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分析与对策(一)
【摘要】分析护理安全隐患存在的原因,提出防范措施,提高了护理安全管理。
【关键词】护理管理;安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护理工作的安全性要求也更加严格。
护理安全是指病人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
2006年全国共发生9800余起严重事件,医院经济损失2亿元1]。
这些现象从一侧面反映了医患之间的不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患双方都存在明显的风险及不安全因素。
我们面对严峻的挑战和压力,护理管理者必须将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放在首位,如何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把护理隐患降到最低限度,提高护理安全管理,防止医患纠纷,是需要护理管理者探讨的严峻课题。
1护理安全隐患存在主要原因
1.1管理隐患管理不力、要求不严,监控不严,制度不落到实处,护理人员分工协调不当。
1.2护理人员素质隐患对病人护理不周,服务态度差,言语冲撞。
有章不循,违反制度或技术操作常规。
依赖陪人、护工、实习同学,工作责任心差,观察不细,粗疏。
情感受挫,情绪波动失控,注意力分散,错误用药或执行医嘱。
比如和家人或同事闹矛盾等,情绪有波动,做
事心不在焉,这是导致差错发生的最大隐患,差错的发生有时就在几秒钟,一闪神之间。
1.3技术隐患业务知识缺乏,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低或不熟练,操作失误或操作错误均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
如对急救设备不会使用,使抢救不得力。
1.4环境与卫生隐患医院的基础设施、病区物品配备和放置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地面过湿、过滑致跌伤、床旁无护栏造成坠床,热水瓶放置不当致烫伤。
环境污染所致的隐性不安全因素,如由于消毒隔离不严格等造成院内感染。
2防范措施
2.1更新管理方法(1)护理部严格依照规章制度管理,重新细化安全考核标准,注重流程中的督察力度,组织定期检查、随时检查、重点检查、滚动式检查、堵塞漏洞,防范缺陷。
(2)护士长管理从细节开始,构建严谨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护理单元,利用晨会、交班会、例会等评析护理工作中的得失,设想某种不周可能导致的后果。
(3)每位护士明确护士的法律责任,严格依法执业,持证上岗。
熟悉病人享有的权利,明确护患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及护理带教中的法律责任问题。
2.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的识别准确性健全与完善各科室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标本采集、给药、输液、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中、后,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以确保对正
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完善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的制度。
2.3提高用药安全高浓度电解质制剂等高危药品,必需单独存放,醒目标志。
对药名、剂型、外观等相似相近的药品具有识别技能。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预防输液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