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评估与高校图书馆建设
绵阳师范学院图书馆 王 渝
[摘 要]本文针对图书馆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的主要指标,分析了评估对高校图书馆馆舍、藏书、现代化及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促进。
[关键词]教学评估 图书馆建设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教育部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对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学风和教学效果等进行全面评价的一项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水平评估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促进学校自觉地按照教育规律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对高校图书馆而言,此次评估是全面加强图书馆建设,提高办馆水平的极好机遇。
1、图书馆在评估中要达到的指标
2004年8月,教育部对2002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作了修订,将在2004年至2007年进行评估的学校适用新的评估方案。
新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共有7个一级指标,下设19个二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中包含44个观察点。
与图书馆有关的评估指标属于第三个一级指标“教学条件与利用”下的第一个二级指标“教学基本设施”的第三个观察点“图书馆状况”,具体内容为:(1)面积达到有关规定;(2)年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经费占全校教育事业费拨款的比例;(3)藏书达到有关规定;(4)管理手段先进,计算机网络利用好。
在这些指标中,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要求,虽然图书馆状况的参考权重只有0.2,在评估权重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牵一发动全身,哪一项哪一条达不到标准都要影响学校的评估结果,更何况教育部评估具有权威性,其结果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招生就业形势和今后的发展,因此图书馆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2、图书馆在高校中的实际地位
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本)》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
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
”但实际情况是,图书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高校中长期处于“理论上重要、实际次要”的地位,其地位远不如学校的其他部门。
主要表现在:政策方面,高校图书馆或挂靠行政系列,或挂靠教学系列,而且常常挂靠在政策对其不利的系列,很少将图书馆作为教辅部门单独制定政策;经费方面,学校常常无视《规程》的相关规定,随意拨款或以学校其他重点建设资金紧缺为由一再压缩图书馆的各项经费,使图书购置经费严重不足;人员结构方面,图书馆很难引进所需专业人才,现有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又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和支持,长期被当作高校人员分流、安置人才家属、甚至是养老的最佳场所。
因此,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经费短缺、人员素质不高、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落后的问题。
3、以评估为契机,加强图书馆建设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肯定了图书馆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面对评估指标的要求,各高校势必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从而使图书馆建设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3.1评估促进图书馆馆舍和现代化设施的建设
评估指标中对图书馆馆舍面积的要求,与学校规模(折合在校生人数)和性质有关,如师范院校学生规模5000人,图书馆馆舍面积不低于2.03平方米 生(见“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
为达到生均馆舍面积指标,各高校纷纷加大投入,千方百计增加馆舍面积。
条件好、资金雄厚的学校修建新馆,新建的馆舍大都现代化设施齐全,集图书借阅、多媒体制作、音像复制、影视、演讲等功能于一体。
条件较差的学校,如一些地方性大学及新建本科院校等则一方面积极筹措资金,准备兴建新馆,一方面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对原有馆舍进行维修、改建,调整布局,更新设备,同时把学校没有充分利用的闲置房划拨给图书馆,作为书库或是改建成阅览室。
这些举措大大改善了图书馆的办馆条件。
3.2评估促进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与评估指标的要求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瓶颈”。
评估指标中要求年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经费占全校教育事业费的比例≥5%(A级指标)或≥3%(C级指标),且要连续统计近三年占全校教育事业费的比例,从而确保了图书文献购置经费的投入。
同时,评估指标将图书馆藏书量作为一项重要的硬性指标,与学校性质、生均有图书有关,如规定综合大学、师范院校生均藏书量为100册或生均年进书量为4册(折合在校生人数),超过30000人的高校年进书量超过9万册该项指标即为合格。
因此,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推动下,各馆纷纷加大图书文献资料购置力度,根据学校的专业特点、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确定文献资源建设的目标,优化馆藏结构,大量采集与学校专业相关的图书文献资料,以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需求。
考虑到目前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图书馆在大量购进印刷型文献的同时,对电子文献的收藏也非常重视。
首先是保证印刷型文献的入藏量,使馆藏文献总量或年购进新书量达到评估指标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增加电子文献的收藏量,侧重于对网络数据库、网络版光盘数据库和全文电子图书的购置和引进。
可以说,评估确保了文献购置经费的投入,使得图书馆有能力在提高馆藏数量和质量的同时,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
3.3评估促进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建设
目前,高校图书馆基本上已建成了本馆的馆藏书目数据库,实现了馆藏文献资源的采编、流通、检索的自动化管理,设立电子阅览室,为读者提供电子文献的查找。
评估指标要求“图书馆管理手段先进,计算机网络利用好”,促使图书馆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作用,为读者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数字化信息服务。
为达到评估指标的要求,各校相继投入大量资金,对图书馆使用的计算机及相关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并且加强了校园网的建设,使图书馆的局域网与校园网及互联网联通。
在图书馆主页上,提供网上文献检索、读者信息查询及电子资源导航等信息服务,馆藏书目数据库、电子图书、网上包库的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等全部上了校园网,学校的师生均可通过校园网免费检索、浏览、下载文献信息,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受时空限制的局面,每天24小时不间断为校园网终端用户提供服务,初步实现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自动化、网络化。
3.4评估促使图书馆队伍素质全面提高
图书馆要在评估中达到合格要求,需要全馆员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增强了图书馆的凝聚力。
评估工作涉及面广、时间紧、工作量大、任务重,需要全馆各部门的协调及人员的全面参与,尤其是图书的验收、加工、分编及书库倒架等业务工作,往往要抽调其他部门人员突击完成,打破了图书馆部门之间的界限,通过分工合作,互相学习,提高了整体业务水平。
所以,迎评的过程也是锻炼队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过程。
评估使高校图书馆队伍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为建设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业务能力强、知识面宽、技术水平高的队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
评估使高校图书馆获得了难得的发展趋势机遇,但评
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图书馆不能仅仅把目光停留在评
估项目建设上,更应该抓住评估提供的机遇,从而推动高校图书
馆事业的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Z].2004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本)[Z].2002
[3]陈光华.水平评估给高校图书馆带来的发展契机及负
面影响[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6):17-18—
2
—
科技信息图书与档案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