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区位因素分析》教案地理组陈平红【高考动态分析】本专题内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同时又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在近儿年的高考中表现的尤为抢眼。
特别是在第37题的考查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命题立意角度。
其知识内容的考查多以叠加等值线的区域地图为载体,在考杳学生对区域认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该区域的相关地理特征进行考杏,最后落脚点是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条件评价或区位因素分析。
从命题立意角度来看,着重考查考生将高中知识体系中的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运用于解决具体区域中相关现实问题的能力。
【高考命题方向】从近年的命题规律及教材中的区位知识体系看,区位因素分析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设问的类型:1.评价区位布局问题是否合理。
2.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主导区位因素是什么?3.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4.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八5.不同区域的区位因素的对比分析与评价,【高考复习建议】策略一:抓住主干知识,完善知识体系。
策略二:重视分析方法,构建思维模型。
策略三:学会知识迁移,掌握答题技巧。
如何运用知识和方法,去应对高考新的试题情景,进行迁移分析。
■技巧1一一充分利用题中已有的信息■技巧2 —一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策略四:掌握区域区位因素分析的一般方法。
区域区位因素分析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1推测区域内主要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如气温、降水、山脉、河湖、自然资源、人工建筑等事物或自然灾害、生产活动等现象。
%1分析区域的优势条件与限制性因素。
%1解释区域内存在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优势与劣势的原因。
%1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措施与发挥优势的对策。
【主干知识体系】一、区位因素分析(一)、农业区位选择:自然因素:(光热水土)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亳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酸性红壤适宜种茶树;甜菜耐盐碱)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
(商品农业、外向型农业)劳动力:(数量、素质)工业、城市的发展:城郊农业的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地价递减状况。
科技: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主要通过影响其他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
政策:(二)、工业区位选择:原料(农产品加工、钢铁)、能源(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工业)劳动力(数量、素质)、市场(腹地)、交通、农业(提供食品和原料)、环境(风向、河流)、资金、政策、自然因素(地形、水源等)(三)、城市区位选择:地形(平原,热带地区分布于高原)气候(降水和气温适中的中纬度地区)河流(供水和运输功能)城市多分布在河流运输的起止点,河流交汇处,河流入海口,河流下游。
资源(多为资源型城市,如:攀枝花、包头、鞍山;大庆、玉门、克拉玛依、阿伯丁;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大同、抚顺、开滦;约翰内斯堡)交通(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我国北方的城市多位于大道交汇处(如邯郸);南方多位于河流交汇处(如:武汉、重庆、宜宾);铁路枢纽(如:石家庄、郑州、蚌埠、宝鸡、株洲)政治、军事、宗教(政治中心:雅典、罗马、西安、洛阳、杭州、合肥、巳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宗教: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科技和旅游(筑波、硅谷;桂林、张家界)(四)、交通的区位选择铁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促进区域间交流和联系(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线路长,经济效益高;新修线路短,成木低;稳定客货源(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自然条件好,施工难度低(地形平坦)(五)港口:陆上f筑港条件(地形平坦)腹地条件(稳定客货源)水域f停泊条件、航运条件(六)、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稳定的商品来源(工农业发达)稳定的销售区(人口城市集中)便于商品集散(交通发达)(七)、渔场区位选择暖寒流交汇、上升补偿流、大陆架、河流入海口、温带海区(八)、盐场区位选择地形平坦、泥质沙滩、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二、高考常涉及的区位问题类型类型1:评价区位选择是否合理类型2: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类型3 :分析某类最佳工业区位的选择类型4: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三、重点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实际,也是新教材强调较多、更灵活的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市场需求的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影响工业、农业、城市、交通、商业等要素发展的区位因素,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
而且-•个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也会导致其它区位因素及其作用发生变化。
(一)、每种区位因素的影响力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或I'l 身的发展,每个地农 业 比较稳定,影响明显。
受社 会经济、科技因素的影响和 改造,影响力有减弱趋势 发展变化较快,影响力加强。
随科技进步,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影响最明显工业 影响较小,并呈减弱趋势 影响力不断加强。
科技进步导致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的影响力 减弱,市场、科技、信息、劳动力素质的影响力加强。
