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项背部疼痛及手法
治则:舒筋通络,行气活血,解痉止痛。
部位及取穴:项背部肌肉起止点和前边所述压痛 点及风池、风府、肩井、风门、肺俞、心俞、膈 俞等。 手法:一指禅推法、拿揉、扌衮法、点压、弹拨、 叩击等。
预后与附注
1.加强项背部功能锻炼,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如 体操、颈椎操、扩胸运动、太极拳等, 增强项背部的筋肌功能和身体素质。
肩胛骨外侧缘
从下角向外沿 着肩胛骨外侧缘, 向上继续触 诊,由于前面的肩 胛下肌和后面的大 圆肌和小圆肌的附 着,外侧缘不如内 侧缘易于触及。
大小菱形肌
大菱形肌起于T2至T5棘突, 止于肩胛骨的脊柱缘。 小菱形肌起于C7和T1棘 突,止于肩胛骨脊柱缘。 站在坐着的病人的后面,在肩 胛骨脊柱缘可以确定此肌肉,
筋膜,位于肌肉之间或肌群之间,可与周围血管神经外膜、 骨骼周围骨膜、脏器外被膜、皮下浅筋膜等相连,协调肌群 收缩,完成关节活动,形成动作,维持姿势及体腔容积等 肌肉组织内只有运动神经,没有感觉神经。 肌筋膜则有感觉神经末梢分布。 既然保持筋膜良好的延展舒缩特性是协调肌肉收缩舒张、保 持身体运动功能的基础,如果局部筋膜产生损伤或炎症、粘 连,则会产生运动不协调、僵硬感、疼痛及压痛等,则称为 肌筋膜疼痛,既往亦称为肌筋膜炎、肌纤维炎、肌肉劳损等 等。
肩胛骨内侧(脊柱)缘
从肩胛冈的内侧向上 移动,触及上角,此为第 2胸椎的位置。此处为肩 胛提肌的附着部位,常有 触痛。此外,此处的疼痛 常是来自颈椎。 沿着内侧缘继续向下, 注意它是否平附在胸廓上。 如果内侧缘呈翼状离开胸 廓可能是胸长神经损伤。 从脊椎到下角沿着内 缘,注意大菱形肌的附着。 肩胛骨的下角位于第7胸 椎的水平。
2.深筋膜deep fascia 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浅筋膜 的深面,它包被体壁、四肢的肌肉和血管神经等。深筋膜与肌肉的关系非 常密切,随肌肉的分层而分层。在四肢,深筋膜伸入肌肉群之间,并附着 于骨,构成肌肉间隔;与包绕肌肉群的深筋膜构成筋膜鞘;深筋膜还包绕 血管、神经形成血管神经鞘;还可提供肌肉的附着或作为肌肉的起点。 (包肌肉、神经和血管)
疾病诊断思路总结:
1.肌腱的附着点或肌腹上有固定疼痛区和 压痛点。按压痛点可引发区域性的不按神 经根感觉分布的分散痛。
2.气温降低或疲劳时疼痛加重。
3.增加肌肉血流的治疗可使疼痛减轻。
4.排除局部占位性或破坏性病变。
手法治疗
目的:增强局部气血循环,促进组织代谢,消除 肌肉痉挛,松解肌筋膜粘连,缓解或消除疼痛, 减少发作。
当让病人手扶腰部内收肩 胛骨时,此肌肉更明显。
背部压痛点检查(5个) 胸椎棘突(侧方)压痛点——背伸肌群和背筋膜压 痛点——胸椎板压痛点——胸椎后关节压痛点—— 胸椎横突尖压痛点
病因病理
项背部因长期的感受风寒湿邪、劳累、轻微外伤积累
肌筋膜组织产生炎症、水肿、粘连、变性,以后逐渐纤维化,筋肌僵滞
冈上肌 部位:斜方肌深层 起点:冈上窝(秉风穴) 走行:肌束向外,经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狭小间隙,跨过肩关节之上 止点:肱骨大结节尖部(肩髎穴) 神经:肩胛上神经(C5、C6) 功能:使上肢外展,全部收缩 此肌损伤或有炎症,当上臂外展时,肩部有疼痛感。(冈上肌肌腱炎)
冈下肌 部位:斜方肌深层 起点:冈下窝的上部(天宗穴) 走行:肌束向外跨过肩关节后方 止点:肱骨大结节中部(肩髎穴) 神经:肩胛上神经(C5、C6) 功能:可使上臂内收、外旋
项背部疼痛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推拿理疗科
概述
项背肌筋膜炎又称项背纤维织炎。
指筋膜、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 引起项背部疼痛、僵硬、运动受限及上臂疼痛或乏力 等症状。 主要病变肌肉: 斜方肌、菱形肌、提肩胛肌、冈上肌、冈下肌。
肌肉的筋膜
