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教书转向教人

从教书转向教人

从教书转向教人
李伟文
这些年来,全世界各国都不断在检讨与调整各自的教育内容与制度,但是似乎都找不到确切的答案,我想,原因大概是我们已身处于大实验的时代,复杂,高速、跨国界的空前巨变,没有法规可循,也没有前例可引导,这种环境的快速变迁,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已超过个人可以理解和承受,相信这也是造成家长在陪伴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焦虑的主要来源。

在这种断裂的时代,或许正如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邦所说的:“人类若想要有一个看得清楚的未来,决不会是靠过去或现在的延续达成。


但是每个人都读过书,都受过教育,因此我们往往不自觉地会将自己的经验套用在孩子的身上,但是家长当学生时已是二十年前了,用当年的观念与教材教现在的孩子,却期待他们面对二十年后的挑战,如此大的时间落差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经济学大师凯因斯曾说:“发明新观念并不困难,难就难在旧观念里跳脱出来。

”这是对我们很大的提醒。

美国的教育部长曾经指出:“2010年需求最大的十种工作,在2004 年时根本不存在。

”的确,孩子长大后,亦即十年二十年之后的世界,还有那些产业存在,还有那些工作,使用的科技与工具技术,现在根本就还没有发明出来,我们显然无法教导孩子现在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过去以至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并不足以应付未来,那么,什么是孩子面对未来竞争所需具备的能力呢?
我认为二十年或三十年后的世界,可能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与面貌:
观点一,未来如同此时此刻的现在一样,世界是平的,全球化的竞争加剧。

观点二,二十年或三十年后,在气候变迁与后石油时代影响下,世界经济走回区域或部落经济,在地产业以及绿领工作兴起。

面对现阶段的全球化竞争,我们学校的课程早已没用,因为这些课程是针对十九、二十世纪的工厂需求所设计的,培养的是一致化的人才,因此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让每个毕业生具有规格化的知识,可以适合生产线使用。

但是现在社会的需求强调人才的多元差异,因此重点应该从教书转换到教人,老师的角色应该不只是给予正确答案,而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鼓励他们发挥思考能力与创造力,从实务经验中探索世界,包括做志工,参与社团活动,实习,甚至做交换学生,国际交流等等,以及更多的社会关怀与公共参与,从中获得足以面对挫折的信心与勇气。

这种从实际经验中获得调整自己,迅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可能是面对全球化竞争真正的能力。

有机构曾经根据时代变迁提出五大就业能力:跨领域能力,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国际沟通能力,吸收新知与技术能力,人文关怀素养。

投资大师罗杰斯在给他女儿的信中也建议,除了必须辨认出时代的改变,并且拥抱改变之外,也要研读哲学,学会思考。

同时也有趋势大师提醒,我们这个重视知识、分析、逻辑的信息时代也已退位,重视创意、整合、设计与同理心的理念时代登场,换句话说,所有的产业,终将成为艺术创意产业,因为任何产品要跟别人比功能,比价钱,早就不是优势,反而是要会说故事,能感动别人的产品才得以胜出。

以上是观点一,另外一种想象是二十年,或三十年后的世界,因为石油即将消耗殆尽,面对后石油时代,高涨的运输成本势必会大幅度地逆转过去二、三十年来的全球化运输体系所支持的贸易自由化,产业将回归到区域化,也就是我们生存的基本需求,尤其是粮食等高重量低价格的日常用品,势必回到在地能够自己自足,因此,未来绝大部份的工作,包括食衣住行育乐,一定会转变成绿领工作。

在这个多变的时代中,很多事情都没有答案,未来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也没有人知道。

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定义孩子必须具有的能力,不只是知识和技巧,主要反而是价值观与态度。

我们无法陪伴与教导孩子一辈子,因此孩子自律的习惯就很重要,如果能让孩子拥有学习的主控权,才能够产生自发性的学习,那么未来世界怎么变,我们也无须焦虑了!。

相关主题