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
——城市生态学第一次实习报告
城市规划刘畅
实习目的、内容:
至今不知,只是大家议论纷纷,竟然有人说是萝卜,有人说是灰菜……可见它就不是普通观念里应该种在花坛里的草种,但一棵一棵倒是很有野趣。
逸夫二楼位于北大东校门内侧,东门进入,便有一条宽柏油路直插入校园里,到图书馆前的台阶上,路南侧是理科楼群,与马路几乎没有过渡性的人行路,更不要提行道树了,路北侧是正在兴建的又一理科楼群,工地外围着
铁板,整条马路两旁绿化效果不好,只有零星保留下的树木,以及理科楼群中间的一小块草地。
让人感觉不到与“绿色”的亲近,这条校园中的马路给我的感觉是有些死板,还有一些不安全感。
图书馆新楼的建筑风格很大气,正面在建筑体与其前面南北走向的道路之间有约二、三十米的过渡,设计有廊、石子小路……,铺设需要维护的整齐草坪,看上去,很整齐干净的感觉,不知道这种大片的空旷是否也是为了不
园中有鸟筑巢,有雀觅食,连野猫也总出没其间。
漫步在那里的人们绝少行色匆匆者,我想这样的环境才是人们喜欢并适合的。
一位搬到燕南园十一年的中年男子说他从没想到要搬走,那里好在安静,而在回答我们问题时,他正在伺弄墙外的十几盆花草,神色安然。
另一位六十几岁的老教授说“这里夏天也好,那么多树、草,夏天呀一点都不热。
”他还说他家里基本上是维持了几年前搬入时的样貌,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
另外,我也注意到老教授的另一番话,他说他喜欢这里,也因为家里老人喜欢静,这里相对人口密度小,有更多“私人空间”。
还遇见一位白发满头的老人,据说在燕南园住了年,她本人的行行止
便等物对建筑物的腐蚀也不容忽视,尤其古建筑的维护就更加不易了。
这种矛盾,却不知如何解决。
蔚秀园、畅春园都是北大教职工的住宅区,两园中都有湖,也就由湖扩散出了花园式的休息场所,但这里因住房需求就多是楼房了,人口密度也比较大。
一位年就住到蔚秀园的老人略带玩笑的说:“这里的环境若是有什么不
足的话就是脏、乱、差。
”尽管小区管理不到导致了“脏乱差”,但这位老人仍表示不愿搬走,毕竟有山有水,人们对于“山水”的需求,可见一斑。
蔚秀园有一中心花园,其中包括一个“康乐园”,有各式的健身器材、娱乐设施,是附近居民的健身去处。
让人欣慰的是适于儿童玩耍的设施周围地面都换成了软毡,虽然在一众水泥地面中略显突兀,也算是一大改进了。
挨着畅春园是畅春园文体公园,地方不大,主要的设施是健身设施,
笑的是为防止杜仲的树皮被刮去,每棵树的下半部分都要用铁丝网围住,很是影响外观。
不知为什么要种杜仲这不大常见的树种,反倒添了麻烦。
走过六郎庄时,几乎没有人有心情细细观察,大都匆匆而行,似乎想要快些走出这逼仄、肮脏、杂乱的地方。
这附近曾是有名的京西稻区,但建设
部门竟因农业耗水多,而将稻田一律清除,这样一来,留下的是今天看到的尘土飞扬、脏乱落后。
现在又在大动干戈的建设绿化隔离带,不知道具体的恢复植被的方法,但实际上依靠自然地从这种恶劣环境中长起来的野草来恢复植被,就已经能达到绿化的生态要求。
又想到在颐和园的西堤行走所见。
傍堤有一片湿地,听老师说长的是茭白和芦苇,这种滨水生长的植物除了美观之外更重要的是能
是多年后才能显现的问题,这样不考虑或者根本看不到长远利益的做法,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进一步思考:
以上是整个实习过程所想,回头看看,大多数是从“人”的角度来想问题,因此就想就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需求这个方面来谈谈这次实习之后的思考。
这里讨论基本上是针对城市人群居住区。
首先,我们再来看看上述“实习明细”中提到的一些具体情境。
燕南园的建筑风格纯朴而没有浮华之感,给人美的感受与归属感。
由
其二,我们采访过的一位老人告诉我们,园中心的那块有花坛的地方,文革以前是供孩子们玩耍的游乐场,言下之意对于缺了那样一块宝贵的玩乐之地,而多了个毫无用处的花坛甚是遗憾,可见人们对于进行文体活动的场所的需求也是不容忽视的。
并且这类场所又往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一个好地方。