筋膜(fascia)遍布全身,分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 1.浅筋膜(superficial fascia)又称皮下筋膜,位于真皮之下,包被全 身各部,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浅动脉、皮下静脉、皮神经、淋巴管行于 浅筋膜内,有些局部还可有乳腺和皮肌肉。浅筋膜对位于它深部的肌肉、 血管和神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如手掌和足底的浅筋膜均较发达,能对加 压起缓冲作用。(包脂肪用)
斜方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束
斜方肌下束 起点:下胸段棘突 止点:肩胛冈下缘内侧 神经:副神经 功能:双侧肌纤维全部收缩时使肩胛下垂。
菱形肌
部位:斜方肌深层。 起点: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棘 突。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 神经:肩胛背神经(C4、C5)支配 功能:肩胛骨上提,两侧收缩。
肩胛提肌
部位:颈项两侧,斜方肌深层 起点:上4块颈椎的横突 止点:肩胛骨内上角 神经:受肩胛背神经(C3—C5)支配 功能:上提肩胛骨或头后仰,双侧收缩。
2.避免过度疲劳,劳逸结合,合理用颈,注意局 部保暖,防止受凉。
内上角:平第二肋
内下角:平第七肋
肩胛骨
位于胸廓背面脊柱的两侧,为三 角形扁骨。有三角、三缘和两面。 内上角平对第二肋。外上角较厚, 形成关节盂,盂的上下方有盂上 结节和盂下结节。关节盂内侧较 细处,为肩胛颈。下角与第七肋 或第七肋间隙同高。内侧缘又名 脊柱缘。外侧缘又名腋缘。上缘 外侧有肩胛切迹。切迹的外侧有 喙突。肩胛骨的前面为肩胛下窝。 背面有肩胛冈,将背面分为冈上 窝和冈下窝。肩胛冈的外侧叫做 肩峰。
长期的慢性劳损,如低头伏案工作或使用电脑等,使肌肉 长时间处于紧张、痉挛,影响血液循环及代谢,使肌肉筋 膜组织变性、肥厚,形成纤维小结而引起项背部疼痛。本 病患者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
诊断
1、临床表现
2、检查
1.临床症状:项背部酸痛不适,肌肉僵硬板滞,或有重着 感,向一侧或两侧背部与肩胛之间牵拉痛(或有放射样痛)。 晨起或天气变化或受凉后症状加重,活动后则疼痛减轻,常 反复发作。急性发作时,局部肌肉紧张、痉挛,项背部活动 受限,部分患者上臂后外侧(肘以上)有放射样痛。 2.检查 (1)项背部及肩胛骨内侧缘有广泛压痛,可触及变性的 肌筋膜及纤维小结,并可触及筋膜摩擦音。 (2)项背部活动受限,尤以屈伸颈项时明显。 (3)一般无神经根性放射痛,故各种神经挤压试验均正 常。 (4)x线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偶可见项韧带钙化或项 背肌筋膜增厚,颈椎生理弧度改变等。
肩胛压痛点检查(10个压痛点) 肩胛骨上角压痛点——肩胛骨脊柱缘压 痛点——冈上肌肩胛骨压痛点——斜方 肌肩胛冈-肩峰-锁骨压痛点——冈下肌肩 胛骨压痛点——小圆肌和大圆肌肩胛骨 压痛点——三角肌锁骨-肩峰-肩胛冈压痛 点——肱三头肌长头肩胛下唇压痛点— —肩胛骨喙突压痛点。
肩胛冈
触及肩峰的后部。 沿着肩胛骨冈嵴向内 侧,肩胛冈内侧缘逐 渐变细。 肩胛冈位于第3 胸椎棘突水平。 肩胛冈分开冈上 窝和冈下窝,作为冈 上肌和冈下肌的附着 部位。
项背部主要病变肌肉: 斜方肌、菱形肌、提肩胛肌、冈上肌、冈下肌。
斜方肌上束
斜方肌上束: 起点:枕骨及上段颈椎(C1~C4)棘突上筋 膜 止点:锁骨外侧端 神经:副神经 功能:单侧上束肌纤维全部收缩时可使头向 同侧侧后方屈曲; 双侧上束肌纤维全部收缩时可 使肩上提或后仰。
斜方肌中束
斜方肌中束 起点:下颈上胸段椎体 (C5~T4)棘突上筋膜 止点:肩峰 神经:副神经 功能:双侧肌纤维全部收缩时, 可使肩胛骨靠近脊柱
胸椎
共12个,其椎体自上而下逐渐增大 1.肋凹 在胸椎锥体外侧面后方的上下部各有一个浅窝, 分称“上肋凹”及“下肋凹”;在两侧横突尖端 前面各有一个凹陷,叫“横突肋凹”,是胸椎区 别于其它椎体的主要标志之一。 2.椎孔 为圆形,比颈椎直径小。 3.椎间关节 胸椎的椎间关节面近似于额状位 ,因此胸椎适宜做左右侧屈运动。过大的剧烈前 后错动易引起骨折。 4.棘突 胸椎的棘突均向后下方,上位胸椎棘突盖住下位 胸椎棘突的上三分之一,呈叠瓦状。此结构有利 于保护关节突、脊髓及胸腔内脏器。 5.胸曲 12节胸椎形成一个凸向后,凹向前的生理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