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现状和趋势

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现状和趋势

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现状和趋势
经济林指的是用于生产药材、干鲜果品、饮料、调料等产品的林木,经济林的建设不仅可以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更可以为人们提供营养丰富的食品,创造经济效益。

经济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发展经济林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汇总的经济林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对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生态平衡的维持以及商品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对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经济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生态环境;经济林;产业化生产
一、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
经济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大林种中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得最好的林种。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复杂,经济林资源丰富。

据专家研究统计,我国已拥有各种经济林木近1000种,其中大面积主栽的树种约60个。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我国经济林产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繁荣城乡市场、优化食物结构、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的社会稳定等方面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1 面积、产量、产值快速增长
据统计,近10年来,我国经济林生产面积快速增长,年均新增经济林面积2000万亩左右。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3年底,全国经济林总面积已达4.3亿多亩,年总产量8800多万吨,总产值1640多亿元,分别比“八五”期末增长了30%、97%和96%。

1.2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名特优新品种、名牌产品数量快速增加
近几年来,仅由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基地”共300多个。

目前,全国已呈现出大路水果比重下降,名特优新经济林品种,特别是干果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名特优新品种面积已占经济林总面积的18.3%,北方地区的设施栽培面积也迅速扩大,北京大城市近郊区的精品观光采摘园数量快速增多。

同时,各地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各类名牌产品不断涌现,如河北鸭梨、平谷大桃、沧州金丝小枣、赞皇大枣、京东板栗等一大批产品已享誉海内外。

二、经济林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林发展要求选用好的生态经济树种,维持生态条件平衡,进而实现经济
林产品的高产,高质和高校。

就我国目前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的发展情况来看,仍存在许多的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限制了经济林的发展。

2.1 标准化程度低
我国经济林标准化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经济林建设中随意使用农药、化肥等有毒有害物质以及环境污染都对经济林的品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标准化程度低是造成我国经济林发展止步不前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重视标准化生产。

2.2 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率低
就我国目前经济林种植的树种结构来看,多是苹果、梨等大路水果,用于食品加工、工业生产等方面的原料林较少,并且很多经济林都存在低产、低质和低效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经济林原料的利用,造成经济林树种种植结构上的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在全国经济林总面积中,低产、低质和低效经济林面积、大路水果面积占总面积的50%以上。

名特优新经济林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8%,其中西部地区仅为14%,西南地区仅为8%。

目前,全国经济林呈现出低效林多、高效林少,大路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加工品种和错季型水果品种少的状况。

三、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的目标
随着人们对经济林产品需要的不断增加,我国经济林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科技创新新手段,以当地资源为优势,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方案,实現经济林生产的可持续化、规模化、深度化、科学化管理,形成贸工林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经济林可持续发展。

经济林生产可持续化是今后经济林发展的主要方向,这里的可持续既指经济效益的可持续,也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而实现经济林生产的可持续化,需要正确的认识与严格的管理,更需要依靠科技创新。

良种是经济林高产,高质的重要条件,在经济林建设汇总占有重要位置,良种繁育是经济林高产、高质的有效保障,应多采用无姓繁殖,保证亲本优良性状的稳定遗传与表达,这样便可以保证经济林产品的优质,为生产者打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无性繁殖推广应用的过程中,生产者还需要注意经济林树种基因资源的收集与保存,这也是今后经济林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四、今后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今后我国经济林产业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产后商品化处理、贮藏保鲜、加工和市场流通为重点,强化标准化生产管理,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努力实现新时期我国经济林产业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至2010年,我国经济林产业建设的规划总目标是,经济林总面积稳步发展到3700万公顷左
右,总产量1.8亿吨以上,产品贮藏保鲜量和加工量分别占经济林产品总量30%和20%以上,原产品产值达3500亿元以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1400亿元。

经济林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比例有较大提高,基本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林产业化新格局。

为此,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4.1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通过优化生产布局,积极调整树种、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品种,加大低产、低质和低效经济林改造力度,调减大路品种面积,调整早中晚熟品种比例,实现四季周年供应。

同时,大幅度增加经济林二、三产业比重,积极培植发展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产品保鲜、加工、流通型的龙头企业,提高经济林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

4.2加大品种更新改良和新技术推广力度
大力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特色的新品种的研究和开发推广力度。

有计划地建设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经济林优良种苗基地和新品种生产示范基地。

五、结束语
发展经济林产品是大势所趋,我国在这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因此,必须大力的支持和引导该项行业的发展。

面对技术水平和国外市场的双重考验,我国的经济林产品的发展事业必须进行改革,要注重加大现有的投资力度,引进先进技术,要对现今市场需求量非常大的经济林产品进行大力培植,此外还要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有选择性的借鉴外国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星辰.我国经济林生产形势分析[J].经济林研究,2015(3).
[2]廖宝灵.乌桕籽油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3(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