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扁鹊见蔡桓公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理清结构层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人物的鲜明个性及掌握对比的写法,理解文章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目标2和3。
指导法、朗读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
多媒体、相关课件,让学生制作重点文言实词和成语“病入膏肓”“讳疾忌医”的词语卡片,课堂交流。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而生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找医生看病)这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可是韩非笔下的蔡桓公却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终怎么样了呢?(病死了)今天我们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文中就是写蔡桓公讳疾忌医,贻误了治疗时机,落得个病入膏肓的下场的故事。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韩非子》一书是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是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的作品。
书中的文章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书中许多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等历来为人们喜爱和传颂。
2.生难字词(1)字音蔡桓.公(huán)有间.(jiān)腠.理(còu)还.走(xuán) 汤熨..(tànɡ wèi) 骨髓.(suǐ)(2)词义望桓侯而还.走(通“旋”,回转,掉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臣是以无请.也(古义:询问;今义:请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立性)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介词,把);臣是以无请也(因为,由于)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听录音,正音,标出朗读节奏。
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意语气,读出感情。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的层次结构。
第一层(开头……桓侯又不悦):桓侯不听扁鹊的忠告。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扁鹊指出桓侯的病已不可救药。
第三层(居五日……结尾):桓侯病死。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交流展示:时间顺序。
引导学生根据“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
”复述课文。
注意,汤(这个意义后写作“烫”)、齐(这个意义后写作“剂”),复述提倡创造性,而不仅仅是将古汉语翻译为现代汉语。
可以加上扁鹊、蔡桓公两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2.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病情正日益严重?交流展示:“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3.“还走”该怎样解释?第四次见蔡桓公时,扁鹊为什么“还走”?交流展示:“还(xuán)走”,还,回转,掉转。
通“旋”;“走”,古代汉语为“跑”意,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走”。
这时扁鹊对蔡桓公的病已无法挽救了。
扁鹊的“还走”,既给上文作了补充,又给下文蔡桓公的死、扁鹊的逃,埋下了伏笔。
4.诵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交流展示: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
“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蔡桓公”是个盲目自信、傲慢顽固、讳疾忌医的国君,故事围绕着“有疾”“无疾”这一尖锐的矛盾展开争论。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重,为什么短短30余天就出现了无法医治,以至“遂死”的结果?用一个成语概括应是哪个成语?交流展示:因为蔡桓公患病却盲目自信,一再拒绝扁鹊的劝告,不及时医治,最终使病情恶化而身亡。
成语是:讳疾忌医。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本文记叙了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2.拓展延伸学了本文,如果时光能倒流,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交流展示:通过此事,我想对蔡桓公说:“您不该不听扁鹊的话,毕竟他是医生,他不会害您的。
而且他多次劝告,您还不听,最终害的是您自己呀!如果我是您,当他第一次劝告时,我不仅会接受治疗,还会夸奖他:您的医术真高,一点点小皮肤病您都能看出大问题来,您真仔细。
大王,您的悲剧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3.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4.完成《名师测控》本课内容。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蔡桓公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在《扁鹊见蔡桓公》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理清结构、疏通文意。
在板书时,根据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的顺序两条线,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到蔡桓公从自信“无疾”到“遂死”的过程。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到本文的写作主旨,认识到讳疾忌医的危害和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10 从三到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由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用分论点说明事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学习必须谦虚谨慎,循序渐进的道理。
