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公路设计总说明————————————————————————————————作者: ————————————————————————————————日期:总 说 明一、任务依据及勘设经过 1.1任务依据***经**至**公路工程项目勘察设计任务是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认设计单位的,******勘察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中标承担本项目勘察设计任务,主要依据有以下有关文件:①**县交通运输局与我公司签定的《***经**至**公路工程勘察设计合同书》(以下简称《合同书》)。
③《***经**至**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工可报告);④《******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经**至**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以下简称工可批复);⑤交通部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等; ⑥******区现行有关技术规定及有关会议纪要、规定。
1.2测设经过在接到《中标通知书》后,我公司立即成立了“***经**至**公路工程项目组”,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认真研究《工可》及相关资料,通过现场踏勘,落实大致线位走廊,初拟桥梁方案。
经过现场踏勘后,利用1:2**数字化地形图进行选线,定出较为合理的线位;向业主提交路线初步设计方案,路线比选方案。
初步设计方案取得了业主的认可,对路线比选方案进行确认并提出了路线设计方案进行局部优化设计的意见和建议;大部分人员进场后,外业选线组对线位内的相关公路、学校、河流、村庄等影响路线方案的重要控制点进行实地穿线检验,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对线形作进一步的调整与优化,基本完成合同段的定测外业调查工作;2016年11月下旬,我公司完成外业验收资料。
**县交通运输局于2016年11月28日在**县组织召开了***经**至**公路工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外业勘察成果验收会议。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设计单位详测路线方案基本采用《工可报告》推荐路线方案;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指标符合部颁有关标准、规范、规程要求;详测资料收集基本齐全,经自检及各专项外业验收小组抽检,各项测量精度基本符合要求,同意验收并形成了会议纪要。
2016年12月底,根据《外业验收会议纪要》精神再次进场对平、纵线形进行优化,补充收集及完善有关资料,并完成了本项目的施工图设计。
2017年1月******研究院有限公司对《***经**至**公路工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进行了审查。
2017年2月,我公司根据审查意见修改完成了本项目的施工图设计。
二、采用的主要技术指标根据《工可》、《合同书》的要求及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 G B01-2014)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 G D20-2006)的有关规定,本项目采用的技术标准如下:主要技术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村至**亭路段(K0+**~K**+**)**亭至终点路段(K**+**~K**+***.***)备注1 地形类别 山岭重丘区 山岭重丘区2 公路等级 二级 二级3 设计速度 km/h 60 60 4会车视距 米 150 150 5 圆曲线最小半径 米1251256 不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米 1500 15007 最大纵坡 % 6 6 8最小坡长米1501509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米1***1***10 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米1** 1**11 路基宽度米10 1212行车道宽度米2×3.5 2×3.5**桥涵设计荷载公路-Ⅰ级公路-Ⅰ级14 桥涵设计洪水频率大、中桥采用1/100,小桥采用1/50,涵洞1/50大、中桥采用1/100,小桥采用1/50,涵洞1/50三、路线起讫、中间控制点、全长、沿线主要城镇、河流、公路及铁路等及技术标准、工程概况3.1路线起讫点本项目路线起点位于**村附近,与S**线K1+100处相接,向南沿着**至**村乡道布线,经**乡后,沿*江东侧布线经**口、**村、***、***至***村,沿着Y***乡道布线,过了**村后,沿X***县道布线,在**亭附近,沿**县规划往南侧展新线,经过**家、**家后,在**中桥桥头接上**绕城线,然后完全利用**绕城线至终点,终点在**大桥附近与G**线相接。
路线全长:**.**Km,实际修建里程长**.0310**Km。
3.2中间控制点主要控制点:起点、**乡、**口、**口、***、**镇、终点3.3沿线主要城镇沿线主要城镇:**乡、**镇3.4沿线主要河流沿线主要河流:*江、**3.5沿线主要公路沿线主要公路:省道S**、国道G**、Y***乡道、X***县道3.6工程概况路基土石方(1**0m3):挖土方:78.7509;挖石方:162.55**;填方:***.2683。
水泥混凝土路面(1** m2):**3.**。
排水及防护圬工(1** m3):52.370。
桥梁(米/座)大桥:492/3;中桥:58.974/2。
涵洞(米/道):涵洞2069.2米/143道。
平面交叉(处):渠化交叉2处;加铺转角57处不良地质(米):4500。
征用土地:1243.5**亩。
