工卡、工布江达至林芝,拉萨至山南地区桑日县为省道101线,桑日至林芝为省道306线。
其中国道318线、省道101线、省道306线朗县至林芝段为沥青路面,路况较好;省道306线桑日经曲松至朗县段为土路面,在长途货车碾压下,路面凹凸不平,路况差,尤其是在翻越布当拉山山口路段,受冰雪冻融影响,道路及其危险。
目前,地方已修建桑日经桑加大峡谷至加查公路、加查至朗县公路,已建成,道路等级为二级道路,在本线全面开工建设时,可作为运输干道。
⑶水运本线经过的拉萨河、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均无航运。
3.2.建筑材料分布情况⑴砂、石料沿线岩性分布受地质构造控制,以雅鲁藏布江断裂为界,以北出露岩浆岩(质硬较完整),以南出露变质岩和沉积岩(质软破碎)。
因此,本线沿线砂石料分布特征如下:①工程用中粗砂分布较广,沿雅鲁藏布江均有供应,主要取自河滩以及河岸原沉积阶地。
②石料分布不均匀,大部分地段取自雅鲁藏布江,部分基岩出露地段开山取石。
贡嘎至乃东段:此段石料极度缺乏,合格石料料源点分别位于贡嘎上游的曲水县境内和乃东县城附近,中间区段约100km左右无合格石料,需从两端远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