相比较之下,蔚秀园、畅春园的配套设施就做得较好。
蔚秀园中建了一个“康乐园”,如前文所提;与之相邻是供休息的小花园,绿荫、长椅,人们闲暇时可以使用健身器材,也可坐在长椅上交谈、休息。
这样的设计为人们释放心情等需求提供了空间。
畅春园住宅区则在紧挨着它的地方建了一个“畅春园文体公园”。
空间大了,设施多了,环境设计的施放空间也大了。
如前所述,针对不同人群的
最强烈的需求。
安全需求是人们要求避免各种物理、社会、心理等方面伤害的一种需求。
社交需求是人们渴望得到相关人群的爱护、关怀、友谊、爱情的心理需求,此外,人们还渴望自己有所归属,成为团体中的一员。
自尊的需求一是希望自己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工作,并要求独立自由;二是希望自己得到他人尊重,认同。
自我实现需求的含义是希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充分表现个人情感、思想、愿望、兴趣、能力、意志等,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以达到了。
但恰恰这一点是人类天性的体现,人们需要接触自然,因为自然环境宽容、美丽、有灵性,最能包容人类,让人类感到身心都得到最大程度的舒展、自由。
二、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需求,其范围是由个人的居住空间逐渐扩散到与之相关的大区域。
人们不仅仅对于自家的居住条件有所要求,因为人在生活区的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自家的房屋。
人们需要进行文体活动,需要与周围人
群进行物质、精神交流。
这要求有一个更大的背景环境,包含人们进行这些活动的场所。
这一切也都说明人们的生活空间除了私人住房以外,还有很大的交叉使用的公共空间。
因此我们讨论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需求。
人们所需的活动场所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有机联系在一起,并与所处的环境达到一种和谐的。
人们的需求也就包括对这些场所的环境要求,以及将这些场所作为人们小居住环境的背景环境的要求。
上述的生理、心理等需求在每个由小到达的生活
问题提出:
整个思考都是比较理想化的,如果涉及实际的状况,就出现一些问题。
人们的需求虽然能从大范围上统一起来,但各个较小层面上看,就有很大差异,如何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尤其在人口成分、背景复杂的居住区,如何适应各类需求值得深思。
所谓的居民区不是孤立的,要有与周围商业区、学校、服务行业的联系。
以目前的情况看,与闹市区的联系如果过从密切,则难免有损居住区的宁静;如果相对疏远些,多半会带来一些不方便。
实习基本按照预想,沿途观察、记录,询问路上所遇行人与当地居民。
只是有些地方走得忙,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体味、感受和调查,并且也许是第一次进行这种实习吧,在实习过程头脑中几乎没有什么想法,凌乱一片。
所以做的记录基本上是“东一榔头,西一耙子”。
询问路人与当地居民时的问题也是抓不住重点,显得有些无序,也没有什么中心,好在被询问的人大多很配合,很乐于回答我们的问题,也很愿意主动对我们谈论他们自己的感受,为我
个人收集整理-ZQ
们发现问题带来很大空间。
不同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人们对于问题看法与认识的多样与丰富是我始料不及的,人们在潜移默化的生活的渐染中所得到的体悟才是真正深刻而真实的,是他们的话给我启发,让我从一个角度窥到了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
又记:
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