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走进课堂
近两年,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现代教育服务已经逐渐常态化。
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能深刻地感受到智能技术正在快速渗透教与学的各个环节。
接下来格物斯坦小坦克就来讲讲人工只能走进课堂后究竟会有什么变化。
人工智能技术使得孩子们接收知识的过程不再过度依赖纸质课本,立体生动的智能化教学场景,让孩子们的思维、想象力、创造力被充分激活,学习体验和学习效率大幅度提升。
大家对无人驾驶、无人超市都不陌生,那么当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未来是否有可能会出现“无人讲台”?人工智能重塑了教学场景,在高效教学方面优势明显。
老师则在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情感层次需求方面,不可替代。
未来人工智能和真人教师更倾向于“分工协作”的关系,如何替代老师把成百上千次的重复性基础讲解?当复杂的知识点不能形象直观表达,让每个孩子理解怎么办?当孩子们想把自己的作品快速可视化呈现怎么办?
在生动有趣的动画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关注到每位学员的情绪、课堂投入度、知识点接受程度等,以便老师及时对孩子们的情绪、表达做出反馈,同时也有助于老师在搭建和编程阶段,对孩子们进行个性化教学指导。
和传统教育相比,STEAM教育注重项目式学习。
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曾联合发起过一项关于儿童学习的研究,追踪数据表明:孩子们接收的知识和信息有助于促进学习,但孩子们和他人的交往会对认知、语言和大脑发育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获取知识之外,情感沟通和精神成长同样值得关注,而这正是老师与人工智能相比最大的优势。
老师将有更多的精力兼顾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活动,并依据每个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兴趣偏好输出教学内容,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
在人工智能与老师协作共生的时代,老师知识传递的教学角色将逐渐弱化,而育人的角色将越发凸显。
未来,老师不只是担负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更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灵魂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