学习由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及用分论点说明事理。
自读+点拨+比较+训练。
准备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三”和“万”是两个相差悬殊的数字,可是它们之间却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学习邓拓同志的杂文《从三到万》。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历史学家、杂文家。
笔名马南邨。
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邓拓文集》《燕山夜话》等。
2.生难字词(1)字音殷.盛(yīn)累.世(lěi)聘.(pìn)搦.管(nuò)辄.(zhé) 夥.(huǒ) 邨.(cūn) 姻友(yīn)掷.(zhì) 殊.(shū) 请帖.(tiě)(2)词义【殷盛】富裕。
【累世】数代,连接几代人。
【聘】请。
【辄】就(副词)。
【谢】文中指辞退。
【妄人】无知妄为的人。
【终南捷径】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循序渐进】(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自命不凡】自以为很了不起,不平凡。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默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故事,读懂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的层次结构。
交流展示:首先概括每段内容:第1段:提出“学习要循序渐进”的观点。
第2段:说明为什么要循序渐进,点滴积累。
第3段:叙述“从三到万”的小故事。
第4段:过渡段,指出应从故事中吸取经验教训。
第5段:由分析故事,引出“学习要谦虚谨慎”的观点。
第6段:分析故事,引出教训:“如果自命不凡,看到入门很容易,就把老师一脚踢开,那么,他就什么也学不成”。
第7段:分析阐述,提出“学习中应该重视教师的作用”的观点。
第8段:提出希望。
接着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2):学习靠一点一滴积累,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第二部分(3~7):讲述古代故事,引出“学习应谦虚谨慎,应当重视教师作用”的论点。
第三部分(8):总结全文,提出希望。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1.作者在文中先后提出了哪三个论点?哪一个是中心论点?为什么?交流展示:三个分论点分别是:(1)学习文化要“慢慢积累”“不宜要求过急”,要“循序渐进”;(2)学习过程中应当谦虚谨慎;(3)应当重视教师的作用。
第(1)点是揭示学习的规律,第(2)(3)点是回答遵循这一规律,应怎么办的问题。
因此,第(1)个应视为中心论点。
2.文中引用古代故事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交流展示:(1)作为例证,证明第1、2段提出的论点(要“慢慢积累”“循序渐进”);(2)引出后文第5~7段的两个小论点,便于议论的深化和扩充,使所讲问题更全面;(3)结合故事讲道理,使议论具体形象,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故事与说理是怎样联系、结合、统一的?交流展示:作者在5、6、7三段议论的内容,就是从故事田舍翁儿子的学习态度展开议论的。
4.课文的标题为什么叫做“从三到万”?交流展示:(1)文中引用了一个“从三到万”的故事;(2)刚学会一点的人,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后面的学问还多得很,要谦虚谨慎,用心、专心。
要从“三”学到“万”;(3)知识在于积累,要“从三到万”,(4)学习要循序渐进,要“从三到万”;(5)从文字结构上经过了许多复杂的变化,要懂得这些变化,需要教师“从三到万”的指导。
因此,应该重视教师的作用;(6)教师教学生,要从易到难,“从三到万”逐步深入地把知识教给学生。
5.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式?交流展示:运用了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方式,即在阐明正确观点的同时,批评错误的认识、错误的观点和错误的做法。
它的作用在于是非对比鲜明,道理清晰可辨,具有循循善诱的意味,使读者一目了然,易于接受作者正确的观点。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以第1段为例,举例说明本文议论语言的严密性。
交流展示:开头提出“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捷径”的设问后,并不立即答问,而是作辩证的分析:“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过于笼统。
一定说能或不能,都不恰当。
这要看学习的是什么人,学什么,用什么方法,等等,要按照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然后用“一般地说”作一限制,从通常情况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
”这就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这些分析论说的语句,这样的辩证分析,尤其是必要的限制性词语,运用准确,有效地增强了议论语言的严密性。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由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并且我们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文化要“慢慢积累”“不宜要求过急”,要“循序渐进”。
2.拓展延伸以本文的故事为例举一反三,“举一反三”这个成语中“反”是类推的意思,大家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做到举一反三了吗?交流展示:从傻儿子学识字的笑话中,类推得出许多学习方面的道理,这就是举一反三;而且我们能认识到谦虚很重要,课堂中的谦虚也是一种举一反三。
3.布置作业分析作者通过讲故事阐明道理的好处。
交流展示:作者把分析说理和运用故事相结合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比单独的讲道理更能使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这在写作中值得借鉴。
4.完成《名师测控》本课内容。
从三到万第一部分(1~2):议论学习方法问题。
第二部分(3~7):从小故事引出,议论学习态度的问题。
第三部分(8):提出希望。
论证方法——例证法(2、3、5段)写法——阐明正面道理与批评错误认识、做法相结合。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通过这篇议论文的教学,我觉得这篇议论文由故事引出论点,结合故事阐明学习的道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用这种写法说理浅显易懂,又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