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流
摘要中西方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衍生出了其不同的历史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
伴随着全球经济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步伐,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区别中西方文化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根源,有利于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关键字:中西文化文化差异价值观念跨文化交流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同时,文化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虽然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等,但文化间的差异并不能阻碍文化间的交流,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去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隔阂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及比较
1、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
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
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
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
以“爱”为社会核心。
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
2中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价值观,西方世界相信人本位,人是受尊敬的名词。
一个人攻击另一个人,不管是辱骂殴打或是诬陷暗算,即使受攻击的一方再无能再愚蠢再有错误,也都为舆论所不容,为法律所追究,哪怕你有钱有权势。
民意始终受到尊重。
但是在中国,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以人为本;但是在大义方面,中国人宁愿舍弃自己的性命,也不会舍弃伦理道德,也要去舍己为人,在道德前面,生命是不值一提的。
金钱观,西方人认为生活是美丽的。
人活着的乐趣就是领受大自然的馈赠。
钱不在乎赚多赚少,当然多总好一点,可是生活则一定要快乐。
钱是为我服务的而不是相反。
钱借得越多越好。
生活是复杂的。
人活着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挑战,防备各种各样的陷井,千万不可头脑简单,轻信别人。
享受生活并不是最重要的。
钱存得越多越好。
政治观,虽然从一开始,儒家、道家的思想家们就把民主政治放到一个很高的思想高度去认识和看待, 要求统治者爱民、亲民,重视民生疾苦,孔子的“仁”治思想,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等等,都包含着“民主”思想,但又推崇君权神授,维护等级制度,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在西方,从古代希腊的民主专政,雅典的政治改革,罗马—《民法大全》体系完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法国大革命。
其民主政治的进程先于我国。
他们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权利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权力,所以,西方人对不能为民服务的政府,通过选票的方式可以给予否决或者改选。
虽然这样的民主可能也有许多问题,但无论认识水平上还是制度上,我认为都要略比中国先进一筹。
思维方式上,中国人更感性,西方人更理性。
东方人讲求整体性,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体性;东方人重视求同思维而西方人往往追求求异思维;东方人重义轻利,而西方人则更注重原则性;东方人的感情表达间接、含蓄,而西方人的感情表达则直接、外露。
一、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中美双方也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宴客习俗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在西方人眼中,饮食为生存的必然条件,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
体的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就可以了。
所以英美国家的饮食文化,尤其是烹
饪方面逊色于中国,中国八大菜系,讲究色香味俱全。
隐私方面,中国人在日常
生活中不太在意自己的隐私,对他人隐私也有窥视心理。
而在西方国家,这是
无法想象的。
他们认为隐私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
西方国家的人非常注重个人隐
私。
他们对于年龄、婚姻、收入等都不愿公之于众,中国人在这些问题上就随意
得多。
二、
宗教信仰的差异
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包含性的文化,只要符合中国文化的道德要求并有利于本土文化发展的,一律吸收。
相对于中国对外来宗教和文化和吸收和融合,美国的宗教更热衷于对外76扩张和传播。
在西方基督教的信仰中,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崇拜对象、圣父、圣子、圣灵三个格位也是统一的,即所谓“三一论”、在基督教的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三大教派中,教义和教礼虽有差异,但都必须尊奉至高无上的上帝耶稣,必须纳入这一信仰模式中,这就是西方基督教一元化信仰特征的理论基石。
这种信仰贯穿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
二中西方跨文化交流
中西方外交,中国外交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和为贵”、“尚和合”的哲学思想。
这种和合不是异质事物简单相加堆砌,而是各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相互对立、冲突继而融合趋同的一个辩证过程。
中庸思想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庸即“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以形成一种节制内敛和自我平衡的文化。
在中国,“和平共处”是其外交的根本方针,中国界定其与世界的关系为“互利共赢”,中国也表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将始终保持平和心态、兼顾各方关切、寻求与各国利益平衡。
例如,在朝核、伊核等地区热点问题等上中国都认为要“协商解决”,此外中国也一如既往呼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
这些都是中国外交运用传统思想的写照。
新中国的成立后,中国现在
已与172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伴随着全球经济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步伐,世界正朝着文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在国际交往中,各国纷纷把注意力和重心转向文化领域,并把对外文化交流纳入到国家的整体外交事业中,“文化外交”应运而生。
民间文化交流,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联系正是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生动写照。
1931年中国奥委会组织的诞生,标志着西方体育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1932年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单刀赴会,成为第一个参加奥运会比赛的中国人;1936年中国派出一支69人的代表团参加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1948年中国奥运代表团赴英国参加第14届伦敦奥运会。
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更是向世界展示了新时代的风貌。
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文化节,以及“中法文化年”。
事实证明,这些活动深受西方广大民众的欢迎喜爱,媒体的报道也更多、更正面。
更多国外名家作品展在中国各大城市展开,电影展、服装秀、画展、摄影展等。
也有许多的学生通过交换的形式去国外的家庭生活,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氛围。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一门覆盖面宽广而又十分复杂的学科,包括社会规范,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等,如果我们能够更多的了解互相之间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那么就可以更好的比避免相互交流中的误解,预防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冲突,通过拓宽各自的眼界以达到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目的。
因此,要实现中西方人民的友好交往和关系深入,就要我们在交流中,在产生文化误解和冲突中不断地总结额文化差异,排除文化交际模式化的禁锢和文化差异的干扰,互相尊重,平等往来。
我们应当提高文化自信力,发扬自身文化的优势,同时能够互相合作与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冲突与融合中,兼收并蓄中,推动各自的文化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