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第一学期新泰实验25《词五首》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3、朗读与背诵。
教学过程第一一、学习《望江南》1、解题2、作者及背景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4、背诵5、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
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二、学习《武陵春》2、简介作者及背景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文章大意:4、背诵第二学习后三首一、了解作者(1)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苏州吴县人。
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
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
政治上不得意。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济南人,出生时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二、自主学习:通读这三首词,了解文章大意:《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三、背诵诗歌九年级语文参考答案:《沁园春·雪》学案一、基础知识1.略2.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惟余只剩。
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黄河的上上下下。
折腰;鞠躬,倾倒。
妖娆:娇艳美好。
文采:与“风骚”同意,本指词藻。
文章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力业的人物。
二、理解探究1. 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副雄伟壮观的雪景,使人并不感到冷,反而有一种奋发向上的感觉。
感受到作者要建立一个新中国的雄心壮志。
整首词情由景生,议由情发。
2. 上片侧重于写景,下片侧重于抒情,议论。
三、合作释疑1.第一层:“北国风光----万里雪飘”;第二层;“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第三层;“须晴日------分外妖娆”2.“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写出了一种雄浑的气象,豪迈的气势。
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一座座披着白衣的丘陵;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
前者舒展优美,后者奔腾壮丽;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
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气势和竟争的活力。
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运用了夸张,对偶的手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拟人的手法“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运用了借代,拟人的手法。
4.本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下片评古论今,抒发了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自豪之情。
全诗热情洋溢,风格明朗豪放。
四、课内精读1.《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文学才华2.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无产阶级革命者和人民大众的赞美之情。
3.D4.嬴政刘彻李世民赵匡胤简述看法(略)5.“略”“稍”都是程度副词,“略微”“稍微”的意思。
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五、拓展延伸1.上阕:通过湘江秋景的描写,展现出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通过对往昔斗争生活的回忆,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号召人们发扬勇敢无畏的精神,坚定无产阶级立场,为了民族的解放,担当起“主”中国革命“沉浮”的历史责任。
2.观看大自然景色的季节地点在内容上显示了诗人在激烈斗争的风暴中昂扬豪迈的革命风度和坚韧刚毅的英雄气概,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也以“独立”与下文的“百舸”遥相呼应映衬。
3.示例:《命运交响曲》因为这首曲子充满着与命运抗争的豪情与力量,这与本词的意境情感相类似。
4.看山江天水 5.承上启下的过渡 6.“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7.大家肯定记得当年我们革命青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力挽狂澜的豪迈气概;肯定会记得当年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让我们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坚定革命立场,为了使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担当起“主沉浮”的历史重任吧。
(能答出大意即可)达标测试一、基础知识1.qìnmǎnɡɡuǒzhéshūxùnhánzhāo2.装滔滔娇骄二、阅读1.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2.雄壮、豪放3.写景、叙事、南国雪4.行军、工农红军、祖国山河的壮丽、豪情壮志。
《雨说》学案一、基础知识1. 田圃.(pǔ)禁.(jìn)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yǎ)襁.(qiǎng)褓.(bǎo)2.略二、理解探究1. (1)探访四月的大地(2)雨轻轻地来了(3)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4)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5)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6)告诉孩子们它来自何方,又是怎样长大的(7、8)教孩子们勇敢地笑(9)交代最终的归宿2.如:①“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展示了雨对所有儿童的博大的爱心。
“丝缕”: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爱之广之浓,无私而博大。
②“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意味深长,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真正看到大地的希望。
③“当你们自由地笑了……就是我祝福的心意”:于不露声色中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雨是在祝福孩子们收获成长的甜美,“快乐地安息”使人联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三、合作释疑1.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
诗对其他事物也作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
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2. 有亲切感,用儿童化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心理,口语化3. 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
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
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课内精读1.一一照应2.轻盈、绵绵不断、温柔等,侧面写的轻盈、温柔。
3.比喻、拟人;形象生动、温柔可亲,像爱的使者。
4.希望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之中,学会乐观,能够过着快乐、自由、幸福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新一代儿童的关爱与祝福。
5.作者赋予“雨”以人的感情与思想,使诗文更富有生命力,生动而又形象,给人以无穷的想像力,也容易引发读者的兴趣。
6.既是内容上的划分,又是“雨”这位“爱的使者”叙述情绪的递进7.用拟人手法写“雨”,将春雨塑造成一位充满爱心的天使形象,全诗是“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喃喃细语,这样写既符合儿童心理,也使这首诗具有轻柔、喜悦、亲切的风格。
8红旗象征国家。
春天象征青少年。
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表达出要求自由、幸福的愿望,祖国就有希望了。
五、拓展延伸1.C(诗中并未点明“夜半”的时间,也没有写出“恬静”的目的和要求。
) 2.D (人们用笑、吻、眼睛来表达感情,“梦境”应指诗中没写出的对幸福的追求、憧憬等。
)达标测试一、基础知识1.郑愁予“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2.D二、1.人生人生的目标生活的坎坷和艰险能给人以休息的港湾2.这首诗表现的是人应该勇敢的承受人生的坎坷。
3.这一句表现出诗人的昂扬斗志、尽管人生坎坷艰险如大海,但心中对人生的航向不迷茫。
这是诗人的人生体验,也是诗人给予读者的启示。
4.将你在读诗过程中获得的点滴感受写出来即可,答案略。
《星星变奏曲》学案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略2、示例:阳光普照的光明/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
二、理解探究1. 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盼,也流露出淡淡的无奈之情。
2. 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三、合作释疑网1. 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
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2.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
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3. 一是巧用象征营造意境。
象征是写作朦胧诗常用的写作手法。
这首诗中就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形象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僵硬的土地、吹落的星星来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使得这首诗意境优美,含蓄朦胧,令人回味。
二是巧用“变奏”构思全诗。
变奏是一种作曲技巧,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
这首诗就是借助音乐中变奏技巧进行构思。
这首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
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