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编制格式要求课程类别:计算机网络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授课学时:64课程学分:4一、课程性质、任务《计算机网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安全、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的主干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研究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协议、局域网组网原理、最新的组网技术、网络互联以及组建对等网、B/S域模式网络的实用技术、INTERNET接入技术以及数据通信的相关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重点是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数据通信技术、局域网基础及应用、网络互连及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应重点注意这些内容;同时由于本课程是一门应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讲授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还必须结合实际应用,指导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实验。

二、课程培养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了解网络计算研究与应用的发展。

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的基本概念。

4.掌握计算机网络拓扑构型的定义、分类与特点。

5.掌握OSI参考模型及各层的基本服务功能。

6.掌握TCP/IP参考模型的层次划分、各层的基本服务功能与主要协议。

7.掌握域名系统、电子邮件、文件传输FTP、WWW服务的基本工作原理。

8.掌握密码体制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9.掌握防火墙的基本概念。

10.掌握网络入侵检测与防攻击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11.了解网络病毒防治的基本方法。

12.了解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技能目标1.具有一定的网络性能分析能力2.具有一定的网络设计能力3.具有基本的网络配置与查错能力素质目标本课程具有理论性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当前信息产业发展要求,从根本上理解网络技术与信息工程之间不可分割的重要性。

职业素养目标为:能熟练将网络技术应用于信息工程中,同时能够清晰的区分二者之间职业发展的不同。

为自身的职业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版本信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主编:刘枝盛、张敏、杨勇,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6,ISBN 978-7-121-08759-2教材使用评价本教材从介绍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入手,阐述了组成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局域网技术、服务器配置、广域网技术、网络系统集成等,使用者通过对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的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架设和维护技能,并能够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设备,组建出适合企业需求的网络。

本书很适合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的学生使用,实用性强、易学易懂。

选用的参考资料[1] 徐其兴,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睢丹,网络设备基础教程与实验指导.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 吴功宜,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第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4]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四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5]吴功宜,《计算机网络》.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6]袁家政,《计算机网络(第二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7]刘兵,《计算机网络实验教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电子工程制图及计算机绘图、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后续课程: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现代通信系统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网络的定义、数据通信的相关基本概念(2)理解网络的功能和分类;数据通信的相关概念,如信息、数据和信号、信道及其分类、数据包和数据帧及其相关技术指标等。

(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各种拓扑结构及其优缺,适用场合。

掌握数据的传输方式。

(4)熟练掌握数据传输的同步技术、信道的复用技术,重点掌握数据交换技术和差错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OSI/RM、TCP/IP模型)及相关协议。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网络分层原理、网络的体系结构、广域网中的数据交换技术、差错控制技术(2)难点:OSI七层模型、TCP/IP四层参考模型主要教学要点:(1)计算机网络的相关概念、数据通信的相关概念。

(2)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2)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协议、OSI、TCP/IP分层模型(3)数据交换技术(4)差错控制技术第二章计算机网络硬件基础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有哪些网络互联设备(2)熟悉掌握各种互联设备的构成、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

不同的互联设备应用在什么场合。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互联设备工作在分层模型的哪一层,应用在什么场合(2)难点:互联设备的工作原理主要教学要点:(1)网络互联的类型及层次(2)物理层互联设备—中继器、集线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3)数据链路层互联设备—网桥、交换机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4)网络层互联设备—路由器的工作原理第三章网络操作系统教学目的、要求:(1)理解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资源共享和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及概念(2)理解网络操作系统的各种工作模式、文件系统格式和体系结构(3)了解市面上流行的几种网络操作系统(4)了解操作系统与网络操作系统的联系与区别(5)了解网络操作系统的最新技术和发展方向(6)掌握windows server的配置与使用方式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B/S、C/S模型的组成,应用场合,优缺点;Windows 2000的基本操作;(2)难点:Windows 2000 的安装和卸载;活动目录的安装及应用;网络计算模型的理解主要教学要点:(1)典型的网络操作系统(2)B/S、C/S模型的组成,应用场合,优缺点(1)磁盘空间的规划与划分(2)Windows 2000 的安装(3)Windows 2000 的卸载(2)活动目录的安装及应用第四章计算机局域网组网技术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局域网的定义、局域网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理解局域网的四大实现技术;(3)掌握局域网的拓扑结构、特点及应用场合;(4)熟练掌握访问控制技术、局域网与结构化布线技术。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各种拓扑结构的特点及应用场合;(2)难点:访问控制技术。