建筑物拆迁(m2):1**6.4管线拆迁(1**m):24.058四、《工可》执行情况(一)、《工可》基本情况本项目《工可》路线起点位于**村附近,与S**线K1+100处相接,向南沿着**至**村乡道布线,经**乡后,沿*江东侧布线经**口、**口至**村,沿着Y***乡道布线,过了**村后,沿X***县道布线,接近**县城后,沿南侧**县县城规划区边缘布线,然后利用**大桥跨越*江与G**相接,并完全利用G**二级公路直到终点,终点在**大桥附近与G**线相接。
《工可》采用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表:技术等级:二级公路地形类别:山岭重丘设计行车速度:60 km/h路基宽度:10m/12m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汽车荷载:公路-Ⅰ级小桥、涵洞及路基设计洪水频率:1/50大中桥设计洪水频率:1/100。
(二)、与《工可》发生较大偏差路段路线方案总体走向按《工可报告》及批复意见的控制点执行,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工可报告》推荐的路线方案展开多方案路线比选,在充分考虑地形、地物、环保、水文、地质、管线、工程量、路网连接等因素的基础上,对路线方案进行优化调整,确定有比选价值的路线方案。
本项目设计线位与工可线位调整较大位置有1处,其余路段均在150米范围内局部优化调整。
本项目施测与《工可》路线方案比较差别较大路段主要为K**+**~终点**规划区路段,根据新的县城规划布线。
调整的原因是:原工可方案不能满足**县城现阶段规划的要求,根据**县政府意见,路线向北面调整靠近县城方向布线,路线方案调整后更能符合**县城现阶段发展的要求。
(三)、设计方案与《工可》方案比较根据《工可批复文件》的投资估算结果,本项目估算金额为3**50万元;本项目施工图预算金额为**9**.0891万元,平均每公里基本造价1055.3051万元。
项目总投资超出《工可批复文件》2463.0891万元。
五、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意见执行情况**县交通局于2016年11月28日在**县组织召开了***经**至**公路工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外业勘察成果验收会议,有关外业验收会议纪要精神执行情况如下: (一)平面设计:1.K**+***~K**+***设计推荐方案为沿着旧路进行布线,建议将该路段比较方案K**+0**至推荐方案K*+***路段径相连接,在优化路线线形的同时,也可以减少路线长度。
执行情况:根据**县**乡人民政府关于路线走向的意见函,为了多利用旧路,减少征地拆迁数量,当地政府支持本路段沿旧路布线。
2.K**+**~K**+**路段建议取得水利部门意见,看是否同意采用高填路基方案通过此冲沟。
执行情况:水利部门已初步同意采用高填路基方案。
3、K**+**~K**+****规划区路段与县城规划存在冲突,建议征求当地政府意见,取得当地政府意见函。
执行情况:K**+**~终点(**规划区段)路线已初步征得**县政府的的同意。
(二)纵面设计:设计方案部分路段填挖方相差较大,全线路段挖方较多,建议对部分6%纵坡路段进行纵面优化,减少挖方,尽量做到填挖平衡。
执行情况:在施工图设计中,已结合地形对路线纵断面进行了优化设计。
(三)路基、路面1、应根据实际地质情况确定路堑边坡的坡率和采用合理的填方边坡。
执行情况:外业验收后,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对路堑边坡的坡率和采用合理的填方边坡进行了调整。
2.项目部分路段为高填方路段,填石路段,该部分路段需增设高填深挖标准断面图,并应详细说明填石路堤、高填路堤的技术要求,注意事项。
执行情况:外业验收后,已修改完善。
3.本项目弃方较大,土方调配时一定需注意考虑环保要求,弃土场设置位置及弃土场排水、绿化方面需做具体设计。
执行情况:外业验收后,增加了弃土场排水、绿化方面需做具体设计。
4、设计方案为全线采用重力式挡土墙,建议应按实际地形进行挡墙形式调整,相应增加挡墙形式以适应地形需要。
执行情况:外业验收后,已修改完善。
5、应结合筑路材料来源等实际情况,对路面结构进一步进行方案比选工作,合理确定路面结构的型式。
执行情况: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结构。
6、原设计采用30x30的盲沟设置于硬路肩下,建议边沟底层厚度改为20cm,盲沟设置于边沟下,建议增大盲沟尺寸,并取消PVC管,仅用土工布包裹碎石,便于以后维护。
执行情况:外业验收后,加大渗水盲沟尺寸至50x50cm,根据公路排水规范要求设置PVC管,因此不再取消。
7、原设计路面设置1.0cm的封层以防止路面水渗透至路床,以保证路床干燥,但1.0cm厚度显得不够,建议将厚度改为1.5cm.执行情况:由于设置1.0cm的封层已能满足要求,为了节约造价,本设计不再增加封层的厚度。
(四)桥梁、涵洞1、对沿线拟建桥涵,应根据水文、水利调查分析及计算资料并结合安全经济、方便施工等原则合理确定桥梁孔径及桥型,涵洞布设型式、数量,及排水构造物合理,确保桥涵数量满足排洪及农田*溉需要。
执行情况:外业验收后,已修改完善。
(五)应根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8)和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B06-2007)的要求,补充完善设计资料。
执行情况:外业验收后,已补充完善。
六、沿线地形、地质、地震、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一)沿线地形本项目位于**县境内。
从总体上看,整个项目地势由北往南方向逐级升高。
**县地势南高北低,境内皆为群山起伏,层峦迭嶂的石山地区,区域最高峰海拔约500余米,为区域最高峰。
*江由南向东北穿越过境流往**,形成河谷阶地。
西部多为石灰岩山体,东部多为砂岩山体。
全县地形复杂,石山丘陵遍布,基本为低山、石山、丘陵、平地等种四地形。
(二)地质1、地质构造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县在地质历史发展中主要经历了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经多次抬升、破坏、溶蚀,形成了现今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