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科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一)第一部分、课标要求1、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等简单的平面图形,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关系、2、能用符号表示线段、射线、直线、角以及互相平行、垂直的直线、3、会进行线段、角的比较,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差及进行角的单位的简单换算,了解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的概念、4、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知道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5、经历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了解直线、线段、平行线、垂线的有关性质,积累实践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6、会借助于三角尺、量角器、圆规等工具,画线段、角、平行线、垂线,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第二部分、课本内容1、基本概念(1)线段、距离、射线、直线、中点、(2)互为余角、互为补角、(3)对顶角、(4)平行线、(5)垂直、垂足、垂线、点到直线的距离、2、基本结论(1)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2)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3)1的为1分,记作1',即1=60';1'的为1秒,记作1",即1'=60"、(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5)对顶角相等、(6)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7)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8)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9)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平面图形的认识(二)第一部分、课标要求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3、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利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体会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5、了解三角形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会画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6、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第二部分、课本内容1、基本概念(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图形的平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3)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的外角、(4)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2、基本结论(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4)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5)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6)三角形3个内角和等于180、(7)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8)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9)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10)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图形的全等第一部分、课标要求1、探索全等图形的基本性质,进一步丰富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2、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了解角平分线及其性质,会用直尺和圆规作角的平分线、4、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5、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6、在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与他人合作交流等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第二部分、课本内容1、基本概念(1)全等图形、(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2、基本结论(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3)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4)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6)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7)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轴对称图形第一部分、课标要求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2、能够按照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并能指出对称轴、3、探索基本图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4、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实例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5、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并探索其性质、6、探索并了解等腰梯形的有关性质和四边形是等腰梯形的条件、7、进一步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欣赏并体验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空间观念、8、在探索图形性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第二部分、课本内容1、基本概念(1)轴对称、对称轴、对称点、轴对称图形、(2)垂直平分线、(3)等边三角形(正三角形)、(4)梯形、等腰梯形、2、基本结论(法则)(1)轴对称的性质①成轴对称的2个图形全等、②如果2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③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任何对应部分也成轴对称、(2)线段是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它的对称轴、(3)角是轴对称图形,角平分线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4)垂直平分线①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②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5)角平分线①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②角平分线的判定: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③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6)等腰三角形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等腰三角形的2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2个角相等,那么这2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③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底上的2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第一部分、课标要求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2、欣赏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3、了解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4、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5、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和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6、探索并掌握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有关性质和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条件、7、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的性质、8、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第二部分、课本内容1、基本概念(1)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2)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对称点、中心对称图形、(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4)三角形的中位线、梯形的中位线、2、基本结论(法则)(1)旋转的性质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2)中心对称的性质成中心对称的2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3)平行四边形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组对边平行并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矩形①矩形的性质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矩形的对角线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②矩形的判定有3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5)菱形①菱形的性质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菱形的4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②菱形的判定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正方形①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具有矩形的性质,同时又具有菱形的性质、②正方形的判定方法、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7)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8)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圆第一部分、课标要求1、理解圆及其有关概念,了解弧、弦、圆心角的关系,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探索圆的性质,了解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3、了解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4、了解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5、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6、会计算弧长及扇形的面积,会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第二部分、课本内容1、基本概念(1)圆、圆心、半径、直径、弦、弧(优弧、劣弧、等弧)、圆心角、圆周角、同心圆、等圆、(2)三角形的外接圆、圆的内接三角形、三角形的外心、(3)直线与圆相交、直线与圆相切、圆的切线、切点、直线与圆相离、(4)三角形的内切圆、圆的外切三角形、三角形的内心、(5)切线、切线长、(6)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7)圆与正多边形、(8)圆周率、扇形、圆锥的母线、圆锥的高、2、基本结论(1)如果⊙O的半径为,点P到圆心O的距离为,那么点P在圆内;点P在圆上;点P在圆外、(2)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圆心是它的对称中心、(3)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4)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5)圆心角的度数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相等、(6)圆是轴对称图形,过圆心的任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7)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8)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该弧所对圆心角的度数的一半、(9)直径(或半圆)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10)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11)如果⊙O的半径为,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那么直线l与⊙O相交;直线l与⊙O相切;直线l与⊙O相离、(12)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13)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14)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15)如果两圆的半径为,圆心距为,那么两圆外离;两圆外切;两圆相交;两圆内切;两圆内含、(16)弧长公式:(其中为圆心角的度数,为半径)、(17)扇形面积公式:(其中为圆心角的度数,为半径)或(其中为弧长,为半径)、(18)三角形的外心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19)三角形的内心是三角形三条内角平分线的交点;三角形的内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图形的相似第一部分、课标要求1、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探索相似图形的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比的平方、3、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4、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的原理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5、通过典型实例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相似,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6、通过实例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7、了解视点、视角及盲区的涵义,并能在简单的平面图和立体图中表示、第二部分、课本内容1、基本概念(1)4条线段成比例(比例线段)、比例中项、(2)黄金分割、黄金比、(3)相似三角形、相似比、(4)位似形、位似中心、(5)平行投影、中心投影、视点、视线、盲区、2、基本结论(法则)(1)比例的性质①如果a︰b=c︰d,那么ad =bc;如果ad=bc,那么a︰b=c︰d、②如果,那么 =、③如果,那么=、(2)三角形相似的条件①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②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③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④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3)相似形的性质①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②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③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4)在平行光线的照射下,不同物体的物高与其影长成比例、锐角三角形第一部分、课标要求1、通过实例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tanA)、2、知道30,45,60 角的三角函数值、3、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对应的锐角、4、能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第二部分、课本内容1、基本概念(1)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2)解直角三角形、(3)仰角、俯角、坡角、坡度、方位角、2、基本结论(1)30,45,60 角的三角函数值(略)、(2)在Rt△ABC 中,∠C为直角,对于角A、B和边a、b、c,如果知道其中的2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那么就可以求出其余的3个未知元素、证明第一部分、课标要求1、了解证明的含义、(1)理解证明的必要性;(2)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定义、命题、定理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3)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并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4)通过具体的例子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5)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体会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据、2、掌握以下基本事实,作为本章证明的依据、(1)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若同位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平行、3、利用2中的基本事实证明下列命题、(1)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和判定定理(若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则两直线平行);(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4、通过对欧几里得《原本》的介绍,感受几何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第二部分、课本内容1、基本概念(1)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2)证明、定理、(3)互逆命题、逆命题、反例、2、基本结论(法则)数学中,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就行了、第一部分、课标要求1、了解证明的含义、(1)理解证明的必要性;(2)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3)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体会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据、2、掌握以下基本事实,作为本章证明的依据、(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4)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利用第2点中的基本事实证明下列命题、(1)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2)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内心);(3)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外心);(4)三角形中位线定理;(5)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6)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第二部分、课本内容1、基本概念反证法、2、基本结论(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4)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5)等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60、(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7)3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8)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9)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10)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11)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12)三角形的3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1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14)矩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15)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16)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17)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18)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有3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19)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4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20)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21)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22)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23)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24)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代数部分有理数第一部分、课标要求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6、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第二部分、课本内容1、基本概念(1)正数,负数, 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2)整数,分数,有理数;数集(有理数集、整数集、分数集、正数集、负数集、自然数集)、(3)数轴(原点),相反数,绝对值,非负数,倒数、(4)乘方(幂、底数、指数),科学记数法、2、基本结论(法则)(1)在数轴上的两个点中,右边的点表示的数大于左边的点表示的数、(2)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3)0的相反数是0、(4)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5)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正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6)有理数的加法法则: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④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7)加法交换律:a+b=b+a、(8)加法结合律:(a+b)+c= a +(b+c)、(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10)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植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11)乘法交换律:ab=ba、(12)乘法结合律:(ab)c= a (bc)、(13)乘法分配律:a (b+c)= ab+ ac、(14)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15)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16)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17)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如果有括号,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第三部分、相关教学建议在遵循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建议在“有理数乘法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提炼出下面三个结论并能简单应用、1、三个或三个以上有理数相乘,可以任意交换乘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乘、2、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正负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代数式第一部分、课标要求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3、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4、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5、了解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单项式的系数、同类项等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第二部分、课本内容1、基本概念(1)代数式、(2)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次数),多项式(多项式的项、多项式的次数、常数项),整式、(3)同类项,合并同类项、2、基本结论(1)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保持不变、(2)去括号法则:①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②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3)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第三部分、相关教学建议在遵循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建议在“去括号”的教学过程中讲授添括号法则并能简单应用、添括号法则:所添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正负符号;所添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正负符号、一元一次方程第一部分、课标要求1、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解方程和利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2、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经历并体会解方程中的“转化”思想、3、能以一元一次方程为工具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包括列方程、解方程,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4、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第二部分、课本内容1、基本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移项、2、基本结论(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2)等式两边都乘或都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3)求方程的解就是将方程变形为x=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