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比较、谱系及进化研究

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比较、谱系及进化研究

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比较、谱系及进化研究
本研究利用直翅目昆虫线粒体DNA特异性引物,采用传统方法直接测序获得
了小凸额蝗(Traulia minuta)、印度橄蝗(Tagasta indica)、僧帽佛蝗(Phlaeoba infumata)、秦岭蹦蝗(Sinopodisma tsinlingensis)、素色异爪蝗(Euchorthippus unicolor)、拟短翅拟埃蝗(Pseudoeosyllina brevipennisoide)、黑角露螽(Phaneroptera nigroantennata)及拟叶螽(Orophyllus sp.)完整或几
乎完整的8条线粒体基因组序列。

基于Hiseq2500测序平台,高通量测序技术测
序并组装注释获得了武陵山蹦蝗(Sinopodisma wulingshanensis)、秦岭小蹦蝗(Pedopodisma tsinlingensis)及日本黄脊蝗(Patangajaponica)三个物种全线
粒体基因组序列。

本研究测定的11条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加上实验室测定未发表
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及NCBI上已提交的直翅目昆虫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共153条,
应用比较基因组学,谱系基因组学及进化生物学等方法进行了分析,获得结论如下:1、本研究获得了 11条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AT含量普遍偏高,在70%以上,13个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第三位AT含量普遍高于密码子第一位和第二位;11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J链序列、22个tRNAs和AT富集区的碱基组成具有
明显AT-skew和CG-skew;13个蛋白编码基因的密码子使用频率较高的是UUA、UCU、UCA和ACA;11个物种的tRNAs二级结构与其它直翅目昆虫的二级结构基本
一致。

2、秦岭蹦蝗、比氏蹦蝗、武陵山蹦蝗、霍山蹦蝗及秦岭小蹦蝗线粒体基
因组比较分析表明:①蹦蝗属和小蹦蝗属线粒体基因组A+T含量在整个直翅目昆
虫中最高。

②5种蝗虫最保守的tRNA是trnA,trnLCUN,trnF和trnG,只有一个核苷酸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