主要教学要点:(1)局域网的定义、主要特点和功能(2)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各种拓扑结构的特点及应用(3)CDMA/CD、Token 介质访问技术第五章 Windows 网络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windows 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服务的基本特性(2)掌握windows 用户和组的配置方法(3)熟悉常用网络服务的功能及常见网络服务器的配置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常见网络服务器的配置(2)难点:配置活动目录主要教学要点:(1)网络服务器的权限管理、活动目录及用户管理的基本概念(2)各种服务器的配置及功能(3)服用组和账号的管理(4)配置活动目录(5)NTFS权限管理第六章广域网与网络互连技术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广域网及网络互连的基本概念(2)了解PSTN、ISDN、X.25、帧中继和DDN的概念、特点和应用(3)了解VLAN、ACL、NAT的概念配置方法(4)掌握网络互连设备的作用层次、功能及应用(5)掌握交换机、路由器的基本配置(6)掌握静态路由协议和动态路由协议RIP、OSPF、NAT的基本配置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交换机、路由器的一般配置(2)难点:动太路由协议RIP、OSPF、NAT的配置主要教学要点:(1)广域网的基本概念、种类、特点及应用(2)IP地址、子网的配置及划分(3)交换机、路由路的一般配置第七章 internet 接入技术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internet 接入技术的概念(2)了解常用的接入技术(3)了解RAS的配置方法(4)了解intranet的概念、技术要点和网络组成(5)掌屋ADSL的配置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常用的接入技术有那几种及各接入技术的特点(2)难点:ADSL、RAS的配置主要教学要点:(1)internet接入技术的概念(2)常见的几种internet接入技术及各自特点(3)instranet技术的几个要点第八章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网络安全的概念和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2)了解病毒的定义及病毒防治方法(3)了解密码学的基本概念(4)了解身份认证技术、消息认证技术和数字签名(5)掌屋防火墙的概念、防火墙的分类和主要技术(6)了解网络维护与故障检测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网络加密技术的应用;防火墙安全性的设置(2)难点:网络安全性的防护主要教学要点:(1)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2)常见的安全威胁有哪些(3)病毒的定义、分类、特点及防治(4)防火墙的主要技术(5)常见防火墙的设计方案及特点(6)加密技术与认证技术的原理及特点第九章网络系统集成概述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综合布线技术(2)理解局域网的系统集成的概念(3)了解广域网连接技术与设计方案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方法(2)难点:广域网连接技术与设计方案主要教学要点:(1)综合布线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特点、范围(2)综合布线的组成结构(3)综合布线的组网部件及标准(4)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方法(5)广域网连接技术与设计方案第十章网络工程设计实例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网络工程的一般概念(2)理解需求分析的意义和方法(3)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原则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项目需求分析(2)难点:工程招标和投标主要教学要点:(1)网络工程的概念及主要要素(2)需求分析意义和方法(3)网络建设原则(4)学院校园网建设实例分析与设计第十一章网络工程设计实例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多层交换的概念(2)了解IPV6的产生(3)了解掌握IPV6的地址表示方法(4)了解IPV4到IPV6的过渡方法(5)了解网络技术的应用(6)了解P2P技术及应用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IPV6址址表示方法(2)难点:多层交换技术各层自己的功能主要教学要点:(1)多层交换技术各层自己的功能(2)IPV6概述、表示方法及其应用(3)网络技术、p2p网络技术的应用前景六、教学学时分配七、课程考核要求及考核方法:考试和平时考核相结合,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采用100分制。

八、补充说明无教学大纲编写组:组长(签名)本课程大纲执笔:(签名)年月日系部专家审查组:(签名)年月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