另外,环境质量的影响力加强,政策的影响明显城市 影响明显,但总体上呈减弱 趋势 交通、自然资源仍然重要,军事、宗教因素减弱,科技、旅游等新 因素不断出现交通 曾经起重要作用,现在影响 力减弱经济、社会因素已成为决定性因素,科技水平是重要保障 例题分析1右图是某种工业区位因素的影响力随时间变化图,⑴符合图中曲线变化趋势的工业区位因素是A.交通运输 B.劳动力素质 C.技术 D.原料⑵导致该种区位因素战后影响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 市场条件的变化B. 自然环境的变迁C. 工业生产对该因素使用总量口趋减少D. 科技和交通的发展过渡:每个地区的区位条件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I 区的区位条件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二)、每个地区的区位条件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案例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变化材料一:该城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该城工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I 阶段以乡镇企业为主;第II 阶段大量装配、加工型外资企业进入;第III 阶段(近几年),当地在鼓励外企和民企的同时,制定了较高的企业准入门槛,甚至动员一些早期进 入的企业转产,或迁往苏中、苏北、安徽等地。
⑴分析该城在第II 阶段吸引大量外资企业进入的区位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什么?答案: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市场;便宜的土地和房屋租金;优惠的政策。
交通条件、劳动力 素质、经济和产业基础好于国内其它地区。
试运用区位原理,分析、|n|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⑵第m 阶段,该城制定企业准入“门槛”的要求可能有哪些?为什么?思路:调整解题顺序——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要求答案:技术含量高;资金密度大(占地少);资源、能源消耗量小;环境效益好 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上涨;资源能源紧缺;环境质量下降材料二:关于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下图为A 城工业区布局变化图:早期,工厂集中在市中心;中期,逐渐在a 处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产 业和个别重化工厂为主的工业区;近年来,在b 处形成了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工业区。
⑴初期,市中心以 和 优势吸引了工业的日然团聚。
⑵中期,工厂搬出市中心的区位考虑是什么? a 处形成工业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知识迁移:工业区不断向缘移动的原因答案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⑵中期,工厂搬出市中心的区位考虑是什么? a 处形成工业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推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区,位于河流下游,对居民区污染少;河运条件好;工业用水方.便。
⑶试分析b 工业区形成的区位因素。
接近研究院分院,科技条件好;接近高速公路,便于快速运输;本身无污染,位于河流上游,环境优美。
材料三:关于农业区位的发展变化B 地早期位于A 城的远郊,在不同时期,B 地土地的利用方式存在很大差异。
答下列问题。
⑴早期,B 地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的组成部分,主要粮食作物是一水稻 ;形成相应农业 地域类型的主要区位条件有哪些?答案: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历史悠久。
(2) B 地粮、棉需要从东北、苏北等地调入;蔬菜、花卉、瓜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除满足当地需要外,+河流流向UD 城区卜、高速公路 •某研究院分院还有部分出口。
试分析这一阶段B地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变化答案:随着城市化推进,B地农业生产转向为城镇提供农副产品,市场需求起重要作用;生产蔬菜、花卉、瓜果的利润高于粮、棉、汕生产;地处长三角地区,交通便利,便于农副产曰的出口(3) B地许多农民出租土地,或建成简易房出租;粮食基木上从外地调入,蔬菜、花卉、瓜果和副食品也要外调一部分。
试分析这一阶段B地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变化答案:①B地逐步成为城区的一部分,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大提高;②出租房屋可以带来更多的收入;③大量外来人口成为土地和房屋出租的对象。
材料四:关于交通区位的发展变化长期以来,长江成为长江以北地区融入苏南和上海的天然屏障;近儿年,江苏省新建了多座跨江大桥,有望改变这一现象。
(1)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长江两岸交通不便,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属于—(日然、社会经济)因素。
(2)近年来,我省长江段新建了多架大桥,表明在交通建设中,因素己取代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
(3)拟新建一座经过A城的长江大桥,建设该大桥的主要区位考虑有哪些?合理布局交通网,改善运输条件,加强了长江两岸的区域联系;带动江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利于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科技进步是重要保障。
材料五:关于城市区位的发展变化M城曾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最繁华的商业城市之一,近代,随着N城的崛起,M城的地位明显下降。
(1)促成M城崛起的重要区位因素是京杭大城河的开通M城衰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大运河的淤塞、海运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2)左图中M城的区位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
简析这种变化可能对M城的发展和布局形态带来的总体影响?可以促进该城的新一轮发展;可能使该城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沿铁路延伸)。
四、拓展…比较区位与产业转移区位因素影响力和区域区位条件的变化,会导致不同地区“比较区位”的变化。
进而导致有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木,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产地转移到条件更好的地区,形成产业转移如:劳动密集型产业由苏南向苏北等地转移再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20世纪初泛殊三角内陆地区教学反思:专题区位因素的分析共两课时,木节课重点分析了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教学时以长江三角洲作为案例分析了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等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课堂互动活跃,学生在分析案例的时候既夏习了区位因素又对区位的动态变化有了很深的了解,在解题过程中也教给大家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总体效果还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